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宝鸡观赏中华文明的曙光

 嘟嘟7284 2021-02-21


文  乔
       李学勤、张岂之任总主编的《炎黄汇典》总序说:“中华民族儿女泛称为‘炎黄子孙’,这虽然是一种形象性的譬喻,但也给我们启示,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华炎黄文化的源头和演进轨迹。……人们习惯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有未曾中断的五千年悠久历史。事实上,从我国考古学的成果来看,文明曙光在中华大地出现的时间十分久远,五千年不过是约定俗成的一个象征性的概数。”
一.华夏民族的衍变
       1. 华夏名称的由来。”思想家、著名学者章太炎在《中华民国解》中说:“雍州之地,东南至于华阴而止;梁州之地,东北至于华阳而止。就华山以定限,名其国土曰‘华’,则缘起如此也。其后人迹所至,遍及九州。……质以史书,‘夏’之为名,实因夏水而得,是水或谓之夏,或谓之汉,或谓之漾,或谓之沔,凡皆小别互名,本出武都,至汉中而始盛,地在雍梁之际。”古文字学家、著名学者顾实在《华夏考源》中说:“胥、雅、夏等古字相通,华胥就是华夏”。现代考古学家苏秉琦在《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中说:“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分布中心在华山附近,这和传说中华族形成阶段的活动和分布情况相像……庙底沟类型主要特征的花卉图案,可能就是形成华族得名的由来,华山则可能由于华族最初所居之地而得名。”
        华山的定位。夏代将陕西渭河以南的山脉称为华山。商周时期史官辑录的《尚书·禹贡》曰:“华阳、黑水唯梁州。”华阳即华山之阳,处于华阳的汉中、安康、商洛,均属梁州管辖。汉中直至西周后期被划入雍州。周代在商洛设华阳池,秦代置华阳郡,在今洛南县。唐代在汉中设华阳县即今洋县。
       西周时期,将陕西渭河以南的山脉称为南山,渭河以北的山脉称为北山,民间至今依然如此称呼。《诗经·小雅·天保》曰:“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诗经·秦风·终南》将其中一段称作终南山。
       汉代将南山称为秦岭,东汉班固《两都赋·西都赋》云:“睎秦岭,睋北阜”。睎(xī)、睋(é)均为眺望之意。北阜即北面的山岗,就是北山。辛氏《三秦记》云:“秦岭东起商雒,西尽汧陇,东西八百里。”其意是说秦岭东起陕西商雒(luò)今商洛,西至汧(qiān)水、陇山一带。汧水是千河的古称,源出甘肃,流经陕西入渭河。陇山位于陕、甘两省交界处。而汉代所称华山,又称太华山,亦称西岳。约为周秦之际逐渐增益结集汉初成书的《山海经·西山经》曰:“太华之山,削成而四方,高五千仞,广十里,远而望之,若华然,故曰华山。”班固《白虎通义》云:“西方华山,少阴,用事。万物生华,故曰华山。”
       2. 华夏的内涵。华夏,亦作“诸夏”。春秋末期左丘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曰:“楚失华夏”。《左传·定公十年》曰:“裔不谋夏,夷不乱华”。意为夏地以外之人不能图谋中原,华地以外之人不能扰乱华人。“华”,原是“花”之本字,成书于战国或两汉之间的《尔雅·释草》曰:“华,花也”。《尔雅·释言》曰:“华,荣也”。班固《汉书·司马相如传》集注引三国时代魏人张揖:“华,蕊也”。魏晋时期杜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唐代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曰:“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战国庄周《庄子·天地》曰:“尧观乎华。”乎,意为于。孔颖达疏:“华,地名也,今华州也。”华州在今华山下华县一带。东汉郑玄参阅多本合编《论语·八脩》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 wú )也。”《十三经注疏》邢昺(bǐng)言:此章言中国礼义之盛,而夷狄无也。举夷狄,则戎蛮可知。诸夏,中国也。亡,无也。言夷狄虽有君长而无礼义,中国虽偶无君,若周、召(shào)共和之年,而礼义不废,故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古代虽以“华夏”与“四夷”即南蛮、北狄、东夷、西戎对称,实则后来华夏系由部分夷、戎、蛮、狄,如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类融合而成。
       “中华”一词源自“中国诸华”,此语见于东汉高诱注秦代吕不韦主编的《吕氏春秋·简选》,意为“中国诸圣人的后代”。东晋桓温《请还都洛阳疏》曰:“自强胡陵暴,中华荡覆,狼狈失据。”古时亦对华夏族、汉族称为中华。唐代李百药《北齐书·高昂传》曰:“于时,鲜卑共轻中华朝士,唯惮服于昂。”自1899年,梁启超于《东月旦籍》一文中开始使用“民族”一词后,“中华民族”词组,逐渐作为中国各民族的总称。
       3. 中国的含义与发展。“中国”一词最早见于1963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宝鸡县(今宝鸡市陈仓区)西周初年青铜器“何尊”上的铭文,记述了周成王继承周武王遗志,营建新都成周之事,有“宅兹中国”一词。意为建都于中国。《诗经·大雅·民劳》曰:“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尚书·周书·牧誓》记载:武王率领伐纣大军至牧野,作战前动员曰:“逖(tì)矣,西土之人! ”意为远劳了,西土的人们。西土是指周国。如此看来,“中国”所指是中土。左丘明《国语·齐语》曰:“筑葵兹、晏、负夏、领釜丘,以御戎、狄之地,所以禁暴于诸侯也;筑五鹿、中牟、盖与、牡丘,以卫诸夏之地,所以示权于中国也。”意为增筑葵兹等地关塞,用以防御戎、狄,禁止其对诸侯的强暴掳掠;增筑五鹿等地关塞,用以捍卫中土各国的领土,向其展现盟主权威。西汉司马迁《史记·天官书》曰:“其后秦遂以兵灭六国,并中国。”此处“中国”指国家。辛亥革命后,1912年成立“中华民国”简称“中国”,这个称谓才正式成为中国国号。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时,定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也简称“中国”。

