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没有“天赋”的普通人,该如何过好生活?

 Ericlv6qdis36d 2021-02-20

一、

曾经我是一个执着的“天赋论”者,在我的音乐审美与本能的感官反应里,我喜欢飞泻开阔的爆炸生命力胜过不露锋芒、暗藏玄机的内在机理,喜欢灵光乍现、上帝垂青的出神瞬间胜过深思熟虑、精密严谨的逻辑构筑,喜欢不按常理出牌、叛逆奇谲的鬼才意念胜过正统敦肃的学术造诣,喜欢巧合、意外、误打误撞、意料之外、鬼使神差、负负得正、不可复制的“可遇不可求”胜过全在自我掌控与稳定区域内的安全书写,总的来说,我喜欢那些仿佛艺术家本人也感知与预料不到的,超出自我积累与努力的东西,感觉那是一种被命运垂青的天赐。

我想每个人都很向往天赋,最近关于“天赋与努力的关系”的讨论也在社交媒体上被讨论得火热,比如章子怡与郝蕾在节目中的观点,她们都认为天赋非常重要,而在最近的大热电影《心灵奇旅》中,一具灵魂要在降临地球之前先找到自己的“火花”再开始生活,这个“火花”具体指什么并未确切表明,但在前半部分它似乎指向的是使命或天赋,似乎人们要找到自己与生俱来的擅长领域才值得活一次,庸庸碌碌,平淡无奇的人生不值得活,而有了天赋的人生,才会活得精彩酣畅,活得才有价值与意义。

确实,火花是闪耀而迷人的,就像天赋仿佛是被眷顾的,与生俱来的,而努力是笨拙的、苦大仇深的,天赋无论是从美感还是观赏性上看起来比努力看起来更吸引人,当然,这些年也有很多站在“天赋论”反面的说法,比如有句很流行的话“大多数人努力程度之低,还轮不到拼天赋”,我一直不认同这句话,因为在我看来,天赋与努力根本就不是存在于同一种瓶子里的刻度较量,如果说艺术作品是人内心深处的一大片待开垦的荒原,那么天赋所点亮的区域,与努力所开垦的区域,两者并不在同一块儿位置上。一个天赋缺失的选手,依靠努力所增长出了种种指标,但他可能在天赋所作用的那块地上依然是缺失的,同样,一个天赋型的选手,他可能在天赋作用的那一块土地上生长得极为茂盛,但是在努力所作用的区域也可能是贫瘠的,一个人是强大天赋型选手还是强大努力型选手,无论什么行业,做出来的东西,一眼看过去就知道,非常不一样,说明塑造他们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力量,就音乐上的观察来看,努力的力量像是一种累积型,雕刻型的,它能体现在稳定、精准、厚重、结构与容量、以及持续性上;而天赋的力量是晕染型、爆炸型的,它会体现在灵气、生命力、创造性与感染力上,其中有一些交集但是有着根源性的差异。如果说天赋真的是“火花”,那么努力其实可能得到的是玉石或琥珀,但不是“火花”。

二、

然而到了今年我却对“天赋论”的理解发生了一些改变,当然,在文艺领域,我依然认为天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只是对天赋没那么向往与迷恋了,这主要源于两种发现:一是天赋并不意味着就能给人带来更好的生活;二是天赋有代价。

这种发现其实很像《心灵奇旅》电影的走向,电影中的男主角就是一个幸运能找到自己“火花”的人,他有天赋,擅长爵士乐,可以在演奏中进入到“心流”的忘我之境里,这样的能力在这个领域中是出众的。在电影一开始时,男主角就已经是45岁,但从他的境遇来看,他并不算是一个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者,但他有一个强烈的理想或是执念,要在一个重要的场所里演出,与大师同台,他认为,只要能实现了那个目的,那么庸碌的人生能够就此发生天翻地覆的改变。

与绝大多数平凡的芸芸众生相比,男主角已经很幸运,他有天赋,他至少实现过了一次站在那个舞台上的强烈如执念的梦想时刻,而绝大多数人的一生,其实都摸不到梦想的脚跟。然而即使他已经如此幸运,结果我们都已经看到了,当那一晚他站在梦寐以求的舞台上演出的时候,本应是像一个“里程碑”式的巨变时刻,然而他却感到了一种失望,似乎人生并没有要发生天翻地覆改变的迹象,生活并没有因此变美好,地铁上上下班的景象还是那么死气沉沉、了无生趣,他也并没有感觉到曾以为会有的那种狂喜心情,反而是更有人生阅历的那位女性萨克斯演奏家告诉他,有条鱼一生都在寻找大海,却不知自己就生活在大海中,它一直以为自己只是生活在水里。

