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诗词中的“信息”

 青诗白话 2021-02-20

   “信息”一词,在商务印书馆第五版《现代汉语词典》里,被解释为:一是“音信,消息”;二是“信息论中指用符号传送的报道,报道的内容是接收符号者预先不知道的”。不同于作为科技名词“信息”的第二种释义,在中国古代诗词作品中,“信息”一词带有浓烈的感情色彩,它常常和离愁别恨、思亲念友联系在一起,很难只用“消息”、“音信”来概括它的含义,个中的意味你得细细品味。
通常,人们认为,“信息”一词最早出现在南唐诗人李中的律诗《暮春怀故人》中:
池馆寂寥三月尽,落花重叠盖莓苔。
惜春眷恋不忍扫,感物心情无计开。
梦断美人沈信息目穿长路倚楼台。
绣段安可得,流水浮云共不回。
“红颜知己啊音信全无;梦里也觅不到你行踪。独自倚坐楼台望远眺,长路望断不见你容貌。”即使把“梦断美人沈信息,目穿长路倚楼台”翻译成这样蹩脚的白话诗,你仍会对诗中“沈信息”的字句回味无穷。
其实,在李中写这首诗的一百多年前,晚唐诗人杜牧的《七律·寄远》中,就已经有了“信息”这个词:
两叶愁眉愁不开,独含惆怅上层台。
碧云空断雁行处,红叶已凋人未来。
塞外音书无信息,道傍车马起尘埃。
功名待寄凌烟阁,力尽辽城不肯回。
比杜牧更早一点的诗人崔备,在唐德宗年间,写过一首律诗《清溪路中寄诸公》,诗中也提到了“信息”一词:
偏郡隔云岑,回溪路更深。
少留攀桂树,长渴望梅林。
野笋资公膳,山花慰客心。
别来无信息,可谓井瓶沉。
在距今一千多年前的唐代,马匹奔跑的速度就是鸿雁传书的速度,自然也就是信息传递的速度。如果隐居山野,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友人折柳一别,从此天各一方,相互之间的“信息”自然更是难觅。正因如此,上述三首诗都不约而同地表达了三位作者对“沈信息”、“无信息”、杳无音信的远方朋友、恋人的思念和牵挂。
宋代的词人也喜欢用“信息”这个词,婉约派词人的代表人物柳永的一首“满江红”,就幽怨地流淌出了“信息”一词:
访雨寻云,无非是,奇容艳色。就中有,天真妖丽,自然标格。恶发姿颜欢喜面,细追想处皆堪惜。自别后,幽怨与闲愁,成堆积。
鳞鸿阻,无信息。梦魂断,难寻觅。尽思量,休又怎生休得。谁恁多情凭向道,纵来相见且相忆。便不成,常遣似如今,轻抛掷。
感情真挚细腻、词句委婉动人的李清照,自然也不会在她的诗词中放过使用信息量极为丰富的“信息”一词。
胡公清德人所难,谋同德协心志安。
脱衣已被汉恩暖,离歌不道易水寒。
皇天久阴后土湿,雨势未回风势急。
车声辚辚马萧萧,壮士懦夫俱感泣。
闾阎嫠妇亦何知,沥血投书干记室。
夷虏从来性虎狼,不虞预备庸何伤。
衷甲昔时闻楚幕,乘城前日记平凉。
葵丘践土非荒城,勿轻谈士弃儒生。
露布词成马犹倚,崤函关出鸡未鸣。
巧匠何曾弃樗栎,刍荛之言或有益。
不乞隋珠与和壁,只乞乡关新信息
灵光虽在应萧萧,残虏如闻保城郭。
嫠家父祖生齐鲁,位下名高人比数。
当时稷下纵谈时,犹记人挥汗如雨。


这是李清照《上枢密韩公、工部尚书胡公三首并序》中的第二首诗。宋朝偏安杭州后,家乡沦陷,夫婿病故,李清照集国恨乡愁家苦于一身。1133年,闻宋高宗遣派枢密院事韩肖胄和工部尚书胡松年出使金国探望被囚禁的徽、钦二帝,已过天命之年的李清照禁不住家国沦陷之悲、思乡怀旧之感、家破人亡之痛涌上心头,随即写下了这首忧国思乡怀故的感奋之作。
在诗人心中,“烽火连天日”,可谓“家书抵万金”,稀世之宝的“隋侯之珠”与“和氏之璧”,又怎能比来自故乡最新的音信和最为悬挂的消息更为珍贵、更为令人企盼呢?
在我看来,所谓“信息”,有“信”就应有“息”。沟通和润滑亲朋好友感情的“信”一旦寄走,如同钱款借出,是要按时来计“息”的。在古代文人骚客的诗词里,这个“息”就是感情的积累和寄托,就是思念的积淀和释放,就是牵挂的描述和抒发。
换到“全球通”的今天,远在天边的人们随时都可以用手机发送短信、微信互为问候,信息的交流和沟通已经简化如超市里商品的现买现卖,手指轻轻一摁就能完成“信”的往来,又怎么能够奢望彼此之间的情感增值生“息”呢?又怎么能给后人留下类似于唐诗宋词中流传千古有关“信息”的动人诗篇呢?
由此,今天我们只能快餐式地吞咽生硬、晦涩的“信息”释义——information
尽管我们正处在欢欣鼓舞的“信息技术时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