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碧桂园效能升级:一个成本管理90万方,2.5个项目

 涛哥杂谈 2021-02-20


一、碧桂园大幅提升成本效能

新的一年又开始了,各大房企都在盘算着今年干多少业绩,要配多少人。

前两天,涛哥的粉丝小桂汇报说:

碧桂园出了一份《成本组织优化方案》,将要大量优化成本人员,从原来1人管1个项目,变成1人管2.5个项目。

说实话,人员优化涛哥并不惊讶,这已经是行业常态,不优化那才是怪事。

但让涛哥惊讶的是,碧桂园竟然能够做到1个成本管2.5个项目,这个管理水平是非常高的,我一直觉得只有万科能做到。

又问了下详细情况,碧桂园目前1个成本管1个项目,一般20-30万方,新制度要求1个成本管90万方,相当于三个项目,但考虑到合作项目管理难,所以要求2.5个项目,这个0.5就是留给合作项目的。

说实话,非常牛逼,为什么呢?

因为涛哥8年前入行时做效能对标,用的标准是1个成本管20万方,8年中涛哥经历了4家公司,除了万科能做到1个成本管40-60万方,其他公司基本都只能做到20-30万方左右。

8年时间,这个行业管理效能的水平,几乎没有大的提升。

而万科之所以能做到60万方,与其项目集中度、人才质量、管理成熟度、加班强度等都有关系,别人难以轻易复制。

二、为啥碧桂园能大幅提效?

那么问题来了,碧桂园从1个成本管20万方的行业正常水平,一下拉升到1人管90万方的标杆水平,管理的底气在哪里?

涛哥跟小桂粗略的探讨了一下,得出以下几点可能:

1、分工较细:碧桂园成本体系分为招标、造价、成本三个模块,这次主要优化成本模块,涛哥觉得应该是分工较细导致原先真实人效并不高;

2、标准动作:碧桂园已经形成一套标准打法,比如目标成本、成本策划,各考核节点出什么成果,该做什么PPT,都已经有模板套用即可;

3、信息系统:碧桂园信息系统也已经比较完善,在一定程度可以代替和减少部分人工,从而节省人员时间;

4、杂事较多:碧桂园成本模块大多在项目上,除了“标准动作”外,还经常会帮项目干点杂七杂八的,这次提效是希望他们聚焦专业,多管项目;

5、进度导向:最后这一点是最值得其他房企学习的,涛哥专门重点讲讲。

很多人都认为碧桂园成本非常精细苛刻,但实际并非如此,碧桂园进入新地区时,往往来不及做深入的指标研究和数据沉淀,一些单方成本其实有偏高的情况。

另外,为保障项目进度,成本也往往需要开口提造价,因为没达到进度要“杀头”,没严控成本就没那么严重,一切以项目整体利益为主。

涛哥觉得这就是碧桂园厉害的地方,很多房企搞不清成本与进度的关系,天天死扣成本,各种审核花费大量时间,却不去算算延误了进度,一天要损失几百万?

以上是涛哥简单的点评,粉丝中有不少碧桂园的朋友,希望听听你们的见解。

三、我们应该跟碧桂园学什么?

每到岁末年初,都是房企制定新一年组织与人才战略的时候,碧桂园能做这么大,显然有他的成功之处。

从这次成本优化的事件看,涛哥觉得至少有这样几点值得我们反思:

1、人效对标无止尽:1人20万方这个标准在业内似乎约定俗成,但是标准已经用了快十年,是不是该有点更高的追求?

很多人说工作量摆在那,怎么提升?那是你没看到别的公司怎么用标准化、用授权、用信息系统去提高效率,不要做井底之蛙。

2、目标比专业重要:涛哥经常教育一些经理人,要避免掉入专业深井,你以为你专业了,但你没看到对大局的影响,很多人做的事要么对利润没价值,要么反而影响了利润。

而碧桂园就是很透彻的项目运营导向,抓大放小,如果节点最重要,那其他就果断让路,时间全花在管控和审批上,最后只会把项目拖死。

3、地产学习不能停:最近一年很多人被优化,很多人搞不清楚自己是怎么走到这一步的,在涛哥看来就是看不清大势,沉浸于日常事务,缺乏紧迫感。

涛哥在2017年写《地产人才洗牌》时就已提到行业效能提升、学历年龄洗牌的必然趋势,两年时间所有预言全部应验。

而今天地产依然在快速变化,你做的事情有多少价值?会不会被淘汰?这是要提前思考的。

这里推广一下《地产职场研习社》,已有超过1000位铁杆粉丝加入,解答上千个咨询案例。每个案例背后都是一个真实的人生状态和职场选择,看看别人往往就大概明白自己该怎么走。


另外,如果你在年底这波优化里不幸中招,推荐关注《地产招聘小姐姐》,每天更新知名房企招聘信息,迟早用得上。


最后,关注涛哥杂谈,在这个动荡的行业环境中,保证你总能快人一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