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荔故事】王凌琴:扑朔迷离八鱼村

 最爱那抹书香 2021-02-20

扑朔迷离八鱼村

/王凌琴

在大荔城西,沙苑紧北,有一个村庄叫“八鱼村”,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在这儿出土了一座“清代李氏家族石墓群”,八鱼村遂名噪一时,吸引了世人的目光。

八鱼村的确不凡,除本名外,远近的人们都称她八哥村,邦哥村,八奥村,还有一个极其文雅的官名:八女井村。

沙苑人传说,很早很早以前,沙苑大旱,天上玉帝御前的八位仙女下凡,来到沙苑,她们在这一带挖井,取水浇田,沙苑的人始得活命,而八位仙女却因违背天条私自下凡,被天兵天将捉拿回宫,受到玉帝的严厉惩罚。沙苑人对八仙女心存感激,为了纪念她们,逐命名这个村为“八女井”村。查阅所有的碑文,县志,府志,省志,都无一例外的称其为“八女井村”。的确令人纳罕。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前,远近皆知的名字是“八哥村”。有人叫成邦哥村,八奥村,而不知有“八女井”村。那时我们经常去沙苑拾花生,拾红枣,每次都要在“八哥村”石牌楼下歇足,若是夏天,便下到牌楼对面的涝池里,拿头上戴的斗笠捞鱼,有时收获甚丰。或转到石牌楼后边玩,只记得石牌楼后边十多米处有高高的石碑,石碑上面似乎有“八女井”几个字,当时甚感稀罕:“八哥村”原来还有一个名字,“八女井”啊!

“八鱼村”好像是解放后新取的名字,“八鱼公社”成立后,它成为各行政部门的书面语言兼口头语言。慢慢的冬去春来间,“八鱼”村慢慢的响亮起来,逐渐代替了“八哥村”。

为什么叫“八哥村”,史籍上没有记载,民间也没有人能真正说清楚。流传于这一带乡间的传说,说是明朝末年,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清军长驱直入,扑向北京。闯王李自成仓皇向南败走,一部分残兵败将来到沙苑,在这人迹罕至的沙窝隐姓埋名,住了下来。为首的是八个将领,人称“八兄弟”。他们在这沙苑边上建村,称“八哥村”。据说他们携有大量财宝,多年后,八哥村的人们闯荡江湖,经商做生意,财富越滚越大,东府人说:“赤水街的蚊子,八哥村的银子”,再看看村头的石牌楼,后来挖掘出的石墓群,足以证明八哥村财力在当时的影响。

那么,为什么文献史籍碑石没有写成“八哥村”而是写成“八女井”呢?这是不难理解的。李闯王兵败,清王朝坐了龙庭,“胜者王候败者贼”,无论是秉笔直书的史官,还是撰写《府志》、《县志》的官员或文人。他们都会巧妙地避开不敢言说、不便言说的往事,不是有人写了“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而遭到杀身之祸吗?更何况李自成是清朝的死对头,人们避之而恐不及,那里还敢口招祸事呢?而“八哥村”人们为避祸,为了保护自己,碑文上都写“八女井”村,更何况他们深受皇家恩典,“食君禄,报君恩”,这是中国传统的做人准则,八哥村人自然也不例外了。

民间还有一说,说是李自成兵败,他的八个妃子流落此地,开荒打井,因而得名“八女井”村。

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这些故事里处处离不开李自成呢?原因可能是一、李自成当年在商洛山中练兵,距此很近,也就一二百公里,当年闯王进京路过同州府,曾下令保护城里的马文庄公(明朝名臣马自强)牌坊,给同州人留下了良好的印象,二是据说闯王商洛练兵出山后,曾在沙苑边王店村驻兵;王店和八哥村是邻村。以上种种说法,流传几百年之久,可见李自成义军在这一带有多深的影响。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八鱼村在这里挖掘出土了“清代李氏家族石墓群”,因而引人注目,遗憾的是,精美高大的石牌楼已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被拖拉机拉倒,捣碎垫在了公路上。令多少见过它的人心疼不已,惋惜不已。

八鱼村,一个普普通通的沙边村庄,正因为出现了一个李氏名门望族,人们才发现,原来她拥有太多的扑朔迷离的故事,太多的解不开的谜,因而更变得神秘幽邃、风光无限、魅力无穷。

作者简介

凌琴,姓王,平生喜文学,爱绘画,好音乐,乐文史,更崇书法。多年笔耕,舞文弄墨,艰难前行,一串脚印。自以为天地间一匆匆过客,如草芥之于土地,浪花之于江河,微留划痕,仅此而已。歌曰:我所生兮渭水边,我所居兮沙之苑,此生无成兮自嗟叹,惟将余光兮写故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