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荔文苑】刘志义 屈太民:打胡基

 最爱那抹书香 2021-02-20

打 胡 基

文/刘志义   屈太民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前,农村人盖房,因经济困难,不论是盖房子还是砌围墙,墙体主要以土坯为主(秦东方言称之为胡基),条件稍微好一点人家采用金镶玉,意思是窗台以下用砖做墙外皮,窗户周围、狮头和山花墙一圈用砖做,墙心还是用胡基。

        今天我为大家讲一讲打胡基的故事。

       打胡基,一般都是青壮年小伙子干的活,身强力壮,手脚麻利,一顿能喋四五个蒸馍,再喝两老碗稀饭,这顿饭能撑两个钟头儿,半响午休息时还得扎歇扎歇,主人送上茶水,纸烟食品类,以示敬意,不然就扛不到吃午饭。打胡基的技巧都是一辈一辈传下来的,心灵、有劲的人打的快,摞的规矩,心粗的人打的毛糙、摞的不端正,打上一天,弄不好没等收摊子胡基就全倒塌,行话说是狗撵兔。有人看笑话戏称道∵球不顶,大饭桶,胡基倒,你咋整,劳无功,真笨怂。这小伙算白干了一天。

       打胡基,首先是焖土,就是浇水,倒土时还需泼上适当的水,待水和土回润后,再一锨一锨将土倒均匀(这样胡基才结实)。

      人常说:打胡基不会摞,不胜屋里坐。意思是打胡基不但要打的好,打的快,关键是在摞胡基。首先是围着土堆半圈平好地基,地基一般成半圆形,长约四五米,宽约尺五,高出地面约三寸,(预防下雨被水冲倒)。 以上准备工作完成,再摆置石板,石板长尺七八,宽尺二三,厚三四寸光面青石,底部垫稳,前低后高,角度因人而异。

       胡基托子,大多是用枣木制作而成。长尺五,宽一尺,厚二寸,前头活榫卯连接,后头开口,托头两边一寸处开一道半寸宽,一指深的槽,打胡基时安上挡板,最后头是一根3字形的大档,土坯打成后把大档踢开。挡板也叫拖板,拿下土坯时起到托盘的作用。这里还有一个关键动作,让胡基翻跟头(倒立),动作要领是先闭气、再用力,左手沉、右手提。力度、幅度、跟速度巧妙配合,一气呵成。

       打胡基用的第二个工具叫石柱(俗称柱子),柱子头用尚好青石所做,底部凸起、圆润光滑,直径一般十六至十八公分,厚度八至十公分,分大、中、小号,上平面中间凿出直径、深浅均为五六公分的圆洞,用于安柱子拐,柱杆一般高六十公分,粗六七公分不等,木质一般用槐木,顶端安上约尺五长、中间粗、两头细的榆木手把儿。

      最后一个工具,铁锨: 说到铁锨,可能现在娃娃不会相信,那个时代的农民,能有一把称心如意的槐木把、虎头牌锨并非易事,三四块钱可不是个小数目…谁有一把好铁锨足以在人前显晃(炫耀)。槐木把一丝到头,钢锨头曾明哇亮,能当镜子用,闲置时抹油防锈。此情此景犹在眼前……

       打胡基有个顺口溜∵三铣六脚、十二个窝窝。意思是,一个胡基打成功,得用三大铣土把托子装满,再踩上六脚,用柱子打十二下,然后打开托子,用托板拖起土坯,轻轻地放在平好的地基上,不稀不稠、着下指头。直至一层放满后,再在第二层从头摞起,摞第二层时,可以一压二、也可以一压三(直、斜交错),一直摞上去。这样摞坚固,不会倒塌,也通风干的快。

     一个壮劳力(壮汉),一天可打七八百个胡基。一般人打五六百都觉着挣人(吃不消)。当时还流传一首打油诗:人肉去把猪肉换(有肉吃),两头不见太阳面,半截裤头光膀子,从早到晚浑身汗,为人帮忙累几天,只求落个肚子圆。

      这就是打胡基的真实写照。其中更深层次的含义在于;邻里、乡亲之间真情无处不在,在那个物资匮乏、温饱不济的年代,人与人之间没有歧视,没有猜忌,只需一个《帮》字足以道尽人间冷暖……

      如今,农村人盖房子今非昔比咧;

钢筋水泥沙石砖,

内墙粉刷外瓷片,

屋顶处理全现浇,

坚固实用又美观,

土墙胡基再不见,

社会发展民居安。

作者简介

刘志义,男,生于一九五四年正月十ー日,号朝坂文人,家住大茘县朝邑镇高城村八组,中共党员。热爱文化事业,善长编写現代诗歌及快板,二零一四年成立大茘朝坂文化传承发展有限公司,同年组建《三河潮》杂志内刊,目前己出版十二期。

屈太民,陕西大荔人。大荔县诗词协会会员,爱好读书,喜好诗词,楹联创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