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4种家庭长大的孩子很难自信,尤其是最后一种

 阳光贝贝海清清 2021-02-21
最近看到一句话:“自信的人看到的永远是路,不自信的人看到的永远是墙。”

自信是一个孩子成才与成功的前提条件,而不自信会压抑孩子的潜能,最终走向失败。

所以,很多的父母都会为孩子缺乏自信而苦恼。

教育家蒙特梭利说:
儿童阶段是形成自信的重要时期,一旦孩子内心有自卑感,孩子的生活就会充满冲突,而随之出现的胆怯、退缩等不良个性,则会与孩子形影不离。

一个缺乏自信、充满自卑的孩子即使头脑聪明、思维敏捷,但在学习和生活中稍遇困难就会退缩不前,找很多借口去逃避。

图片

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指出:孩子的自信心培养与家庭教育息息相关,很多孩子长大后社交能力差、没有自信心,都是因为从小的家庭环境影响。

如果家长们不能及时觉察对孩子教育的缺失,导致孩子产生自卑心理,无异于是毁了孩子的一生。

而以下这四种家庭养育的方式,是最容易导致孩子失去自信心的,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1

控制欲强、事事包办的家庭

“消磨”着孩子的自信

在控制欲强的家庭中,父母处于绝对的强势地位,孩子的一切活动都由父母决定和安排,孩子必须无条件地服从。

专制教育下的孩子,心理需求被完全地忽视,很多孩子因此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比如缺乏安全感、胆怯自卑、内心压抑等。

《大声说出来》有一期节目,嘉宾是34岁的单身女博士和她的母亲。

图片

节目中,女博士控诉母亲对她的种种做法,几次在现场情绪失控,崩溃大哭。

为了让女儿练钢琴,不准女儿出去玩,弹错了,就打;

高一的时候,偷看女儿的日记,发现女儿有喜欢的男生,就跑去学校大闹;

上学期间,不准女儿穿花裙子;就连女儿结交的朋友都要经过她的审查……

最后,女儿变成了她希望的样子,钢琴过了十级,考上了博士,读了她要求的专业。

但是,这么优秀的一个女儿,一点都不快乐,自卑、压抑,半年内还被母亲逼着相亲了50次。

涂磊听了女博士的抱怨之后,非常认同女博士,也表示女博士之所以不自信,是因为母亲的教育导致的。

图片

因为父母过多的爱和控制,让她失去了独立的能力,变得越来越不自信。

在生活中,很多父母也是如此。

总觉得孩子小,怕麻烦,或者不相信孩子能力,常常否定孩子的想法和行为:

孩子想学做饭,大人一句:“你能不能做熟了还是个问题。”

孩子拿扫帚想扫地,大人又说:“别扫了,你扫得不干净。”……

对孩子的照顾得事无巨细,让孩子失去了很多尝试、体验的机会,低估了孩子的能力,不信任孩子,使孩子的自信心不足。

图片

健康的自尊,应该培养出孩子“我能行”的信念,其实孩子可以做的事情有很多,学会减少对孩子生活的干预,学会用对待大人的方式去对待孩子。

《人性的弱点》中写道:“培养自信的方法就是,做你害怕做的事儿,获取一次成功的体验。”

那么孩子的自信落到实处是什么呢?

恰恰就是完成生活中一件又一件的小事,在尝试和体验中,增加对生活的自信心。

2

忽视孩子感受的家庭

“冷暴力”蚕食孩子的自信

之前有一则新闻:妈妈带6岁儿子搭公车,途中孩子一直吵闹,这位妈妈一气之下抛下孩子,自己独自下车离去。

后来司机好不容易找到妈妈,妈妈却说:“孩子吵得没办法了,我是为了让他知错,才不理他的。”

图片

网友表示:“这就是传说中的冷暴力,比起打骂孩子,冷暴力更可怕”。

当然不理会孩子,不一定就是像这位妈妈这样抛下孩子不管,也有可能是呆在孩子身边却从不给他回应。

换位思考,如果你有一件非常想和别人分享的事,别人没有及时回应,我们是不是也有挫败感呢。

经常忽视孩子,会让他觉得,自己对妈妈来说并不重要。

这会让孩子产生一种感觉:我是个不被接纳的孩子,我的一切都不重要!

孩子严重怀疑自己的价值,长此以往,就会心门紧闭,减少甚至停止自我表达,在沉默中不停地质疑自己,低估自己的能力,认为自己不够好,所以才得不到父母的关爱。

图片

这种不值得被爱的感觉,也是让孩子陷入自卑漩涡的推手。

有临床心理学发现:童年遭遇情感忽视的人,总爱为别人着想,却很少为自己着想。他们面对自己时,常常感到失望,总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

很多父母或因为生活,或是不会关心,所以没有注意到孩子的情感需求。

但是其实孩子并不需要父母无时不刻的陪伴,只是陪伴的时候,父母能够及时回应他。

不仅是对话,还包括眼神上的、身体上的,能感知到孩子情绪的变化,得到家长的关注。

而当孩子在父母身上得到足够的安全感和爱时,自然也会变得更独立自信。

3

喜欢否定、打击孩子的家庭,

经常当孩子的“差评师”

心理学有个词叫“消极暗示”,当我们总是贬低孩子,将孩子身上的小毛病,放大、标签化,久而久之,孩子会不自觉地往这些标签上靠拢,最后陷入自卑怪圈。

电视剧《以家人之名》里,齐明月就是一个从小被父母不断否定的孩子。

其中最典型的“买衣服事件”,让很多人印象深刻。

一开始,齐明月拿起了一件白色的衣服。

妈妈批评她:“不爱干净还爱穿白色的,以后你自己洗,想买什么颜色都行!”

