分享

佳明讲中医基础第68讲,脾胃系统论治

 中医林佳明 2021-02-20

上次课我们讲了胖大舌,今天继续和大家讲一讲点刺舌,在临床中也是比较常见的。在舌面上表现为红色或紫红色星点样的表现,小小的称为点,大的称为星了,临床中通过点刺分析有很重要的意义。

这个图片比较模糊,但是也可以看到舌体上有一点一点的,突出舌面的红色为主的,还有一种就是芒刺舌,在舌体上形成尖峰,点刺舌就提醒了阳热亢盛或者血分热的一种表现。

点刺舌一般多见于舌尖部或者两边,这也是水分热盛的一种表现。我们根据点刺的部位来判断病变的部位在哪个地方?大家都知道舌尖是心火,两边是肝胆,舌中间是脾胃,从这个情况就可以判断,火,气分热盛的病变部位是哪个地方。

比如说很多患者经常出现舌尖红,点刺舌,他的红在舌尖,患者有合并有,口舌生疮,心烦,难入睡,容易生气,小便短少,大便秘结,在一看舌尖是红的,甚至是有点刺的出现,我们就可以用,很简单的一首方,叫做导赤散。

这里用到生地,木通,甘草,淡竹叶,灯芯草。我们清火热,在中医的治疗原则里面,叫做“实则泻之”,你要泻心火,大家都知道心是跟小肠相表里,我们用淡竹叶、灯芯草,还有芦根等这一类清热利湿的药,上次课讲到竹沥水,淡竹叶本身就有清心热除烦的作用,就是让热通过小便而解,使热邪有出路。

我们知道出路的途径,不外乎就是三个,汗、吐、下。我们现在汗法也用的比较多,用的比较好,但是有时候很多人也不敢用。比如说现在麻桂一类的药物,大家可能用的也比较少,但是非常之好用,比如说麻黄、桂枝。

麻黄这个药可能很多人就是把它当做一般的解表、宣肺、利水等来用,实际上麻黄是一个很好的治疗痛症的一个药物,这个药在用的时候特别是对于一些寒性的一些疼痛效果比较好,比如说一些坐骨神经痛,腰痛,它和白芍的柔肝缓急止痛的类型是不一样的。

白芍是对那种平滑肌的痉挛、肋状性的疼痛效果比较好,胆绞痛,肾绞痛服痛,痛经这一类是由于平滑肌的痉挛性的疼痛,白芍柔肝缓急的效果比较好,但是这里白芍的用药剂量要大一点,30-60克 。 

麻黄主要针对的是寒性的痛症效果比较好。这是两个不同的一个止痛方法,以前我们遇见很多病人,判断他是寒性痉挛所引起的,寒主收引,寒主痉挛所引起的。有时候我们用很多药效果不好的时候,大家可以用一些麻黄,15-20克,30都可以,而且要用的是生麻黄,才有明显的一个止痛效果。芍药的柔肝缓急的止痛,对寒性的疼痛来说,效果是没有那么好的。

导赤散对心火热盛的这个情况来说的,我们会加些灯芯草,淡竹叶、芦根等这类清心火的一个药物进去,使这个热邪通过小便而解。然后使热有一个排邪的途径,这个是使热通过下法,小便的方法而解。麻黄是汗法,桂枝是汗法;还有就是吐法,吐法现在大家用的比较少了,对于些中毒性的疾病用的比较多。

中毒还有什么一些药物了一些中毒,还有一些洗胃的方法,这些都是吐法的一个升级的一个使用。要使疾病恢复,使这个中和,阴阳不偏,能够回归到一个健康的状态,太过不及都是不好的。那么你就采用的治疗的方法,无论是药物也罢,艾灸也罢,还是其他的方法也罢,都可以使它回归到中和的这么一种状态。