电影看到这一幕时其实颇为感同身受,关注过我的朋友会记得,去年的这个时候我曾写过一篇《2019年的感悟:人生没有一劳永逸》,那时想告诉大家,如果你的生活是一直在等一个契机,在等一个未知的、虚幻的光明之日的到来,渴望人生就此发生扭转与改变,那注定是一种徒劳。最可惜的是,人们在等待这个时机的过程中,把太多的美好与快乐都牺牲掉了,活在一种生活浅尝辄止的“表层”,每一天都是“过渡阶段”,觉得当下的一切都不值得认真过,不值得享受,不值得热爱,只愿去热爱那个未到来的虚幻的“下一篇章”,然而那一天却永远不会到来。

那位女演奏家显然是懂得这个道理的,她有这种体悟,说明她的人生想必经历过这种渴望、追逐、实现又失望的过程,所以最后将自己的生命投入在并不轰轰烈烈,也不前呼后拥,更不富贵荣华的爵士酒吧演出中。她对自己的演出阵容与标准非常严格,但是对演出所能达到的“目的”却无渴求,这既是一种经历世事后的人生智慧,也是对自我与生活的平凡真相的一种接纳,在电影中出现的教室里的一面爵士乐照片墙上,你可看到那位女演奏家的地位其实已经可以与暗指的Duke Ellington、Erroll Garner等大师级别的人物相提并论,然而依然是日复一日地在酒吧里演出,需要搭乘出租车回家,过得依然是世俗意义上再平凡不过的人生。

其实绝大多数人所渴望天赋,并不是渴望天赋本身,而是渴望天赋所带来世俗意义上的成功,给予平庸生活带来的扭转与巨变,天赋像是能改变现实困境的“天外来力”。你可以试想,如果老天可以给你一种超常的天赋,但这种天赋远大于庸常大众的理解,就像那些不被常人理解的艺术家一样,生前知音甚少,转换物质财富的“性价比”很低,在同样付出了长年超常的训练与努力后,生活依然清贫而孤独,只在圈子里有零星传说,这样的天赋,对你来说还那么有吸引力吗?或者更极端一些,给予你的天赋是绝世奇才级的,但是却让你过着疯魔的生活,被无法控制的身体里的艺术灵魂操控与折磨,生前痛苦不堪,死后流芳百世,这样的天赋你还愿意拥有吗?我想肯定也会有人愿意——那些具有纯粹的艺术之心或是超越现世野心的天生艺术家,他们对现世生活淡漠,俗世之身过得好坏不值一提,然而对于绝大多数的普通人来说,我想是没有勇气与纯粹之心过这样的一种人生的。

这些年在行业里我看到很多有天赋的人,其中不乏被称作天才的人,在当今这个资讯与媒介极为发达的时代,他们已不像过去那样容易被埋没,再加上个人努力能达到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其实并不难,然而同样是这样的时代,他们并不比普通人活得更开心,我在他们身上更多的看到的是天赋的代价——有的被过度地开采与消耗,在注意力皆能转换财富的时代,在严重商业化的透支过程中,曾经那些特立独行、尖锐与锋芒一步步地被阉割、主流化、保守化(当然也是这个环境的无奈),天赋突然有一天就被收走,没有了价值后很快被资本丢弃;有的始终另类叛逆,桀骜不驯,天才的头脑与举止被丢进被普罗大众审视的公共空间,他们曾经处于主流道德与观念的灰色地带的思想及作品表达,在这个一举一动被公众审查的时代,随时都成为了定时炸弹,突然消失或是从一开始就因风险判断而不被考虑;有的成功以石破天惊之姿闯入大众视野,然而将自己袒露在主流媒介的传播中时,常常因为异于常人的观念与言论遭受争议,他的心气与倔强、与公众不肯降服的较劲令他痛苦不堪;还有的在生命力最旺盛的时期未被看见,当逐渐丧失了表达与心气后投入到世俗经营里泯然众人……

