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荔小作家|温普超:春秋至圣 育化古今

 最爱那抹书香 2021-02-20

春秋至圣  育化古今

文/温普超

       “泱泱华夏数千年,贤德圣育永传延。”我华夏自古至今以有上下五千年之久,礼乐制度亦是各个朝代贤者尊士所崇尚并学习的制度。礼乐制度虽是周朝所建立,但其真正的广泛传播却是在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百家争鸣。涌现出众多的思想流派,尤其突出的便是儒、道、法、墨、兵。至此就不得不谈及我们的至圣先师。

     孔子,他是一位崇尚“礼”的贤者,他自幼便研习《周礼》并将礼应用于实践当中。他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礼崩乐坏战乱不断的时代,春秋无义战,就是如此。他不去理会别人,他去学习礼。很多人不理解他,来讥笑他“读书读傻了”他却不以为意且继续学习。在那时的鲁国,有三大掌权家族,季孙氏、公孙氏和叔孙氏。有一次季孙氏的主公过寿,孔子听说后便也去赴宴,到了门外听到了礼乐响起,他却眉头紧缩前去问门口的仆从,为何季孙之主用了天子才可用的礼乐,那看门的侍卫见他是个书呆子便嘲笑他“今天是季孙大人的寿宴,你个小小书生为何而来?”孔子便恭恭敬敬地鞠了一躬,答道“孔丘是士,寿宴是邀请有识之士参加,我便来赴宴。”看门侍卫不把他当回事,便破口大骂。孔子觉得自己的尊严受到了侮辱便转身而去。在回去的路上,他还反复练习着鞠躬的礼仪。

      夫子他也十分孝顺,是出了名的大孝子。他自小家境贫寒,父亲因战事而亡,他和母亲相依为命。他非常的孝敬自己的母亲,整日和母亲在一起,家中的家务他也总是帮着做,没事便自己独自读书,《诗经》《孝敬》《周礼》他无不涉猎,他说“这日子过一天,我陪母亲的日子便少一天,现在不孝顺,等以后便只剩后悔了。”;在母亲走后他也还遵循母亲的遗愿,要将母亲和父亲安葬在一处。他不知父亲埋在何处,便四处打听,将母亲的棺木带在身边跪在街上,逢人便打听父亲的埋身之处。有个人见孔子挡到了他的道,便要求孔子将棺木挪开,孔子说那不符合礼与孝道便不去理他,那人用刀架在孔子的脖子上孔子也丝毫不惧。那人被孔子所震撼,便恭敬的行礼离去。

       孔子学习六艺,拜了许多师父。他向老子问道,向师襄子学习乐理,向一位老者学习射术,同挽父学习驭术,自学《礼》与《诗》。他的学习思想被古人广为流传,亦被今人普遍效仿。他曾说过“不耻下问,敏而好学。”这便是学习到方法,他也正是如此。他广泛的招收弟子,无论国别,无论老幼,不分阶层。将所有的弟子像家人一般对待,且不收学生们的费用。他“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颜回问其“仁”,他说“克己复礼为仁”。宰我问其仁,他却说“知行合一,言出即行方为仁”。他注重教与学的结合,即“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学相长便是如此吧。

       孔子还有许多出名的弟子,如复圣颜回,他勤且好学,不惧贫穷,不畏风雨。孔子也对他大加赞赏“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又如勇武过人的子路,他在先生周游列国途中,一路保护着先生的安危,从不懈怠。最终出任了卫国的邑宰,以身殉国。还有言语大家子贡,他在先生门下学习,善提问,也总是为学弟们传授知识,解答疑惑。在出师后,也当上了鲁国的使者,出使于各国,商谈战事,唇枪舌剑无所畏惧。在孔子门下,弟子们和睦相处,他们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彼此关心互相照应,一个人生病,其余人都在嘘寒问暖,牵肠挂肚。

       孔子的仁政思想,在周游列国之时,被人们当做笑谈“知其不可而为之。”,可他仍不气馁,坚持着自己的想法,他总说“倘用我者,三年而已,期月有成”他这便是态度,对于一次次打击,他虽是一次次灰心,却也在不断的鼓励自己。

       孔夫子,被后世称作“万世师表、至圣先师等”他是多么伟大而博学啊,别人不理解他的做法讥笑他,他却是“人不知而不愠”,他是君子啊,真正的君子,他重礼乐,习六艺,且有为后世留下了无数先进的思想,他生前不受国君采纳,死后却被尊为圣人。正如子贡所说:“生不能用,死而诔之。”我想这便是孔夫子一生的评价,也是对国君们的批判。他用自己的一生,为后世的人们带来了无限的精神财富,至今孔夫子的思想依然背人们所用,今后也定当绵延不断,薪火永传。

       现今,我辈也应当学习孔老夫子的思想,传承我中华民族的良好美德,学习且实践孔老夫子之教诲,而不应去盲目跟风、不加思索的听取意见,正所谓“不学诗何以言,不学礼何以立。”我们要像孔老夫子般学礼、知礼、行礼。我既有此感悟定会实践心中所想,我辈当为国之兴盛而努力,为己之命途而奋斗。多行善事,须知“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当通过学习、行善,来改变命运,报效国家!

      作者简介:温普超,陕西大荔人。大荔县城郊中学高二学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