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3岁就成上市公司董事长,他用过山车般的经历告诉我们:请直面困难

 中外管理传媒 2021-02-22

核心提示

年仅33岁,东盛集团郭家学便成为中国最年轻的上市公司董事长,一举将白加黑、盖天力、丽珠制药、云南白药等名牌公司纳入麾下,铸就耀眼商业帝国。随后,他又用过山车般的经历完成了“小而美”的轮回,从巨亏48亿到再造百亿市值的广誉远,他煎熬了十余年。

东盛集团凭借什么应对策略,方才在风云突变的商业环境中保持十足韧性,从而凤凰涅槃、东山再起?不再追求500强,而在乎500年,立志于做可以传承百年甚至千年公司的郭家学,究竟有何提升企业免疫力和竞争力的“独家秘方”?关键时刻,究竟如何“取”与“舍”?
文:中外管理 辛国奇
来源:摘编自中外管理出品《重组之道——中国长城资产十大经典案例》

东盛集团董事长、广誉远掌门人郭家学

1、走出田野 


1987年,当初的理想只是“当一个合格的小学老师”郭家学,毅然摔掉“铁饭碗”,开启了自己的创业之旅。这一年,他21岁。这一“壮举”,让他多年后多次提及自己是陕西辞去公职下海的第一人。

天天听着学校广播《在希望的田野上》起床的郭家学,想走出田野,寻找希望。

但辞职后,才觉得一片茫然。当时离“92派”诞生还有5年,“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郭家学发现没有什么生意可做。

他只好去养猪,比郭家学晚一年下海的新希望集团刘永好,当时也是从养猪做起,因为别无选择。

后面的故事被媒体们反复翻炒:每隔4个小时,郭家学要喂一次猪,早上4点就要起来给猪投料,结果猪肥了,他瘦了。

最后郭家学规模化养猪的“宏伟构想”被交通不便的自然条件无情熄灭。不过,多年后他在接受《中外管理》采访时,还是回忆起了自己颇有斗志的“初心”:陕西第一个搞科学养猪的人应该是我,到现在我都记忆犹新。所有人都认为这个孩子确实不容易,把这一生也给毁了,好好的老师不当,来干这个事,这是为什么?善良的父老乡亲从内心深处同情我,但我个人不喜欢别人同情,这也越激发起我的斗志。

郭家学又开始承包了县里一个中草药种植场。郭家学对此的描述是:每年11月大雪封山,满目白茫茫,伐木以后,种上木耳,第二年春暖花开后就能收获了。每挖一镢头下去,我都觉得在挖我未来的希望,但是父母不这么想,他们忍受不了这些,我不想让母亲整天看着我在山里边挖地、砍树,其实我自己心里一直乐呵呵的。

而他没有说的是,因为在零下20多度的冰天雪地里伐木,十指关节全部都冻肿了,连筷子都握不住。

笔者觉得,从这两个初期的创业经历来看,郭家学确实是一个充满正能量的人,他似乎对别人眼中的苦有与生俱来的先天免疫,并且会苦中作乐,自我激励,愈挫愈勇。

离开安康来到西安后,郭家学涉足的行业更是五花八门,什么赚钱做什么。1991年,郭家学供职西安人民医电研究所,为了广拓财源,他除了按照公司要求正常研究开发销售医疗器械和经营办公自动化产品外,还为“柯达”、“西门子”等国际公司代理销售医疗器械产品。1994年,郭家学出资成立西安嘉宝企业,业务扩展至综合贸易、汽车租赁、对外投资等。1995年,成立西安东盛饮品有限责任公司,主营茶叶饮品——这正是“东盛”的起源。


2、收购狂人


1996年末,郭家学得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位于陕西凤翔县一家名叫卫东制药厂的国有企业,因经营不善,面临倒闭的境地。这个建成仅仅三年的国营药厂,年销售额不超过30万元,亏损严重,资不抵债。

但这家药厂的产品是市场前景巨大的处方药维奥欣,在心脑血管药领域有一席之地,只是国有企业不善营销,才导致如此境地。做“杂货”生意起家的郭家学觉得机会来了,他这么多年在商海中摸爬滚打,历练出来的就是营销能力,而卫东制药厂的研发和生产都没问题,他如果能补上营销的短板,那肯定有得赚!

