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便秘,如何形成?在讨论便秘以前,我们应该先了解一下人体正常的排便过程,这对于理解功能性便秘的形成原因,很有帮助。 我们摄入的食物,经过胃、十二指肠与小肠的消化和吸收之后,形成的食物残渣,会在结肠内停留较长的时间,食物残渣中,一部分水会被结肠吸收,而剩下的部分,则经结肠内菌群发酵与腐败,最终形成粪便。 进食或者副交感神经的兴奋,可以刺激结肠的蠕动,将粪便向前推进。尤其是进食,可以引起结肠的一种快速蠕动,被称为“集团蠕动”,这种蠕动可以让粪便在肠道中迅速前进。这也就是为什么,常常在进食之后,会引发便意的原因。 一般,粪便主要在结肠当中,形成并储存,在直肠当中,是不储存粪便的。而当结肠中的粪便被推入直肠时,会刺激直肠内的神经感受器,这一作用会导致我们在大脑中形成便意。当我们认为条件允许排便时,大脑就会向腹部和盆部的神经发出指令,腹部与盆部肌肉协同作用,增大腹腔内压力;结肠与直肠共同收缩,肛门括约肌开放,粪便排出体外。 但是,当我们认为环境不允许排便时,我们就会主动去抑制便意。若是经常这样做,会导致直肠对粪便的刺激不敏感,使得粪便在结肠内停留的时间更久,水分被过度吸收,变得干结。这就是功能性便秘,逐渐形成的最常见原因。所以,这里提示大家,尽量不要经常去克制自己的便意,尤其是对已经存在便秘问题的人而言,更要避免。 2019版《慢性便秘基层诊疗指南》当中,按照不同的病理生理机制,对功能性便秘进行了一些分类:
功能性便秘,非药物治疗是基础一般而言,应该以非药物治疗手段,作为功能性便秘的起始治疗,这样可以减少对于药物的依赖。功能性便秘,非药物基础治疗的原则主要有: 第一,饮食上,建议多饮水,保证每日水的摄入量在1.5~2L;采取均衡膳食的模式,在食物中增加膳食纤维素成分,保证每日纤维素达到25~35g; 第二,坚持适度的体育锻炼,这对于长期卧床的老年人或久坐不动的人群,效果是比较明显的; 第三,在固定的时间段,建立固定的排便习惯。建议的时间段是清晨起床以后,以及用餐以后。因为,在这些时间段,往往结肠的“集团蠕动”是最为活跃的,排便成功的概率是最高的。排便训练时,应该注意力集中,排除外界干扰,不要玩手机。 此外,自我认知与心理建设也很重要,应该多了解便秘相关的科学知识,树立通过非药物治疗克服便秘的信心,要学会缓解对排便产生的过分担忧与恐惧,相信坚持自我调整与治疗,能够逐步获得改善。 五大类常用通便药对于通过非药物基础治疗4~8周,便秘情况仍无改善的患者而言,可以酌情和适度使用通便类药物。 按照不同的作用机制与特点,常用的通便药可以分为五大类:泻药、促肠道动力药、促肠道分泌药、益生菌/益生元以及灌肠药。其中,泻药又可以分为容积性泻药、渗透性泻药以及刺激性泻药。 对于轻度或中度便秘的患者,容积性泻药与渗透性泻药都是可以使用的,必要时,这两种泻药也可以联合使用:
乳果糖 促肠道动力药,主要对慢传输型便秘,具有明显的效果。代表药物有普芦卡必利。而促肠道分泌药,比如,利那洛肽,主要刺激肠黏膜的分泌,多用于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或难治性便秘。 促分泌药 利那洛肽 慢性便秘,常常合并存在肠道生理菌群的紊乱,双歧杆菌、乳杆菌等有益菌群减少,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潜在致病菌增多。因此,益生元或益生菌,可以通过调节肠道菌群,辅助改善便秘,是推荐慢性便秘患者长期使用的。 益生菌 灌肠剂,常用的,比如,开塞露,可以润滑肠壁、刺激肠道蠕动,适合临时用于大便干结、粪便崁顿等情况。 开塞露 当然了,在使用上述这些药物以前,请大家务必仔细阅读药物说明书,搞清楚用药注意事项。最好,是在医生或药剂师的指导下来使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