二.华夏始祖发祥地

       1. 华夏始祖一脉相承。在六、七千年前,华胥氏居于华胥,传说和丈夫燧人氏建立华胥国。对于燧人氏,东汉应劭《风俗通义·皇霸·三皇》曰:“《尚书大传》说:‘遂人为遂皇,伏羲为戏皇,神农为农皇也。’”燧人即遂人。在古代,人们出于对伟人的崇拜,对其出身,均用神话溢美之词。战国时期魏国史官编录的《竹书纪年·伏羲氏》曰:“太昊庖羲氏,太昊之母居于华胥之渚,履巨人迹,意有所动,虹且绕之,因而始娠。”清代徐文靖笺:“按,华胥,地名,在陕西蓝田县。小渊日渚。”庖(páo)羲是伏羲的别称。长沙子弹库出土的战国时期帛书乙篇记载伏羲娶女娲生四子。
       《国语·晋语四》云:“昔少典娶于有蟜(jiǎo)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国语·晋语四》所注:《世本》原著载“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曾祖母华胥氏。”按此推论,少典乃是伏羲、女娲所生。三国时代吴人韦昭注:“成,谓所生长以成功也。”
       春秋时代管仲《管子·封禅》曰:“神农封泰山,禅云云;炎帝封泰山,禅云云”。汉代谶纬思想学说的辑录《纬书集成·春秋元命包》曰:“少典妃安登,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之于常羊。生神子,人面龙颜,好耕,是谓神农。”战国末年成书的《世本·三皇世系》载:“炎帝神农氏。”东汉宋衷注:“炎帝即神农氏,炎帝身号,神农代号也。”虽然将“神农”与“炎帝”合户,但如今仍有一些史学家并不认同。若不合户,那么少典抑或就是神农。至于少典,即便是部落名称,那也无妨,就像将“神农”也叫神农氏一样,这并不影响将“少典”作为“神农”去看待。既然合户,以炎帝继承了少典遗志继续从事农耕,被称为神农也未尝不可。
    《世本·纪》曰:“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为五帝。”《世本·帝系篇》曰:“黄帝生玄嚣,玄嚣生侨极,侨极生高辛,是为帝喾((kù)。帝喾生放勋,是为帝尧。黄帝生昌意,昌意生高阳,是为帝颛顼,颛顼生穷系,穷系生敬康,敬康生句(gōu)芒,句芒生蟜(jiǎo)牛,蟜牛生瞽叟,瞽叟生重华,是为帝舜”。“颛顼生鲧(gǔn),鲧生高密,是为禹也。”玄嚣,东汉宋衷曰:“玄嚣,青阳,即少昊也。”《世本·帝系篇》又曰:“帝喾卜其四妃之子,皆有天下。上妃有邰氏之女曰姜嫄(yuán),而生后稷;次妃有娀(sōng)氏之女曰简狄,而生契(xiè)。”后稷名弃,为周人始祖。契为商人始祖,故称商契,或称殷契。
        2. 华夏始祖发祥地的优越性。在《山海经》中,将昆仑山又称为昆仑丘、昆仑虚,并将其说成神山,是黄帝之都。西汉淮南王刘安集合门客编纂的《淮南子·天文训》记载太昊伏羲的神兽是苍龙,黄帝的神兽是黄龙。中华民族将龙作为尊崇的图腾,而龙脉是指在特定时期对中华民族有特殊意义的山脉。风水业内公认昆仑山是“万山之祖、龙脉之源”,而秦岭属于昆仑山系,是中华龙脉。
       陕西秦岭北麓渭河平原,由于其物产富饶,自古号称“天府”“陆海”。《周礼·春官·宗伯》记载,“天府”最初指负责礼仪的官职,掌管珍贵物品的保管、收藏及陈列。后将收藏物品的地方也用此称。西汉刘向整理的《战国策·秦策》记载:苏秦对秦惠王曰:“大王之国,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变,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汉书·地理志下》云:“故秦地于《禹贡》时跨雍、梁二州,《诗·风》兼秦、豳(bīn)两国。昔后稷封斄(tái),公刘处豳,大(tài)王徙𨙸(qí),文王作酆(fēng),武王治镐(hào),其民有先王遗风,好稼穑,务本业,故《豳诗》言农桑衣食之本甚备。有鄠(hù)、杜竹林,南山檀柘(zhè),号称陆海,为九州膏腴。”唐代颜师古注:“言其地高陆而饶物产,如海之无所不出,故云陆海。”豳又作邠,在今彬州市一带。斄又作邰,在今杨凌一带。大王指亶父(dǎn fǔ)。𨙸又作岐,在今岐山一带。鄠指鄠县(今西安鄠邑区)。杜指杜陵,是汉宣帝陵墓。檀柘指檀树与柘树。
       3. 宝鸡是华夏始祖的繁衍生息之地。宝鸡,古时称陈仓,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与伏羲和炎黄二帝时代具有紧密的关联性。
       神农出生地常羊山所在地域。《山海经·大荒西经》有两处提及“常羊(阳)之山”,并说是“日月所入”;《海外西经》也提到“常羊之山”。既然已经知道华阳即华山之阳,从关桃园等遗址考古发现来看,有炎帝活动的遗迹,故而,常羊山理应在宝鸡。
       黄帝出生地寿丘所在地域。《竹书纪年》曰:“黄帝轩辕氏,母曰附宝,见大电绕北斗枢星,光照四野,感而孕二十五月,而生帝于寿丘。生而能言,龙颜有圣德。”至于寿丘,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渭水》云:“黄帝生于天水,在上邽城北七十里轩辕谷。”唐代张守节《史记·五帝本纪)正义云:“寿丘在鲁东门之北,今在兖州曲阜县东北六里。”经与北首岭遗址考古发现对照来看,也有黄帝活动的遗迹,而位于北首岭西北边半原上的长寿山,呈丘陵状,应称寿丘更为确切。
      炎黄二帝生长与功成之地姜水、姬水所在地域。关于姜水,《水经注·渭水》载:“岐水又东迳姜氏城南,为姜水。”明代万历年间《岐山县志》曰:清代乾隆年间《岐山县志》曰:姜氏城“水经谓在岐山,当在交河之上。今无考。”郭沫若在《中国史稿》中称:“据说炎帝生于姜水,姜水在今陕西岐山东,是渭河的一条支流。”而姬水,现在一般学者认为,是指从今宝鸡麟游县内流出而南流入渭河的漆水河(在今武功县境内)。而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前副所长、中华民族史专家何光岳在《炎黄源流史》中说:“黄帝轩辕氏的居地为姬水,以姬为姓。姬与岐同音,即今陕西岐山县南横水河。”中国先秦史学会会员霍彦儒注:“实际是指今横水与雍水相汇于岐山而形成湋(沮)水,俗称‘后河’。湋(wéi)水东南流经扶风、武功而入漆水河。”据《炎黄汇典·考古卷》称:“渭河支流的后河与横水河会合处的高地上,有仰韶文化中期的岐山西原子头遗址,面积约16万平方米,围绕它的有岐山的蒲家沟、巩寺、徐家河塬、庙底、东原子头和曹交陵等遗址,面积都在两万平方米以下;到了仰韶文化晚期,就在同一地域的岐山柳沟遗址,面积为18万平方米,围绕它的有岐山的底寺南、鲍家庄、拐沟、任家沟、东坡、姚家底等遗址,一般面积多在二三万平方米以下,而任家沟遗址的面积则有12万平方米。其中西原子头和柳沟两遗址,都可能是这地域内不同时期的中心聚落遗址,只在面积上是后者大于前者;其周围遗址的面积,也是后者有较大型的。从这种变化现象中,折射出仰韶文化中期到晚期社会结构可能有所发展。如此庞大的聚落群,当属炎黄二帝与族人们所居之地。