卫东制药厂高层被郭家学描绘出的蓝图所打动,决定将企业交给东盛,条件相当优惠:承担药厂几百万的债务。

1996年12月9日,郭家学辞职下海整整9年后,他和卫东制药厂签署了收购协议,完成承债式收购,东盛帝国的第一座城堡拿下了。郭家学再次创造了“第一”:开创了陕西民营企业收购国有企业的先河。

郭家学接管后,面向社会公开招聘营销总监,带来了先进的销售经验,第一年营收便涨了100倍:达到了3000万。第二年,直接过亿。

也许正是这次堪称完美的收购,激发了郭家学的膨胀心理。尝到甜头的东盛从此在并购路上一发不可收拾。1998年7月,兼并国企西安化工医药总公司,成立了陕西东盛医药有限公司。1999年,控股中美合资陕西济生制药有限公司。从那时起,东盛管理层开始奉行“拿来主义”。他们觉得,与其慢慢发展,不如一口气吃成胖子,复制东盛系强大的营销能力,拿下一座座新的城堡。

值得一提的是,郭家学“拿来主义”的资本运作逻辑,恰逢国有企业改制的特殊历史环境,当时不少企业家都信奉做大做强,都想通过“野蛮式”的拉郎配和市场垄断打造自己的企业航母。

1999年,郭家学的人生再次发生重大转折。东盛集团以6000万元收购青海上市公司同仁铝业,并更名为“东盛科技”,完成借壳上市,东盛实现了从实业经营向资本运作的惊人一跃。彼时,年仅33岁的郭家学成为中国最年轻的上市公司董事长。

与此同时,郭家学也开启了中国资本市场里一个叫“东盛”的传说,这一条突然而来的巨大鲶鱼,在医药界钻来钻去,引起了一阵阵哗然和骚动。

几乎没有停歇过,上市后的东盛不断地认购、托管、受让其他医药公司的股份。有评论人士概括了其短短数年内的并购路径:西购同仁铝业,东吞启东盖天力,南并丽珠得乐,北建国药工业,中拔潜江制药。

这些都让无比风光的东盛长期处于媒体镁光灯下。郭家学事后反思,也自认为2003年堪称“疯狂”,因为几乎每个月都有一个收购项目完成,让行业内外目瞪口呆。那时的郭家学甚至感觉自己是小超人,能量爆发,每天都有使不完的劲。同时,郭家学那时经常做一个奇怪的梦:总是在赶飞机,而且永远赶不上。

2003年左右,郭家学已然将东盛集团打造成了员工近万名、总资产逾65亿元的中国医药旗舰企业,一举进入全国医药工业前20强。郭家学开始野心勃勃,抛出了“三驾马车说”:通过自有业务的快速增长、实施超大规模的并购、国际合资合作三驾马车,带动整个东盛集团超常规的发展。郭家学当时的“世界观”是,世界500强企业的发展,基本上也都是在不断地整合上逐步发展起来的。东盛集团的目标正是世界500强!

30多岁的郭家学豪情万丈,号称东盛要成为“中国医药行业梦之队”,目标是“到创业30周年时,发展成为年营业收入160亿美元的全球性公司”。

3、盛极而衰


2003年底,云南省政府为了做大医药产业,拟引进战略投资伙伴,共同发展云南白药。得知消息后的郭家学觉得势在必得。

而云南白药显然是块香饽饽, 包括华源集团、华润集团、复星集团在内的医药巨头蜂拥而至,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与这些“巨无霸”相比,东盛的体量显然还是小了一些。

此外,云南省国资委也要求,入主云南白药的战略合作者除了要有资金实力,有强势的市场开拓能力之外,其首要条件就是要有国资背景。

看着到嘴边的肉却吃不了,东盛管理层想出了“曲线重组”的办法:东盛借道医药集团,为自己谋求了一个“国”字号的“国企身份”。东盛集团出资4.98亿元,与国药集团共同组建中国医药工业公司。其中东盛占49%的股份,中国医药集团占51%。

于是,表面上是国药集团出面与华源集团、华润集团、复星集团竞争,而东盛才是幕后的关键主导者。

因为志在必得,东盛调动了强大的团队,对整个云南医药产业进行了详尽的了解,当时给云南省国资委提供标书时,东盛是用推车将收购报告书推进现场的,一车材料有几百公斤重,让竞争对手目瞪口呆。

云南省国资委觉得东盛对云南白药的发展研究最为科学、系统,最终还是选择了实际由东盛集团主导的中国医药工业公司。

坐上云药集团董事长位置的时候,郭家学激动不已,东盛在此时也达到了辉煌的顶点,旗下已拥有3家医药上市公司:东盛科技(600771)、潜江制药(600568)和云南白药(000538),一条涵盖医药研发、生产、营销、物流、保健品在内的全产业链已经成型。