导赤散还可以用在,我们现在很多大家二胎了,很多小孩子心经火旺的,表现在什么地方呢?孩子会出现烦躁,晚上烦躁,哭闹不安的一种状态。这种一般都跟心经有热

但是你要看一下舌像,如果是舌尖是红的,有点刺样的,那么大家可以用一些导赤散加减,就是刚才我说的加点淡竹叶,灯芯草,加些钩藤,钩藤它能够镇惊,入肝经的,很多哭闹,很多人认为这些都跟受惊吓有关系。这个我们在临床中给很多小孩子用过,效果也比较好。如果是一岁之内,不用太大剂量,3-5克,兑水后少少喂之。

如果是说他的舌尖红或者点刺舌是在两边的话,这是肝胆火盛的表现。很多病人就会表现一个口苦,大便秘结,小便黄,有些人舌苔是黄腻的,舌两边那又有一个点刺,舌是红的,这一类就是肝胆火盛。

大家用的比较多的也比较明白的是一个“龙胆泻肝汤”。

龙胆、柴胡、黄芩、栀子()、泽泻、木通、车前子(盐炒)、当归(酒炒)、地黄、炙甘草。

龙胆泻肝汤里面,也是用到了一些清热泻火的中药。这里用到车前子和木通,他的思路也是这样子的,也是要通过车前子和木通具有一个渗湿利尿的作用,主要是让肝胆的热邪通过小便得解。

你看这个热要有一个排的一个途径,你不可瘀在里面,所以说你单单用清热泻火,清肝胆湿热的药也不行,这里用了车前子,大家用的比较多,水肿或者是腰部一些湿重的病人,都用的比较多。这里的两个药,也是让湿热之邪通过小便得解。

龙胆泻肝汤现在有成药,龙胆泻肝丸。但是这种病人大家用这些药的时候要中病而止。也就说湿热轻了以后,那么大家要注意及时停止,会伤阳气。比如说我们很多一些失眠的病人,他一开始表现出来的肝胆火盛。

病人的这个时候你是要用到龙胆泻肝汤的,用了几剂以后,肝胆之火已经泻下来,湿热也得到明显的缓解,这时可能就露出来一个心脾两虚、肝血不足或者是脾胃不和的这么一种状态,舌苔表现为淡红,苔泻了以后就变成白了。这种就会转化为一个心脾两虚或者是肝血不足的这么一种表现。

这时才能够进行一些补益的方法,无论你是用补中益气汤或者是归脾汤,还是用调和脾胃的药四君子汤等这一类的药再进行调整。如果肝湿之邪如果你继续在用下去那就会损伤正气。此病的阳气就会更加了一个损伤。

我们是到龙胆泻肝汤里面它用到龙胆草,黄芩,桅子,这些都是质中泻火。苦寒之品,苦寒是伤胃的伤脾胃的,很容易导致脾胃功能的一个虚弱或者是损害。出现不想吃东西,腹胀,大便不好,大便的秘结转变大便的稀烂了,如果使用过多过量以后就变成损伤脾胃的一个表现,脾胃功能不好,脾胃功能不能够运化了,不能够运化水湿。这个时候无论治疗什么叫做中病即止。

就像大家治疗在临床中治疗很多小孩的疾病。比如说一个发烧一个发烧的病人。大家看是扁桃体炎化脓性扁桃体炎。给他用了抗生素,再加些抗病毒的药,再加些清热解毒的药,清开灵,炎琥宁等这一类的药,用了以后很多小孩子科会出现不想吃东西,出现腹泻、拉肚子个表现。这些抗生素,还有这些清热解毒的药,都是损伤了脾阳,损伤了脾胃。我们很多小朋友就是在后期的时候还会出现一个腹痛。

腹痛去做B超就是肠系膜淋巴结的肿大,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西医的理论来说,就是已经有炎症了,又要吃抗生素,而且是个时间也比较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就是一个脾胃功能受损以后的一个表现。中医有很多方法,比如说你可以,是脾胃功能损以后。那么水湿不能够运化,水湿停滞肠系膜那个地方里面,形成一个郁结,不要看成是一个淋巴结的肿大,其实就是一个水湿停滞的形成的一个肿块一样。

