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万亿居民存款“消失”到底去哪儿了呢?

 昵称73801462 2021-02-21

【作者微信号】:bzzcaijing(也可输入:平说财经)

万亿居民存款“消失”到底去哪儿了呢?

2017年以来,银行存款增长乏力尤甚于往昔,特别是居民储蓄、企业存款同比大幅少增。据央行数据显示,2017年1-11月,居民储蓄新增3.82万亿元,相较于去年同期新增4.54万亿元,今年前11月储蓄少增超7000亿元。而业界人士则普遍认为,居民存款今年少增的额度,起码万亿还不止。

资料显示,下半年存款少增情况尤为严重,7月至11月,居民储蓄存款少增1.1万亿元。一季度储蓄同比多增4900亿元,二季度变化不大,三季度储蓄少增6000亿元。到2017年10月、11月,居民储蓄同比少增5188亿元。

银行业存款流失为何会如此严重呢?一方面,银行存款基准利率始终在历史底位,而国内的PPI、CPI却呈现上趋势,预示了明年上半年通胀即将抬头。人们为了对抗通胀,也要将储蓄拿出用作别途。

另一方面,银行存款长期的负利率,而银行理财产品、货币基金、股票、房地产、债券等投资品种推陈出新,使得现在人们有更多的投资选项,在这种背景下,居民存款骤降也不足为奇。

万亿居民存款“消失”到底去哪儿了呢?

对此,一位某上市银行的客户经理曾告诉我们,今年拉居民储蓄增长特别困难,虽然我行到季末、年末总能完成上级下达的考核指标,但日均存款增量实际经常为负值。

现在一个棘手问题摆在我们的眼前,居民今年少增的万亿存款都搬到哪儿去了呢?首先,2017年购房置业的成本骤然上升:一方面,2016年末推出的“限购”、“限贷”政策下,银行提高首付贷款比例,会使得购房家庭付出更多的首付款资金。这会消耗居民家庭大量的储蓄存款,居民储蓄由此被逐渐消耗。

另一方面,个人房贷利率的上升,使购房者成本上升,大量吮吸掉了购房者很大一部分银行储蓄。从首付看,即使首付比例只提高一成,居民存款就要多付出10%的资金,这将是千亿的储蓄消耗。

目前多数银行将房贷利率由原来的八五折上调至基准利率的10%至20%。商业银行做个人贷款,如果做到30年,利息和本金差不多。不管是每个购房自住者,还是投机者,购房要多支出十几至几十万元的利息。

再者,居民存款全都流进了股市,基本都被割了韭菜。从历史看,储蓄与股市的“跷跷板”现象在2007年、2015年都有体现。2007年A股大牛市中,居民储蓄增速降至6.8%的历史低点。2008年的熊市,居民储蓄增速迅速反弹至26.29%。

2014年末,央行降息,股市开始火爆。2015年上半年存款增速普遍降低,二季度存款少增5500亿元,特别是在2015年4月、5月,储蓄存款少增1.5万亿元。2015年6月股灾发生后,股市暴跌,部分存款又回流银行,三季度、四季度银行存款分别多增8900亿元、4300亿元。

到了2017年,以上证50为代表的大盘蓝筹股成为机构投资者拉升股指的对象,A股指数迎来了慢牛行情。截至12月26日,沪深300指数上涨22.46%。但问题是,整个A股市场,只有一二百只蓝筹股在拉动股指上扬,而入市资金大多都被淹没在80%个股的下跌过程中。

万亿居民存款“消失”到底去哪儿了呢?

最后,存款理财化现象加剧。2013年下半年以来,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产品正在慢慢虹吸银行的储蓄。宝宝类货币基金的“横空出世”,因其具有安全性、便捷性、流动性,还有回报率相对较高年化收益率在4%至6%之间,倍受年轻投资者的青睐。

资料显示,截至2017年9月末,余额宝规模为1.56万亿元,环比二季度末增加8.93%。这一规模超过招商银行今年中的个人活期存款(1.04万亿元)和个人定期存款(3342亿元)之和。同时,截至2017年11月末,货币基金总规模超过6.80万亿元,这一规模比2016年末的4.28万亿元,增加了2.52万亿元。

不过,货币基金的问世,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通常货基从银行那边抢来了存款,再以同业存款的形式回流到银行,银行负债成本又会上升。而且,在季度末资金紧张下,货币基金收益率反而上扬。根据Wind统计,2017年12月第三周,货币基金市场7日年化收益率平均为 4.13%,相比上周上涨了7个百分点。

万亿居民存款“消失”到底去哪儿了呢?

由于我国的银行存款利率长期处于历史较低水平,储户又不愿意遭受资产缩水之苦,所以纷纷将存款投向了房地产、股市、各类理财产品,相信这种存款流失现象仍将持续下去。而作为监管部门,应该放开更多的市场让投资者参与,这样既可以盘活社会存量资金,服务于实体经济,又可以让投资者取得更高回报率。

本文由平说财经(微信ID:bzzcaijing)供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