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际博物馆日: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

 青诗白话 2021-02-20

今天是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是“博物馆与有争议的史实:博物馆讲述难言之事”(Museums andcontested histories: Saying the unspeakable in museums.)。在著名科普社会活动家、中国科技馆老馆长王渝生看来(见王馆长今日微信),这无疑是个有深度的题目,但其核心还是要对遗产概念从理论到实践上做深层认知与理解。他认为,博物馆的功能是造福社会,致力于从内到外、从形式到内容成为促进人类和谐共处的重要场所。因此,2017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的丰富要意在于,接纳具有争议的过去是走向和解、畅想共同未来的第一步。

国际博物馆日是由国际博物馆协会The 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sICOM)发起并创立的。1977年,国际博物馆协会为促进全球博物馆事业的健康发展,吸引全社会公众对博物馆事业的了解、参与和关注,向全世界宣告1977518日为第一个国际博物馆日,并将每年的58日确定为国际博物馆日,每年确定一个活动主题。这一天,世界各地的博物馆通常都将举办各种宣传、纪念活动,庆祝自己的节日,让更多的人了解博物馆,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社会功能。

中国科学技术馆是国际博物馆协会的团体会员,也是国际博物馆协会科技馆委员会的执委单位。但是,中国科学技术馆是否已是真正意义上的科技博物馆,看来还是值得商榷的。按照商务印书馆第六版《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博物馆”是指“搜集、保管、研究、陈列、展览有关革命、历史、文化、艺术、自然科学、技术等方面文物或标本的机构”。百度百科对“博物馆”的解释则为:“博物馆是征集典藏陈列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的场所,并对那些有科学性、历史性或者艺术价值的物品进行分类,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欣赏的文化教育的机构、建筑物、地点或者社会公共机构。”比较这两个条文的解释,若按博物馆的要求来考量,我以为,文化积淀、历史厚重、展品价值和教化功能的不足,恐怕是当下中国科技馆的短板。

前天参加科技馆第五期全员学习日,听了5位年轻人就其所在出国考察团2016年的考察报告演讲,深受启发。其中有好几位报告人提到了科技馆要有镇馆之宝,要增强文化的氛围、艺术的气质、历史的纵深。对此,我深表赞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