可以用灸的方法,还可以用什么药物、敷贴的方法,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所引起的腹痛,小孩子不是很痛那种,时不时痛一下,很多家长就是过于激烈的反应,有时候会特别在意,这种也是很容易影响,反复吃抗生素对身体也不好。实际上就是一个过用苦寒之品,过用清热解毒之品,使脾胃功能受损后所形成的一系列的病理表现。

如果点刺舌出现在中间,就是一个脾胃的损伤的一个表现,脾胃湿热的一个表现。脾胃湿热可以用清中汤之类的。

清中汤《医宗金鉴》:治疗火痛。

陈皮、半夏、茯苓、甘草、黄连、栀子、白豆蔻。

【主治】湿热中阻。

【脉症】胃脘疼痛,嘈杂灼热,口干口苦,渴不欲饮,头重如裹,身重肢倦,纳呆恶心,小便色黄,大便不畅,舌苔黄腻,脉象滑数。

【治法】清热化湿,理气和胃。

方解:方中黄连、山栀清热化湿;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白豆蔻健脾祛湿,理气和胃。可加藿香、佩兰、米仁等芳香清化之品。

加减:如湿浊较甚,则加苍术、厚朴、菖蒲、砂仁等辛温燥湿之品,并辅以黄芩、蒲公英等清热药物,以防辛温助热。若为痰湿阻胃,症见脘腹胀痛,痞闷不舒,泛泛欲呕,咯吐痰涎,苔白腻或滑,可用二陈汤合平胃散,燥湿健脾,和胃降逆。

【歌诀】清中二陈连栀蔻。

清中汤是出自《医衷金鉴》里面的一首方,它主要也是治疗脾胃湿热,用到了一个陈皮,半夏,茯苓,甘草,黄芩,栀子,白豆蔻。清热中焦的湿热之邪为主。看具体的情况,如果也是有湿重的比较明显的,可以加些苍术,厚朴,砂仁等这类药来进行治疗。如果痰湿比较明显的,可以加些二陈汤进行加减,这首方我觉得还是很好用的,也比较平和。也没有说用了很多的苦寒之品,就是用到了黄连和栀子。

因为脾胃系统的疾病表现出来主要是有几种情况。第一个最常见的是寒热夹杂,就是寒热夹杂,也就说虚实夹杂的表现。那么最累的并有表现出一个胃痛,又有实症的表现,就是口干、口苦、舌红,但是如果稍微注意下,他们又有脾虚、脾阳虚的不足的表现,比如大便的改变,大便的稀烂,有些人还出现胃脘的喜温喜按。


这种临床很常见的寒热夹杂的,脾胃系统的疾病,我们用的比较多的比如说是半夏泻心汤。半心凉是治疗脾胃系统里面很常用的一首方。主要是治疗痞症的,胃痛也用的比较多,主要是寒热夹杂。

痞症在《易经》里面有一个就是否卦,是天地否。天地之气不能够相交,叫做天地痞,反过来你要反转这个否卦就是变成泰卦,叫做地天泰,本身地气上升,天气要下降才能形成阴阳的交合,阴阳的交泰,如果天地阴阳之气不能够进行交合,不能够进行交接的话,就是这个痞症,那么很多这类病人会表现为胃脘部的嘈杂,腹胀为主。很多合并为虚实夹杂的表现,我们用的是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汤里面用了一类寒药一类热药,虚实夹杂相互而用的。

【组成】半夏,黄芩、干姜、人参、炙甘草各,黄连,大枣。

半夏泻心汤一组药以清热为主,黄芩、黄连;一组是以温补为主,温阳为主,干姜,人参,大枣,甘草。

半夏泻心汤是治疗胃肠系统疾病很常用的一首方,大家可以在些基础加减,主要是虚实夹杂或者是上热下寒,也就是说,它主要表现为气机阴阳不通、不顺的胀、闷为主的病症,只要看到虚实夹杂的表现,都可以用这首方来加减。药量大少的多少是取决于寒重还是热重,如果热重比较明显,加大黄芩和黄连的药;如果是寒重比较明显,加大干姜和人参的量,黄芩和黄连就用少一点。