总之,天赋非常脆弱娇嫩,它跟太多看不见的东西息息相关,比如心力、境遇、年龄、时代、回馈的声音、社会化程度等等,都会影响到它,它像是上天借给你的,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要收走,很不稳定,而且天赋有代价,凡是借的都有利息,借的越多利息越高,何况是天借出的,这些利息是来自于方方面面的在自我内心、现实社会与世俗生活之间拉扯的痛苦,这些痛苦,且不说普通人,就连很多天才本人都付不起。人们其实最向往的那一种“天赋”,其实只是在自我与大众、独立与商业、胆识与谨慎、疯狂与理智间找到了绝对平衡与“高性价比”的那一种,可是我们把他视为了天赋所能带来的境遇的常态。

然而有天赋也同样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甚至要比一般人更多,或是因为成功反馈的欲望促使,或是天然的要去做这件事的使命,都会让人停不下来,其实相对于天赋来说,努力相对就很平实可控了,它是稳定积累型的,这种积累肉眼可见,哪怕每天见到的东西并不稀奇,不像天赋因为是借的,很多天才自身都充满着巨大的不安全感,而努力却能让你的每一次付出都有来自肉身直接的感知与体会,你会得到一种踏实感,相信这是属于你自己的,它会给你坚实的内心,给生活坚定的信念感,这样的信念会让你生活得更安定且有内在支撑,这是努力所有但天赋所没有的馈赠。

总的来说,人们以为天赋就能够让人获得人生的改变或是脱离很多世俗苦痛,那是想得太简单了,而离快乐的生活就更远了。一是欲望无止境,叔本华说,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二是即使人生因此获得了巨变,但没有找到内心真正地安定之所,你的痛苦与困境永远会跟随你的上升而同步提升,人始终会面对一个更加巨大的牵制,人生没有一劳永逸,与等级同步的困境战斗是每个人一生的功课。

三、

前不久我看索尼前CEO Tommy Mottola写的回忆录,里面有关于迈克尔杰克逊的部分,这位处于音乐天赋顶端的,并幼年时就开始登台表演,经验与付出都远超常人的流行天王,在九十年代中后期,其实早已经过了创作力、人气、艺术生命力的巅峰,而且因为一些众所周知的“指控”与官司,他的职业生涯处于下滑的阶段,加上这个时期的乐坛整体销量都在倒退,无论是外部客观因素还是艺术家个体的发展规律,他都已不能再重回巅峰,然而迈克尔杰克逊不能接受这种人生有高低起落的世间法则,必须永远保持在第一的位置上,依然要求自己的新唱片要卖出一亿张的销量,这在当时已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数字。

在这位前CEO的口中,这个阶段迈克尔杰克逊的生命里只有一个强烈的欲念,就是永远保持在排行榜的冠军位置并有千呼万唤的观众,对此他不惜一切代价,用可能会付出巨大代价的担保向银行贷款,投入巨额资金制作与营销,听不进一切反对的声音,他焦虑、易怒、专制,活在自己的幻想里,也生活在巨大的惶恐与不安全感中。他睡觉时身边立着二十四尊服装华美身躯庞大的人形雕塑,这些雕塑还要伴随着他去其他地方被运送,他沉迷于此,然而其他人只感觉到恐惧。若是《心灵奇旅》中能出现迈克尔杰克逊,那么想必会是混乱之境里的一个身体与灵魂脱离的艺术家。在这张专辑最为重要的一场电视特别宣传节目中,群星云集,然而时间恰好是2001年的9月10日的晚上,也许是天意,第二天,没有人讨论迈克尔杰克逊的音乐,最后这张目标为一亿销量的专辑,全球实际的销量为八百万,对当时的他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也让他一夜之间像变了一个人,也是他生前的最后一张专辑。几年后,迈克尔杰克逊意外去世,他的离去是全人类的损失,但或许,也是一个与身体脱离了的璀璨灵魂的解脱。

然而在这位前CEO的讲述中,唯有一次交往的经历让他感觉特别且记忆犹新,在某一天晚上,他与妻子去看望迈克尔杰克逊,他孤独地坐在一辆录音车里,黑暗中,没有皇家般的层层守卫,没有巨型的华丽雕塑,没有人山人海的欢呼声,他的身边没有一个人,CEO的妻子向迈克尔提起自己早年未成名时为他伴舞的经历,缘分特别,这意外勾起了迈克尔的回忆与讲述的欲望,他向他俩讲述他的童年与过往,尽管童年悲惨,然而依然有很多生命中感动人的瞬间如明星般悬挂在人生的夜空中,情真意切几乎令两人落泪,在那一刻,他才看到了一个巨星作为真实的人的一面,真切感受到他的善良与爱意,我想在那一刻,那个伟大的灵魂在迷失之境暂时性地回到了身体里,消弭了现实的惶恐与不安,周身一切变得安宁静谧、夜色迷人。这一刻就像《心灵奇旅》中最感动人的那一幕,男主角坐在钢琴前,开始回忆起自己第一次感受落叶的逆光飞舞,感受到爵士乐的自由迸发,感受到母亲的温柔安抚,感受到海水的清凉漫溢,感受到整座城市的灯光辉煌,无数的平凡个体都在为自己的生活努力而共同汇聚起了如此壮观璀璨的集合,无论是最俗常渺小的个体,还是天赋与声名都站在人类顶峰的巨星,真正让人沉静与安宁下来的瞬间,还是那些平凡到曾被忽略的不起眼的日常时刻。