图片

齐明月讪讪地缩回了手,又挑了一件黑色的,结果妈妈却说黑色不适合她。

图片

最后,齐明月按照妈妈的喜好选了粉色。

可妈妈还是不满意,骂她:“你跟你爸真是一模一样,一点主见也没有!”

伴随着妈妈日积月累的否定和打击,齐明月经常认为自己很糟糕,什么事都做不好。

父母的打击,让孩子觉得自己不配得到好的东西,不配被爱,也不配快乐,最终收获的是一个自卑、怯懦、郁郁寡欢的孩子。

图片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类最深处的需要,就是感觉被人欣赏。捧场的父母,能看见孩子的问题,也能看见孩子努力和挣扎。

知名主持人杨迪,刚上电视的时候老被人说不好看,经常受打击,但他却很自信。

一档节目中的他轰动一跪,揭露了自信的谜底:
“我不管干什么,我妈都说好,他们从来没说过一句不是。从来都是不断地鼓励我,肯定我,让我觉得自己真的很优秀。”

图片

正是父母的鼓励和赞赏,给予外貌并不出众的杨迪积攒了满满的自信,才支撑他从默默无名的小角色变成如今大众喜闻乐见、人气超高的搞笑艺人、主持人。 

父母的鼓励给予孩子无穷的精神力量,锻造孩子强大的内心,就犹如铠甲一般,保护着孩子不受外界影响,站在自己的舞台中央闪闪发光。

4

经常哭穷的家庭,

毁掉孩子自信的底气

很多父母喜欢跟孩子说家里很穷,希望孩子能因此变得懂事节俭;还有就是家庭条件不差,父母为了激发孩子的上进心,故意向孩子哭穷。

物质上的“穷”,在后天通过努力可以得到缓解,而孩子精神上的“穷”很可能会伴随他一生。

知乎上有一个话题:父母总是对孩子哭穷,孩子心里有多苦?

图片

有一个高赞回答,深表赞同:
“最痛苦的不是贫穷,而是父母向你哭穷,向你灌输穷的理念,然后你会一直自卑到骨子里;  

内心深处对金钱充满强烈不安感,每花一分钱就陷入深深地自责,容易变得小气爱斤斤计较;   

买稍微贵一点的东西都会内心不安好久,舍不得出去玩,导致圈子变小见识短浅; 

接触到一些消费水平高的人,就会感觉自己与对方不是一类人,从而不敢与对方接触。”

虽然他工资还行,但依然不敢花钱,只想着存钱,买东西要先看价格货比三家,看见好的东西也舍不得买,本能觉得自己不配拥有,特别没有自信。

还有的父母除了“哭穷”,还喜欢跟孩子“卖惨”,强调自己的付出。

图片

有一次在KFC,遇到一对父子购买儿童套餐,坐下来吃的时候,那个爸爸对孩子说:“你吃这一顿饭就花了我半天辛苦工作的钱。”

这位父亲看似不经意的一句话,强调这个东西多么昂贵,占了自己多少收入,实际上是在无形中强调自己的“付出”。

这种无形中的“情感绑架”,会让孩子感觉自己好不争气,并伴有羞愧感,这也是孩子的自信心崩盘的根源所在。

父母哭穷式的付出教育,让孩子永远无法心安理得的享受最好的。

孩子的内心富足或贫瘠,并不完全是看物质,而是一个家庭对待生活的态度,做父母的,不要让孩子陷入人穷志短的自卑深渊。

无论是真穷还是假穷,在孩子面前,我们永远应该传递的是希望。

糟糕的家庭则会让孩子慢慢变得没主见、不自信,而好的家庭会培养出乐观向上、谦逊有礼、自信自强的孩子。

图片

心理学家荣格说:一个人毕其一生的努力就是在整合自童年时代起就已形成的性格。

一个不自信的人,终其一生都在和自己做抗争,他们想要却怕得不到,想做又怕会失败。在获得成功和幸福的路上,他们会比别人难上几倍。

成年以后,要么终其一生都在追求他人的认可,要么自暴自弃随波逐流。

这是所有父母都不愿意看到的。

所以希望更多父母能意识到:孩子真正需要的是适当的放手、有温度的爱、鼓励赞美和生活的希望,这些所带给孩子的自信,是他们行走世间最大的底气。

他们将以自信勇敢作为起步,一步步走出自己精彩的未来之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