       华夏始祖都城所在地域。《竹书纪年》曰:炎帝神农氏,“元年即位,居陈”。晋初皇甫谧《帝王世纪·自皇古至五帝》曰:“伏羲都陈,神农亦都陈”。《水经注·渭水》曰:“岐水又东迳姜氏城南,为姜水。按《世本》炎帝姜姓。《帝王世纪》曰:炎帝神农氏,姜姓,母女登游华阳,感神而生炎帝,长于姜水,是其地也。”渭水“又东过陈仓县西。……应劭曰:县氏陈山姚睦曰黄帝都陈,言在此。荣氏《开山图注》曰:伏牺生成纪,徙治陈仓,非陈国所建也。”伏牺即伏羲。成纪即今天水。南宋罗泌《路史·后纪三·禅通纪·炎帝纪上》曰:炎帝“都于陈”。在《路史·后纪五·疏仡纪·黄帝纪上》曰:黄帝“而都于陈。”又在《路史·国名纪·黄帝后姬姓国》曰:“陈,今凤翔宝鸡故陈仓,有陈山,非宛丘。”今人《历史研究》编审宋超在《“长于姜水”、“都陈”与“葬于长沙”》文中说:“是处,郦注虽未明确言及炎帝都城所在,但是时伏羲与炎帝与并为‘三皇’,《帝王世纪》称二者均‘都陈’地,故将陈仓亦视为炎帝都城‘陈’之所在亦无不妥。”
三.华夏文化的内涵
       “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战国时代儒生辑录的《周易·系辞下》曰:“物相杂,故曰文。” 西汉戴圣所编的《礼记·乐记》称:“五色成文而不乱。”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称:“文,错画也,象交叉”均指此义。在此基础上,“文”又有若干引申义。其一,为包括语言文字内的各种象征符号,进而具体化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尚书·序》所载伏羲画八卦,造书契,“由是文籍生焉”。其二,由伦理之说导出彩画、装饰、人为修养之义,与“质”、“实”对称,《左传·昭公二十八年》曰:“经纬天地曰文”。《论语·雍也》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意为质朴多于文采则粗俗,文采多于质朴则虚夸,文采和质朴配合恰当,才是君子。其三,在前两层意义之上,更导出美、善、德行之义,《礼记·乐记》曰:“礼减而进,以进为文”。意为人们对礼节、礼数厌倦了,就应该促进,增强。东汉郑玄注:“文犹美也,善也。”意为促进,增强了就完善了。
       “化”的本义指生成、造化、改易。《周易·系辞下》曰:“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意为天地混沌,万物发生,男女交合,生儿育女。《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篇》曰:“化不可代,时不可违”。意为天地万物之造化,人不可代替,四时节气之变迁,人不可违反。《礼记·中庸》曰:“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庄子·逍遥游》曰:“(鲲)化而为鸟,其名曰鹏”。等等。归纳以上诸说,“化”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同时“化”又引申为教行迁善之义。
       1. 文化的含义。文化的本义指礼乐教化。《周易·贲(bì)卦·彖(tuàn)传》曰:“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为阳刚阴柔交错成文,此乃天象。社会制度、风俗教化,乃是人文。观察天道自然,可明耕作渔猎之时序,观察社会人伦,以教化天下之人。西汉刘向《说苑·指武》曰:“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意为治理天下,先以礼乐教化而后用武力,若先用武力,对方必然不服,以礼乐教化对方如不悔改,然后诛杀。而现代,狭义文化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态。有时又专指教育、科学、文学、艺术、卫生、体育等方面的知识与设施。广义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
       2. 文明的含义。文明的本义指文采光明。《周易传·乾·文言》曰:“见龙在田,天下文明。”孔颖达注疏:“天下文明者,阳气在田,始生万物,故天下有文章而光明也。”《左传·昭公二十八年》说“照临四方曰明”,“经纬天地曰文”。意为光照四方称明,用天地作经纬称文。而现代,文明指人类社会进步状态,与“野蛮”相对。文明犹言文化,但所指是优秀、进步的文化。
       人文,区别于自然,有人伦之意,区别于神理,有精神教化之义;区别于质朴、野蛮,有文明、文雅之义;区别于成功、武略,有文治教化之义。可见,所谓人文,标志着人类文明时代与野蛮时代的区别,标志着人之所以为人的人性。
四.中华文明的曙光在宝鸡熠熠生辉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炎黄时代是中华文明的曙光期,西周初期是中华文明的源头。而宝鸡既是华夏始祖繁衍生息之地,也是周代肇始之地。