四、

在我们熟悉的歌手中,有这种人生感悟的不知有哪些,但在我的观察中,李健肯定算一位,他常说把人生当作一场长途旅行,你会发现周围便是美丽人生,他的人文修养、学识累积、深刻的自省以及对生活的思考与观察,都让他拥有着不同于俗常艺人对生命的独特理解,前两天在他的一场中国平安'听·健2021李健唱享会'上,他讲到的一些个人感悟都与《心灵奇旅》中的表达颇有着相通之处。

李健在唱享会上说,“我越来越体会到身心一体,身体和灵魂不能分割的重要性”,在《心灵奇旅》的混乱之境中,我们看到了很多执念与生活脱节的了,灵魂与肉体分离的怪物。在娱乐圈,我经常会看到许多娱乐头条上灵魂与身体分离的了名人,他们光鲜亮丽,五官精美,然而所有的一颦一笑都像是浮在面具与空壳上,越是在舆论风口浪尖上的名人越是如此,我很能理解,他们多数没有真正的生活,而且需要分离出自己的情绪感受才能抵抗住四面八方的汹涌争议与非议之声。李健说,人红必然有误解与非议,所以他希望自己处于一个边缘的状态,对时刻保持在公众视野中的热度有一种警惕之心,我不止一次地看到他说过,人应该更多地投入在自己的生活中,在面对声名、舆论、生活与自我之间,他始终保持着一种清醒,而这种清醒,“都拜那些闲散光阴所赐”。

李健还谈到“人生最大的意义就在追寻意义的过程,而非终点,或者说你的过程就是你的终点”,探寻人生的终极意义是哲学家的事情,在《心灵奇旅》中,那么多哲学家与心灵导师都无法劝导一个对生活丧失了热情的22号,因为道理、真知、经验在一个人未经亲身体验之前,还是没有生命力的文字,犹如对生命加了密的语言,而22号只在人间真实体会了一日,便瞬间重燃起活着的欲望,因为平凡生活的细枝末节胜过无数的“终极意义”,这与李健在唱享会上分享给年轻人的生活经验如出一辙,他虽然读过很多书,但他说书其实不必刻意读太多,因为再真知灼见的东西,其实无非是别人的体会,而一个人真正需要的,是有自己的真切体会,要多去经历看不同的风景、多去观察更多的人与事,体验更多的生活方式,这些所有生命历程里的体验过程,才是一个人漫长人生路上的“修行”。

在唱享会上,李健演唱了一首新歌《人群中的人》,看这首歌的歌名就知道,这就是一首写给无数平凡生活中的平凡人的歌,茫茫人海、芸芸众生,单看这人群中的个体,也许没有什么璀璨耀眼的火花,生命回顾中也没有什么辉煌的成就闪回,更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历史壮举,每一个都是从平凡的“生之来处”而来,最终再浩浩荡荡去往“生之彼岸”中去,可是,再平凡的人,只要真正地踏实生活在自己的感受中,用血肉之躯真切感知过每一刻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与悲欢离合,体会过人间百态与世事纷繁所带来的触动,当这些生命聚在一起,依然散发着熠熠生辉的人性光芒。李健有句话我认为讲得非常好,虽然我们大部分生活都是庸常的,然而庸常变得日常,就能习以为常,人不能活在幻觉中,要脚踏实地活在生活里,来自于人群又归于人群的平凡生活,藏着真挚而动人的情感。

人群中的人 李健 - 人群中的人

(点击视频,观看中国平安“听·健2021李健唱享会”