踌躇满志的郭家学,丝毫没有意识到风险已经开始涌动。东盛集团也还在瞄着更多的收购标的,哈药集团、东阿阿胶都进入了他们的视野。

“蛇吞象”付出的代价极大,无所畏惧的疯狂收购,给东盛集团带来了沉重的包袱。按照协议,到2007年,新云药集团销售收入要达到120亿元,但2003年,云药集团的实际销售收入只有30亿元 。4倍的业绩提升,东盛怎么轻易可能做到?新云药集团还需要更多的资金注入才有可能完成扩产等计划,但东盛哪来那么多资金?

同时,东盛集团收购的所有资产都必须按照当时国家最新规定进行GMP改造和认证,这又需要一笔巨资。雪上加霜的是,2004年4月起,国家针对经济过热采取了宏观调控措施,收缩信贷,提高贷款利率,东盛集团在2004-2005年间被银行压缩了近5亿元的贷款,更加剧了东盛集团资金链的紧张。

上世纪90年代末,东盛集团曾给陕西两家国有企业作担保,2005年时这两家企业濒临破产,东盛集团的账户被查封。而此时,东盛集团的一笔大额贷款即将到期,贷款银行让东盛集团先把贷款还了,过几天后再贷给它,其中的资金周转通过过桥的方式解决,日息1%。但当郭家学还完银行贷款,去这家银行的行长办公室商量下一笔贷款时,行长给他看了总行刚刚发来的传真:不可再给东盛集团贷款。东盛集团就此“瘫痪”了。

2006年4月,焦头烂额的郭家学无奈退出云药集团。此时,证监会开始重点打击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的行为。2006年10月31日,东盛科技发布公告——大股东东盛集团、东盛药业占用上市公司资金16.62亿元。

晴天霹雳般的消息让东盛科技连续跌停。2006年11月初,上海证券交易所发布公告,对东盛科技及董事长郭家学等人进行公开谴责:

“自2003年以来,东盛科技的控股股东西安东盛集团有限公司和关联企业陕西东盛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合计占用东盛科技资金158826万元(占东盛科技上年末经审计净资产的347.58%),上述重大关联交易没有履行必要的审批程序,也没有及时发布公告。在此期间,东盛科技对外提供担保95643.83万元(占东盛科技上年末经审计净资产的209.29%),也没有履行必要的审批程序和及时披露的义务。直至2006年10月31日,东盛科技才以补充公告的形式披露上述重大交易和事项。”

上证所对郭家学等高管予以公开谴责时,还“公开认定郭家学不适合担任上市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在有关方面公布的最新清欠名单中,东盛欠款数额排在沪市清欠“黑名单”的第一位。这使得人们对于东盛的资金链及东盛的未来产生了极大的怀疑。

2006年11月5日,一个灰暗的周日,郭家学想以结束生命作为一种终结,他打算在太阳落山时从东盛总部大楼上跳下去。万幸的是,往日周末并不在办公室的几位公司高管,那天临时有事去了公司,发现郭家学有些不对劲,对他一番苦苦相劝。郭家学嚎哭了一场后,决定振作起来,重新收拾旧山河。

《中外管理》曾经问过郭家学一个问题:“你在人际关系上承担什么责任?”他回答说:经营管理上,我就是一个管理员。家人关系上,非常和睦。社会关系上,我重视“义”。

这给笔者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商之有本、大义秦商”。以清末陕西女首富周莹为原型的电视剧《那年花开月正圆》,反映出了秦商的三硬:“人硬、货硬、脾气硬”。重义又硬气的郭家学,最终没有逃避,选择了直面应对。他开始做减法。

为清偿贷款,东盛集团从2006年开始逐步出售了丽珠集团、中国医药工业有限公司、潜江制药、青海制药、“白加黑”等多项股权资产。

但直到2010年,东盛科技的资产负债率还是高达169.56%,每股收益-0.53元,每股净资产-3.86元,已被上交所纳入特别风险警示处理。东盛集团已严重资不抵债:资产总额5.81亿元,负债16.93亿元,净资产-11.02亿元。并且还有19.3亿元金融负债,出现了严重的兑付危机。

“天上下雨地下滑,自己跌倒自己爬”。这句陕西谚语,在郭家学当时的处境下,并不适用,他必须借助外力。

……

(本文还有2.5万字,详见中外管理出品《重组之道——中国长城资产十大经典案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