       与炎黄时代相对应的仰韶文化,距今5000--7000年,从宝鸡发轫,逐步普及到西安等地,使陕西形成了仰韶文化的中心,向四方扩散和辐射。据统计,全国有仰韶文化遗址共5213处,其中,陕西2040处、河南1000处、山西1000处、甘肃1040处、河北50处、内蒙古约50处、湖北23处、宁夏7处、青海3处。陕西占全国总数的40%。而宝鸡在仰韶文化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美国科学院院士、著名考古学家、人类学家张光直先生,曾在分析了黄河中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后说:这里正是仰韶文化的集中区,拥有适应于新石器革命的自然条件,宝鸡地区应是新石器革命最理想的地区。
       1. 现代人的祖先得以证明。今人官波舟在《北首岭人》中称:六千年前的北首岭人,在体质特征上所属的人类学上的种系,“曾担任北首岭人骨鉴定工作的韩康信、与潘其风等对仰韶先民的人骨标本研究后指出:仰韶居民的体质特征与现代华北人的体质特征是接近或者说是一致的,仰韶居民应是现代华北人的直接祖先。这与上个世纪20年代在中国工作的加拿大学者步达生研究的结论:这些史前居民在体质形态上具有典型东方人种的特征,其体质特征与现代华北人有许多共性,因而称他们为‘原始中国人’的结论是一致的。”从智商来看,“晚期智人的脑容量为1200—1500毫升,平均按1400毫升计算,达到现代人的变异范围。经实测,半坡人的脑容量为1376毫升,而北首岭男性的脑容量为1472.04毫升,女性为1325.36毫升。所以说,北首岭人的智力,特别是男性的智力,与现代人是一样的。再看身高,半坡人在165.24—172.48厘米,平均身高为167.88厘米。北首岭人介于162.34—175.30厘米之间,平均身高为168.82厘米。综合北首岭人的外貌、脑容量、身高来看,北首岭人就是现代人。”从《宝鸡北首岭》发掘报告可知,已经出现了男女合葬墓,如77M10的三女两男合葬墓。从墓葬的档次来看,77M4,墓主为男性,约40岁,随葬品有有一件精致的穿孔石斧,长19.7厘米,宽7.7厘米,后2厘米,用蛇纹岩制成,周身打磨极为光滑,发深蓝色,有天然花纹。另有陶罐2建,双联鼎1件,陶钵2,小陶钵1,陶杯1,有一兽肩胛骨,一大束骨镞有86枚。就随葬品数量来看,单人墓中,77M3多达12件,而M126仅有1件。由此可见,北首岭人已经又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度,有部落首领,并有社会阶层了。
       2. 德政与威刑并行。所谓德政,指德治与仁政,孔子主张德治,《论语·为政》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认为君主宽厚待民,施以恩惠,有利于得到民心。孟子则主张仁政,《孟子·梁惠王上》:“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nòu,古代除草的农具),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tǐng)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可使制梃,意为可使国人制作木杖,以捶击敌军的坚甲利兵。威刑,指严厉的刑法。而实行威刑的终极手段,则莫过于战争。
       炎帝可谓“仁和始祖。”战国时期商鞅《商君书·更法》曰:“伏羲,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商君书·画策》曰:“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妇织而衣,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wàng,意为王天下,即统治天下)。神农既没(mò,通“殁”,意为逝世),以强胜弱,以众暴寡,故黄帝作为君臣上下之义(古用为仪,仪式,法度),父子兄弟之礼,夫妇妃匹之合;内行刀锯,外用甲兵,故时变也。由此观之,神农并非高于黄帝也,然其名尊者,以适于时也。”
