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别人的工作”:收入和情怀,不必二择一

 郭一炜 2021-02-20

从互联网高级产品经理,到大都会人寿寿险规划师、业务经理,他的经历给了我很重要的启发。

敬一把自己对工作的思考,写成了一篇文章,而不只是回答我的四个“基本问题”。所以我在这里就把原文分享出来。

-------

作者:张敬一

工作职位:大都会人寿寿险规划师、业务经理

地点:北京

一、我的工作观

前些天跟团队小伙伴一起出去爬山,休息的时候,默默地掏出了保温杯。

小伙伴们问我,里面有没有枸杞和大枣?这才忽然意识到,默默的,自己也加上了中年油腻男的标签。但好在我才28,不管是运动员、闹革命、干工作还是搞学术,都还是当打之年。这保温杯的梗我也愉快地接下了。因为我很清楚,这中年油腻男,不可能是我。

从小我的性格中有一些很奇葩的特点就和周边小朋友们不太一样,比如,小学开始就攒钱,还曾经因为私藏姐姐婚礼上的红包而被抓包。再比如,别的孩子都在买四驱车的时候,我却热衷于给别人组装四驱车。后来努力学习的核心动力也是为了不娶镇东头卖肉贩的女儿当老婆。当然,除此之外,也泯然众人矣。

但现在回过头来看,所有这些特质,似乎都会有一个共性——好像我比同龄人至少要成熟五年,或者直白点说,危机感会提前5年到来。前些日子看到一篇文章:比房贷更可怕的是,35岁之后,你还能干什么。彼时在周遭前同事各种刷爆朋友圈的同时,我也默默的转了这篇文章,并表示,自己好像也没什么可怕的。自然收获无数个三字经。

但事实的确如此,因为这个问题并不需要人家用文章写出来,其实我们自己也知道,只不过选择了鸵鸟策略,在大多数的时候,拿着一份还不错的薪水的情况下,懒得去思考罢了。15年底的时候,我在某互联网大厂呆了几年,已升至高级产品经理的时候,忽然发现一个严重的问题——好像离开我,公司并不会有什么负向影响;而我在离开这份工作的时候,却只能换一个厂做个还不错的职业经理人,月薪3W+,六险一金,年底双薪,十天年假,弹性工作。可问题是,总有一天我会不满足的呀!如果那一天提前来了该咋办?

尽管自认为未来十年的我相比于年轻人,我会有更好的经验、更清晰的头脑、更成熟的心态,但也会有更大的压力,孩子、父母都需要我来照顾,体力也会下降。所以,在30岁之后的十年里,如果我还是过去的这个节奏,我猜我不会过得很享受。当然,这个享受并不是指享受生活,因为我从来就不是一个愿意躺着的人,而是说,我可以自主掌控我未来的方向。我不用再像一颗螺丝钉一样,每天踩着沉重的步伐,带着上坟一样的心情去上班。

不可否认的,我问了自己一个很伤感也很俗的问题:以我在大厂打工赚钱的速度,能不能赶上父母老去的速度?细思极恐。

所以即便不知道该做什么,但我很清楚,一定不能再这样打工下去了。在职业选择这个问题上,人只有两类:一类是逃避痛苦,另一类是追逐成就。逃避痛苦的人更在意的是离开现在的环境,本质上是外归因的思考习惯,所以你会发现身边有相当一批人都是这样,平均每半年到一年换一次工作,且每次换工作都没有什么连续性。对于这类思考习惯的人,生活也自然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远方的苟且。追逐成就的人,更多的是在思考自己的问题和诉求,所以这类人往往是内归因;表现在职业选择上,工作也会换,但频率低很多,也几乎都是连续性的,至少思考上是连续的。

所以说到这儿,我也很想通过文字跟一炜的朋友们分享我的观点。

决定是否以上坟的心情去上班的核心因素不在于工作是什么,而在于你认为工作是给你提供满足物质生活的必要之恶,还是实现自我成长的养料。

二、如何做职业选择?

这个问题,我自己曾经思考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但说实话真正决策用到的时间真不长,满打满算也就半个月的时间,其实在整个决策后面,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对抗自己人性中的弱点。我曾经做过一个风险偏好测试,不出意外的结果显示我是一个典型的风险厌恶型的人。当面临改变的时候,会优先考虑风险及可能的损失,也会权衡如果不改变,面临的风险和可能的损失。所以,在那段时间明知道自己的判断没什么问题,但就是不敢做决定,真的是很痛苦的。

所以,在整个转换行业的过程中,也抽象了一些决策的关键因素,分享给大家。

1. 决策本身就有大逻辑/小逻辑之分

职业选择是个典型的大逻辑决策,需要考虑的是:a.行业发展和意义是否认可;b.个人诉求和工作状态能否完美结合。其他的都是小逻辑,比如某段时间内的收入波动,离家远近,在某个城市等等。如果在判断的时候,把二者揉在一起,基本最后就是陷入每天不停的抱怨,不停的痛苦而无法自拔了。当然,买个早点类似的事情就是典型的小逻辑,你不会为了吃个好吃的烧饼而驱车20里地。