这类病人做胃镜的话,有一些溃疡,红色胃的表现,大家可以重视一下两味药,蒲公英,对于胃痛的清热来说是很好的,用量要大一些,60-90这样子。另外一个抑制胃酸分泌的,我们用的比较多的就是五倍散,有些有,有些病人表现为反酸水,很难受,吃了很多药都不好用,瓦楞子和浙贝,但这两个有时效果也不好。

出现这种情况大家可以加一个败酱草,它的抑酸作用效果很明显,我给很多病人用过,一般两到三剂,酸水就明显的缓解了,大家在临床中可以观察一下。

脾胃系统很常用到的方和思路,还有另外一首方就是清中汤,这是脾胃湿热的。

脾胃虚寒的,选用比较多的黄芪健中汤,对于气虚的胃脘部的疼痛,患者表现为疲劳乏力,胃部隐隐作涌,舌质淡,苔是白的,脉是沉细的,患者表现为喜温喜按,主要是以中焦的气虚为主,中焦的脾胃功能气虚不能运化为主,没有到达阳虚的状态,这时就用黄芪健中汤来温运中焦,在用的过程中,大家可以注意一下黄芪的用量,再一个饴糖,这是小健中汤的主药。

【方解】本方原治小柴胡汤证因误下而成之痞证。所谓“痞”,即气不升降,满而不痛,按之濡。《伤寒论》曰:“按之自濡,但气痞耳。”寒热互结,气不升降,故引起上为干呕或呕吐,下为腹痛肠鸣而下利。凡此种种,宜除其寒热,复其升降,补其脾胃为本。方中黄连、黄芩苦降泄热以和阳,干姜、半夏辛开散痞以和阴,更配人参、炙甘草、大枣补脾和中。诸药相配,寒热并用,苦降辛开,补气扶正,共奏泻心消痞、补中扶正、气得升降、调和寒热之功。

黄芪15克,大枣10个,白芍15克,桂枝、生姜、甘草各10克,饴糖50克。

半夏泻心汤也是出自《伤寒论》,黄芪健中汤的饴糖大家要注意,现在多是用红糖来代替。这是常规计量,黄芪健中汤里就是用了黄芪来益气补气,这里形容的很明显,“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也就是患者感觉到要用手按住才能缓解,是中阳不足,发汗过多阳气虚所引起的,用桂枝甘草汤能够起到止痛的作用。

我和大家说过一个小方,芍药甘草汤,还有桂枝甘草汤,芍药甘草汤柔肝缓急止痛,这里桂枝起到温运中焦的作用,有些患者出现不是特别典型的中阳不足的时候,桂枝起温通的作用,还有《伤寒论》里面桂枝甘草汤的主症不知道大家记得吗?

桂枝甘草汤起到温通心阳的作用,这里有桂枝汤的含义在里面,桂枝、白芍、生姜、大枣,这首方就是桂枝汤,黄芪健中汤是治疗比较好的。

另外如果气虚进一步发展就出现阳虚的表现,脾阳虚,脾阳不能温运,不能运化水湿,患者会表现为怕冷,出现脘腹的冷痛,喜温喜按,腹泻,大便稀烂,小便清长,恶寒,怕冷,舌淡苔白,舌是胖大,这是气虚进一步发展出现阳虚的状态,这时用黄芪健中汤就不够,就转用另外一首方。理中丸之类的,到了太阴病的状态,这时,理中丸、附子理中丸这一类的,加一些温运、行气、止痛的药物来加减。

脾胃系统里面基本的,我没有完全说完,是自己的一点经验和总结,讲到舌像这一块,点刺舌表现为中焦的热盛,我们就把脾胃这一块简单的讲一讲,今天先上到这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