       炎帝可谓“仁和始祖。”《吕氏春秋·爱类》曰:“神农之教曰:‘士有当年而不耕者,则天下或受其饥矣;女有当年不绩者,则天下受其寒矣。’故身亲耕,妻亲织,所以见致民利也。”绩,意为把麻搓成线。《淮南子·修务》曰:“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墝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墝(qiāo),意为土地坚硬而瘠薄。辟就,意为避开或取用。
       黄帝可谓“和合始祖。”西汉韩婴《韩诗外传》曰:“黄帝继位,施惠承天,一道修德,惟仁是行。宇内和平”。三国时代魏人蒋济《蒋子万机论》曰:“黄帝之初,养性爱民,不好战伐”。《纬书集成·河图编·龙鱼河图》曰:蚩尤“诛杀无道,不仁不慈。万民欲令黄帝行天子事。黄帝仁义,不能禁止蚩尤,遂不敌,乃仰天而叹。天遣玄女下,授黄帝兵信神符,制伏蚩尤,以制八方。”《史记·五帝本纪》曰:“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黄帝“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万国和”。《周易·系辞下》曰:黄帝、尧、舜“弦木为弧,剡(yǎn)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
       在德政与威刑并行的时代,北首岭人追求时尚蔚然成风。据《北首岭人》介绍:在居址中,发现装饰品150件。其中,有用于头饰和项饰的有石饰、蚌饰、骨珠、牙饰、榧螺,用于束发的骨笄,用于腕饰的陶环。石饰的材质有绿松石、大理岩、蛇纹岩,制作精致,器型小巧,形式较多。随葬的装饰品有1205件。也有石饰、蚌饰、骨珠、牙饰、榧螺。其中,骨饰有1148件,榧螺15件。M47墓中随葬骨珠有132枚,M305墓39岁男子,随葬骨珠有82枚,77M14墓25岁女子,随葬品有石饰、牙饰、榧螺等。榧螺产于东南沿海,在当时交通闭塞、运输工具不发达的状况下,不知是如何运到北首岭的。他们将螺壳尖端磨去形成了小孔,系上绳子,榧螺呈现天然光泽,配以绿松石之类的石饰,还有蚌饰、牙饰、骨珠之类的饰物,这样的项链珠光宝气、高贵典雅,与如今的项链相比也毫不逊色。北首岭人与衣服相关的装饰品,有环饰、珠饰、腰饰,还有贴在衣服上的镶嵌饰物。从头到脚各个部位都有装饰品。试想,那些在有花纹点缀的麻布衣服上加上饰物,头发用发笄拢起,配以五颜六色的项链,手上戴着陶环等饰物的年轻女子们,愉快地跳舞,定会令人产生无限遐想!
       在北首岭早、中期墓出土的骨镞数量很多,有的墓竟然成捆出土,而在其他新石器时代墓葬中极为少见。北首岭人用树枝制作弓和箭杆,装上骨镞,用兽筋制作弦,就可使用了。据初步统计,共出土骨镞511枚。77至78年,发掘的42座墓有骨镞的18座,并且都是男性墓77M4墓约40岁男子有骨镞86枚,77M20墓40—45岁男子呀骨镞80枚,77M8墓25岁男子有骨镞42枚,77M11墓25岁男子有骨镞28枚。看来射箭是中青年男子追求的时尚,这说明他们具有尚武精神。射箭能使人增强体质,不仅是为狩猎,从78M16墓出土了90枚獐牙,也是为抵御外族的冲突。试想,但见一群年轻体壮的棒小伙儿,兴奋地比赛箭法,又会使人有何观感?
       在德政与威刑并行的时代,北首岭人的精神世界和物质生活,既是丰富多彩,也有悲欢离合,后文予以阐释。
       3. 图腾文化已经显现。《淮南子·天文训》曰:炎帝“其神为荧惑,其兽朱鸟,……黄帝……其神为镇星,其兽黄龙”。荧惑就是火星,朱鸟就是凤。镇也作填(zhèn),就是土星,又名地侯。晋人王嘉《拾遗记·炎帝神农》曰:“有丹雀衔九穗禾,其坠地者,帝乃拾之,以植于田”。丹雀即朱雀也称朱鸟。《后汉书·张衡传》:“前祝融使举麾兮,纚(lí )朱鸟以承旗。”唐代章怀太子李贤注:“朱鸟,凤也。”凤和龙实则是炎黄二帝各自的图腾。
       在北首岭遗址,出土一件双格石研磨盘,同时出土了红、紫两种颜料,并做成了彩锭。专家认为,这是中国最原始的石砚,也是最早的绘画砚之一。