创作背后的故事

这一次,他没有去写壮阔浩荡的故乡山川,没有去写深邃辽阔的深海之寻,没有去写如梦如醒的美若黎明,没有去写跋山涉水的沧海轻舟,写的只是人群中不起眼的平凡大众,李健说“在黑暗之中,光明显得格外耀眼”,我们往往都在失去之时才体会到平凡生活的珍贵,所以才要在平安之时就懂得珍惜自己的生活日常,李健认为自己是一个悲观的乐观主义者,欢乐与痛苦、真实与虚无、生与死总是成双成对,如影随形,每个人都像是陀螺,如果身陷苦难,一要接纳,二要苦中作乐,平淡稳定的生活其实已实属不易,在愈发世事无常与变幻莫测的时代,我们才更要让自己活得尽量平稳一些。在李健的人生观念中,生活里不必寻找刻意的大风大浪,能平安健康稳定地生活就已是生命所赋予的功课,作为中国平安品牌大使的他,无论是这首歌的表达还是对人生的态度都与中国平安所要倡导的理念是一致的,生命中的种种悲喜、生死与有无的对立哲学,塑造出“阔别终于欢聚”的时刻,而对陀螺人生的感知与接纳,才让“平安方能喜乐”显得更为珍贵切实。阔别已久,平安再聚。在这特殊的一年中,我们格外感受到平安幸福的可贵,中国平安联合李健工作室举办'听·健2021李健唱享会',共同献上了这次难得的相聚。

李健说“人就应该活在当下,把今天过得很积极过一天算一天”,他也笑言也许在有人的人生哲学中看来,这句话颇有些小志气,然而李健认为,这句话引申了人们更应该珍惜今天所拥有的世界,当生命落脚在真实的生活本真,当人生的意义都在于活着的过程与平凡细节之中时,其实我们能平安地度过生命就已经是一种幸福了,对于生活来说,这样小的志气却藏有着大的胸怀与格局。

五、

两年前李健给毛不易制作新专辑的时候,给毛不易写了一句话,我一直记忆深刻,他说“不要害怕自己会被取代,好好写歌,好好生活,你就不会被任何人取代”。两年前看到这句话时,以为这句话的重点在于好好写歌,如今才明白,“好好生活”才是这句话更为重要的关键。

天赋固然珍贵,然而对于更多的人来说,如果想过好自己的人生,有比天赋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先热爱生活,内心坚定,对未来充满愿景。这绝不是一句空话,依我来看,绝大多数人工作与做事的痛苦,并不是因为没有天赋,而是内心深处就对这件事抱有至深的怀疑,内心深处在无时无刻地告诉自己没有意义,然而行动却在骗自己它有价值,说服自己强撑下去,直觉与意志形成了严重的分裂,所以强撑与忍耐的“努力”才会更加令人痛苦。

这种违背自己内心意愿的“努力”本身就与好好生活背道而驰,如果你正陷入在这种局面下,那么我建议首先摒弃这种与生活背道而驰的“努力”,先感受当下,活在当下,不要在忍耐中去等待一个“未知的契机”,当能在抛开价值与意义中感知体会到生活微小的快乐,才会懂得没有目的与成就的人生也是值得活的,从而进一步地发现,究竟什么才是自己想要的,究竟什么是想成为的,这一切都是环环相扣,陈陈相因。

就像我前段时间所说的,我们经常看一些传奇人生,他们居然能在巅峰期做那么多事情,而且都很成功,精力与努力程度都是不可思议的。其实绝大多数人都误解了“努力”这个词,人们常把努力等同于意志力、忍耐痛苦的能力、或者是自制力,然而真正有用的努力,不是在折磨自己的躯体与内心,每天违背自己本能的舒服与懒惰的意愿去工作学习,而是要有一个超越个体痛苦与人生意义的强烈“愿景”在那里,有这个东西在,你觉得有些狠人们那些特别痛苦的坚持,其实没有你想的那么痛苦,他内心有着能化解那些痛苦的内在驱动。若没有这个内在超越的动力在,仅用忍受力去不断对抗自己的本能需求,短时间或许可以,但会如一个过度运转的机器或者不断紧绷的钢丝,总会在某一天突然间散架崩断。

所以生活真正而有效的改变,并不是从意志力或忍耐力上去强迫自己,那是在与真实的内心较劲,折磨自身,本末倒置,不仅痛苦,更无法持久,你首先需要做的是不要太丧,先不谈使命与目的,发现属于自己生命中的美好愿景,热爱生活,更爱自己,对这个世界有所期待与敞开,这种改变说出来很俗气,可是唯有如此,才能让人进入一个生命的正向循环。“火花”不是目的与天赋,若真要问它是什么,我想它是,“我有意愿就此而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