2. 借假修真

说一个故事,有一天驴子遇见白龙马,问他你走了多远?白龙马说十万八千里,驴子一拍大腿说,xx,我也走了十万八千里,但为啥你比我知道的多那么多?白龙马说,你其实走了五米,这五米是一圈磨的距离,只是重复了两万遍而已。很多时候,我们是那只驴子,而不自知。所以,工作能给你多大的提升和成长更大比例上并不取决于环境,而在于你是睁眼探索还是闭眼走路。

3. 买房子损失最大的是机会成本

     说实话,我是一直不建议年轻人或者我的同龄人贷款买房子的。我记得前段时间,317新政前,一直有一个理论,是说买房好比上车,先买上一套,上了车再说换车的事儿。但一旦上了车再下车就很难了。因为车在行驶过程中,很难高速变道,而今天这个社会依然是每天都在有新的高速车道开放出来。

三、我为什么选择人寿保险行业?

  1. 市场整体空间足够大,2.1万亿市场规模;

  2. 行业增速足够快,每年复合增长17%,去年36%,且会越来越快;

  3. 符合国家政策导向,解决人口年龄结构快速变化带来的老龄化养老、看病等问题;

  4. 人均GDP跨越中等收入国家陷阱后的刚需,完美嵌套在马斯洛需求模型的安全层次里面;

  5. 收入高,业务经理人均月薪3.7万(入职6个月可晋升),营业处经理人均月薪18.7万(入职2年);

  6. 工作的价值感和使命感非常强,可以实实在在地在困难时刻帮到身边朋友;

  7. 半创业的状态,对能力锻炼速度非常快,选才-影响-招聘-筛选-培训-管理-激励-文化,全链路的提升个人能力;但又不需要解决工商、房东、税务、物业、消防、城管、融资、股权、法务等问题;

  8. 行业盈利模式相当清晰明确,高端代理人可替代性非常低;

  9. 能抓到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快速组建高端代理人团队,国外成熟市场的代理人与人口比例1:100,而北京1:1000;

  10. 老百姓买保险的意识逐年快速提升,尤其北上广深的中产;

  11. 行业问题非常多,过去的大部分代理人专业度奇差无比,问题奇多无比;

  12. 存在明显的认知偏差,很多人的心态还停留在上个世纪那种低端的卖保险的印象,导致竞争并不激烈;

  13. 能培养出极强的自驱力、目标感、自我管理、学习能力、逻辑性、感染力;

  14. 眼界开阔非常大,需要和各行各业的人都有接触;

  15. 快速提升金融基础知识、投资知识、法律知识、医学知识、心理学知识;

  16. 时间完全自主可控;

  17. 能见识到人性中最善良和最邪恶的部分;

  18. 税费政策优惠,最高税率为收入部分的20%;

  19. 同事关系非常简单,不存在办公室政治;

  20. 可以终身享受工作,只要还能说话,就不用退休;客户的孩子将来也得买保险呀,粘性奇高。

综上20点,收入和情怀,不用非得二择一。

四、为什么是大都会?

  1. 理赔服务出色;

  2. 培训质量非常高,能持续的学到新鲜知识;

  3. 150年的历史,百年老店,经营稳健;

  4. 世界五百强第106位,管理资金9000亿美金;

  5. 8家全球大而不能倒的金融机构之一。

像做艺术一样去卖保险;像设计艺术品一样去设计保险方案。争取将来能影响全中国1300万人的寿险规划。

也祝大家找到让自己能有激情的事业,如果想了解保险行业,也可跟一炜说单加我个人微信。

补充:

五、日常工作内容:

  1. 招聘靠谱的人来一起做保险; 

  2. 培训小伙伴们如何优雅地谈保险,以及将保险方案设计出艺术感; 

  3. 各种角度激励团队小伙伴,并负责安抚受伤的心灵,时不时再打击下过度的自信; 

  4. 给准客户梳理保险需求,帮助他们设计保险方案、建立选择标准并落实。 

六、工作节奏: 

  • 6:20分起床; 

  • 7:10分出门,坐1h地铁到公司,路上听樊登读书会或者梳理工作; 

  • 8:10分到公司; 

  • 8点10分开始,团队伙伴陆续到公司; 

  • 8:10-9:00,梳理团队昨天的工作进度及问题,对今天的工作做演练; 

  • 9:00-10:00,把小伙伴推到营业处培训部,整体针对某一个环节做梳理培训; 

  • 10:00-11:00,1VS1的谈话或案例分析; 

  • 11:00-12:00,个人业务梳理; 

  • 12:00-17:00,见客户或候选人; 

  • 17:00,去健身房或者瑜伽馆锻炼(一周2-3次); 

  • 19:00-21:00,回家陪家人或见朋友吃饭; 

  • 21:00-23:00,看电视或者看书; 

  • 23:00-23:30,洗漱准备睡觉。


上一篇:“别人的工作”是什么样子?

个人成长之行

持续记录与真实分享个人成长体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