       《纬书集成·洛书编·洛书》曰:“黄帝起,填星珥(ěr)鱼。”珥鱼,即贯耳以鱼,就是将鱼连接在耳朵两边。在距今六、七千年的北首岭和西安半坡、临潼姜寨仰韶文化遗址,发现了被称为“人面鱼纹图”的陶器,实则是“填星珥鱼图”。关于土星之“土”字,在商代甲骨文第一期即武丁时期,有三个“土”字的写法与填星珥鱼图相似,是上部稍尖中部圆下部内收加一横,偏上两侧各加一点,由此可见“填星珥鱼图”与土星关系之密切。又据《史记·天官书》所说土星代表中央黄帝,土星是福星,也是吉星。从几处遗址的分期来看,北首岭早于半坡和姜寨,经综合分析,北首岭的“填星珥鱼图”应早于后者。

       黄帝时代初期的图腾是蛇。《山海经·海外西经》曰:“轩辕之国……人面蛇身,尾交首上。”其意是说轩辕国的人都长着人的脸和蛇样的身子,尾巴绕在头上。在甘肃省甘谷县西坪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人面蛇纹彩陶瓶的图案,应当是黄帝时代初期的人格化图腾。黄帝时代中期的图腾是鱼,即由蛇化为鱼。《山海经·大荒西经》曰:“风道北来,天及大水泉,蛇乃化为鱼”。其意是说从北方刮来了大风,暴雨降到大水泉中,蛇随之化作鱼。因此,这种填星珥鱼图,应该是黄帝时代中期的人格化图腾。黄帝时代盛期的图腾是龙,即鱼化为龙。《山海经·海外西经》称轩辕国北边是轩辕丘,在轩辕丘北边是诸夭之野,“龙鱼陵居在其北……有神圣乘此以行九野。”其意是说龙鱼居住在诸天之野的北边,天神乘它巡游九天。这种龙鱼当是鱼化龙,形状是龙头鱼身。

       在北首岭中期M201墓(与网纹船形壶墓主同一个墓地),发现了鸟衔鱼蒜头壶,这鸟衔鱼图,应是炎帝的图腾朱鸟和黄帝的图腾龙鱼争斗图。至于墓主,可能是先为炎帝臣后来违背黄帝之命的茄丰(Jiā féng)一类人物。这件“龙凤斗”的蒜头壶,在考古中首次出现。

       4. 一组陶文含义深刻。《世本·作篇》曰:“苍颉造文字。”《周礼外史疏》云:“苍颉,黄帝之史(官)。”战国末期韩非《韩非子·五蠹》曰:“古者苍颉之作书也”。作书即创作文字。《说文解字》称:“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háng,野兽脚印)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中国古文字学家、训诂学家于省吾在《关于古文研究的若干问题》中说:“仰韶文化距今约有六千多年之久,那么,我国开始有文字的时期也就有六千多年之久。”郭沫若在《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中认为仰韶文化中的刻划符号“可以肯定地说就是中国文字的起源,或者中国原始文字的孑遗。”
       首次在北首岭中期另一个墓地77M17墓中,男墓主是成年人,随葬品有13件,其骨架仰卧伸直,脊椎与身体下半部骨骼保存完整,却无头骨,肋骨与上肢骨只剩几根残骨。骨架身上有明显的席子覆盖痕迹。在头部位置倒放着个画有黑彩符号的尖底陶器,其下有皮毛样灰痕,再下又有木板灰痕,珍重之意十分明显,看来尖底陶器是用来代替失去之头颅的。在此器东侧撒有朱红颜料,有希望墓主再生之意。左臂尚残存几根指骨,附近放置一野猪牙,其余随葬品多放在膝部以下,有陶罐、陶钵、陶壸、陶瓶、石研磨盘(其中有一个上面画一红色圆圈)、磨石,膝部的陶罐下压着整排的骨镞,另一陶罐内还盛有一些鱼骨在石研磨盘上画的红色圆圈即“O”,其实是一个字。“O”形字,在徐中舒主编的《甲骨文字典》中解为:据半坡遗址古建筑复原研究,参照甲骨文宫字形,屋顶斜面上开有通气窗孔,“O”形乃窗孔,因其位于宫室最上部位,故甲骨文以窗孔之“O”形表示顶颠之顶,即顶之本字,复借用为天干之丁。又据《广雅·释诂》:“顶,上也。”《说文》:“顶,颠也。”段注:“凡烟气上升于天,“O”窗又位于宫室之颠顶,颠、天古音同,故在卜辞中又用如天。释义为用指天神。据《宝鸡北首岭》考古报告称:从发现的红烧土块的位置和形状观察,当时房屋在开门道的一面屋顶上开设有顶囱。在代替头颅的尖底器上,用黑彩所写的四个字符,从右向左上下错开排列分别是W形、W形左侧上部连着一撇、山字型三竖平齐、山字形多一竖。经与甲骨文进行对比研究,“山”形字,《甲骨文字典》解为:“并连三枚竖直之算筹以表示三十之数。《说文):卅(注:原文是十字左右下部各加一十字),三十并也。金文(昌鼎铭文),与甲骨文同。”算筹即计数用竹片,木片或木棍,“山”形加一竖的字,《甲骨文字典》解为:“并连四枚竖直之算筹以表示四十之数,<说文>所无,见于<广韵>。汉孔和碑有之,作卌(注:原文是“卌”字下部用一横封口)。”据《辞源》解为:“卌(读音戏),数词。四十。汉<石经·论语>残字:‘子曰:年卌见恶焉。’今〈论语·阳货>卌作‘四十’“W”形字,《甲骨文字典》解为:“火,星名,即大火星,亦名大辰星,或称心宿二。”“W”形加一撇的字,在甲骨文中目前尚未发现,然而也可通过综合研究推知。不妨先从大火星开始分析,《左传》襄公九年说“心为大火。”其意是说心宿又称大火星。《史记·天官书》说“东宫苍龙,房、心。”“心为明堂,荧惑庙也。”其意是说在东宫苍龙七宿中,第四、五宿是房宿与心宿。而心宿是行政殿堂,也是荧惑星执法的庙堂。至于荧感,因其隐现不定,令人迷惑,故名。《史记·天官书》说“火犯守角(jué),则有战。房、心,王者恶之也。”对于“火”,《索隐》引韦昭曰:“火,荧惑也。”由此可见,上文其意是说火星即荧惑在运行中,接近或停留在东宫第一宿角宿通常所在的位置上,是有战事的征兆。它若接近或停留在房宿、心宿,更是不吉利的征兆,因而这是王者们所厌恶的天象。《广雅·释天》说“营(荧)惑谓之罚星,或谓之执法。”从上文综合分析可推知,“W”形加一撇的字当是“火”字之异体字,即指火星即荧惑或称罚星。若此推论不谬,可将尖底陶器上的四字自右向左解析为:“W”形字指大火星,“W”形加一撇的字指运行的火星,“山”形字指卅,“山”形加一竖指卌,即四十,并可以进而释为:墓主生前或安葬之人的愿望或卜辞是,死者成为“O”即天神,禀报炎帝,以大火星即心宿为庙堂,由炎帝之神荧惑即火星执法,对敌方严厉惩罚三十至四十次。鉴于墓主一随葬陶罐内盛有鱼骨,他应与随葬凤啄龙蒜头壶的墓主(这两个墓主不在一个墓地),同是以凤为图腾氏族的首领,看来是在与以龙为图腾的氏族争斗失败后被杀,不仅自己落了个身首异处的结果,也使一些族人致残。当然,双方都有死伤,已发现有四十多人肢体残缺。从这一案例来看,可以印证炎黄时代部落间确实曾经有过争斗。此墓主的葬法很隆重。在中期M101墓(和凤啄龙蒜头壶的墓主同一墓地)中,只有一个陶瓮所葬的人头。若将这两个墓葬联系起来,这不禁使人联想到炎帝的乐师邢天,曾与黄帝争帝位被杀之事。这件写着深刻含意并可解读的成句文字的尖底器,在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中实属罕见。

       5. 医术已经发端。《竹书纪年·炎帝神农氏》曰:炎帝神农氏,“味尝草木,作《方书》。”《世本·作篇》曰:“神农和(huò)药济人。”《帝王世纪·自皇古至五帝》曰:黄帝“又使岐伯尝味草木,典医疾,今《经方》、《本草》之书咸出焉。”《路史·后纪五·疏仡纪·黄帝纪上》曰:黄帝“复岐下,见岐伯,引载而归,访于治道。”复岐下,意为又至岐山下。
       据《北首岭人》介绍:北首岭遗址发现陶球15件,系用陶士焙烧而成,直径3厘米。专家们考证:这就是我国古代文献中被称为疗疾治病的“砭石”。砭石疗疾的办法是热熨。先把砭石加热,用水热、火热均可。《砭经》记:“水者,温石于汤,以保其热也”。就是把砭石放在陶器中煮热。火热就是直接在火里烧热。然后用麻布、兽皮之类包裹后热敷熨治患处。还有的在煮砭石时加人食醋,效果更佳。
       6. 渔猎和农耕共存。《周易·系辞下》曰:伏羲“作结绳而为网罟(gǔ,捕鱼和鸟兽的工具),以佃(tián,打猎)以渔”。“神农氏作,斫木为耜(sì),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又曰:黄帝、尧、舜“断木为杵,掘地为臼,臼杵之利,万民以济”。在距今七千年前的宝鸡关桃园前仰韶文化遗址,发现了23件骨耜,这是黄河流域前所未有的重大发现。在北首岭出土了也出土了网纹船形壶、石网坠,石锄、石刀,石杵、石碾谷盘和棒等器物。


       7. 穿着布衣裳。《周易·系辞下》曰:“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竹书纪年》曰:黄帝“初制冕服。”唐代孔颖达作注说黄帝制其初,尧舜成其末,所谓垂衣裳,是说以前穿着皮,其制短小,今衣丝麻布帛,所制衣裳其制长大,因此称为垂衣裳。在北首岭出土了一些陶纺轮、骨锥、骨针,底部有布纹的陶钵。据今人官波舟在《北首岭人》中介绍:1961年,征集到一件北首岭中期的着衣人纹小陶壶,石兴邦等专家称其确为着服装的新石器人。在宝鸡扶风案板遗址,出土了一件陶塑人像,头部斜戴平顶圆帽。
       8. 食用熟食。先秦流传的古籍《逸周书·佚文》曰:黄帝“燔(fán)肉为炙。”《世本·作篇》曰:“黄帝造火食。”蜀汉谯周《古史考》曰:“黄帝始蒸谷为饭,烹谷为粥。黄帝作瓦甑。”在北首岭出土了陶甑、陶釜、陶鼎等炊具。

       9. 居住房屋。《竹书纪年》曰:“(黄)帝黄服斋于中宫”。汉初陆贾( jiǎ)《新语·道基》曰:“黄帝乃伐木构材,筑作宫室,上栋下宇,以避风雨。”2006年在陈仓区贾村镇灵陇村秦家滩仰韶文化遗址发现了大型房屋遗址。由此表明六千年前以半地穴式居住为主的古人已开始在地面上建房。原房屋面积近200平方米。房屋地面由两层硬度相当高的土构成,每层厚约8厘米至10厘米。墙体现存长度近15米,最高处103厘米,厚40厘米至50厘米。墙柱粗壮,平均直径18厘米。在距离墙壁外侧约1.6米处有圆形小沟环绕,据推测可能是用于排水的渠道。

       10.出行有舟。《周易·系辞下》曰:“黄帝、尧、舜……刳(kū)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汉书·卷二八上·地理志第八上》曰:“昔在黄帝,作舟车以济不通,旁行天下,方制万里,画野分州,得百里之国万区。”至于“轩辕”二字,《说文解字》解曰轩:曲輈(zhōu )藩车。辕:辀也。輈:辕也。北宋高承撰《事物纪原·卷八·舟车帷幄部第四十》曰:“《荀子》曰:奚仲作车乘,唐代杨倞(jiànɡ)注:奚仲夏车正,黄帝时已有车服,故谓之轩辕,此云奚仲者,亦改制也。”《路史·前纪七·轩辕氏》曰:黄帝“作制乘车,相轮璞较,横木为轩,直木为辕,以尊太上,故号轩辕氏。”在距今六千年前的北首岭仰韶文化遗址,发现了网纹船形壶,这在仰韶文化中未见其二。

       六千年来,虽说星转斗移,沧海桑田,然而,宝鸡乃至所有国人,作为中华儿女,经始祖之惠及,受先贤之德化,养成了自强不息之精神,厚德载物之胸怀,使我中华文明传承至今,使我神州大地物阜民丰,使我泱泱大国屹立于东方。我中华民族必将实现伟大复兴,我中华儿女应将中华文明传播全世界,继续和各国人民一道,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永远繁荣昌盛。

       行文至此,意犹未尽,不禁遐想,作为游子,有朝一日,将徜徉于故地,站在嘉禾塬上,遥望天际,充满激情地大声呼唤:“想观光,到陈仓!看中国,来宝鸡!”此刻醒悟,欣然成诗,以记余兴。诗曰:

陈仓观光

嘉禾塬上寻根去,穿越犹如在梦间。
观赏文明曙光后,再看新貌尽开颜。


       宝鸡是名副其实的历史文化名城,有关桃园遗址、北首岭遗址、福临堡遗址,炎帝陵和炎帝祠,炎帝采药的天台山、得嘉禾(谷子)的嘉陵江源头(先称嘉禾谷后改名嘉陵谷,现在叫嘉陵江源头)。宝鸡也有先周时期的周原遗址,儒家元圣周公庙、姜子牙钓鱼台。宝鸡又有炎黄时代的陶文、周代钟鼎文和甲骨文、秦代石鼓文等。尤其是有“中国”二字的中国青铜器博物院、周原博物馆,又有供奉佛指舍利子的法门寺。


       宝鸡具有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卫生城市、中国生态园林城市、中国宜居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最具成长力城市,中国经济活力50强城市等14项荣誉称号。2019年,宝鸡被国际旅游联合会评为“最美中国文化旅游城市”,又被世界中餐业联合会授予“国际(丝路)美食之都”称号。有南北分界岭太白山和温泉、“秦岭四宝”大熊猫、金丝猴、羚牛、朱鹮栖息地黄柏塬、秦人先祖为周王室养马的关山草原、名冠九州的宝鸡市花西府海棠。
       在宝鸡可以观赏中华文明的曙光和源头,感知西府宝鸡的风情和名胜,体会当地人民的热情和美食。具体而言,可以乐享祭祖、怀古、朝圣、识字、拜佛,揽胜、探宝、沐浴、赏花、美餐等“人生十件雅俗事”,以陶冶情操。


*****************************



文  艺  名  片

       文乔,本名乔辉,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数十年来,灵活运用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恰如其分地将治国理念与优秀文化融入创作中。写作涉及历史、考古、天文、地理、宗教、民俗、文学、艺术和金石学等范畴。著有《初探和学》《中华和合文化浅析》《俗子探禅》等论文,并运用“历史典藉+考古发现+现代文论+独立思考”四重法,著有《华夏始祖炎黄二帝》《从北首岭探寻华夏始祖的遗迹》《秦岭何以称龙脉》等论文。

主要作品有:

一 .  诗 词 集  

 1 . 《无限情思》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
 2 . 《百味情怀》 
        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
 3 . 《永世情缘》 
        作家出版社出版
 4 . 《一往情深》
        作家出版社出版
 5 . 《百感心言》
 6 . 《百感心语》

二 . 散 文 集        

     《孤旅天涯》 作家出版社出版

三 . 长篇小说 

     《始祖炎黄》

     《元圣周公》

四 . 电影文学剧本

1 . 《炎黄二帝》 (古装片/传奇片)
       京作登字-2019-A-00572586  
2 . 《龙腾华夏》(古装片/奇幻片)
       京作登字-2016-A-00246682
3 .《华夏先圣》 (古装片/传奇片)

       京作登字-2019-A-00572587

4 . 《凤鸣岐山》 (古装片/传奇片)

5 . 《牧野之战》 (古装片/传奇片)
       京作登字-2020-A-00020583
6 . 《天下归心》(古装片/传奇片)
       京作登字 -2019-A-00144757 
7 . 《天海奇缘》 (古装片/奇幻片)
       京作登字-2019-A-00745383
8 . 《龙凤呈祥》(古装片/奇幻片)
       京作登字-2017-A-00058957
9 . 《不辱使命》(惊险片/谍战片)

       京作登字-2018-A-00879055

10.《浴火重生》(文艺片/爱情片)
       京作登字-2015-A-00538853

五 . 电视剧文学剧本

1 . 《追 求》   (当代都市剧  已播)
       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

2 . 《R E皇后》(当代都市剧  已播)

       长春电影制片厂/辽宁电视台联合摄制

3 . 《特殊使命》
    (原著,40集近代谍战剧,已播)
        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摄制
4 . 《华夏始祖》(64集/古代传奇剧)
      京作登字 - 2019-A-00468565
5 . 《周    公》 (75集/古代传奇剧)

      京作登字  -2018-A-00879053  

       电视剧文学剧本《特殊使命》经摄制播出后,荣获第十一届中宣部“五个一工程”二等奖,第27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三等奖,2007年获得中央电视台电视剧频道收视冠军。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