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虹野: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为何被解读为“退出机制”?

 虹野小书馆 2021-02-21

  虹野: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为何被解读为“退出机制”?

  文/虹野

  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全面实施,无论是官方和民间都认为是打破了教师的“铁饭碗”,是教师“退出机制”的全面实施,并认为能使教师队伍实现“能者上劣者下”。在这里笔者不得不说的是,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就好比驾照定期注册一样,仅仅是对教师资格的再一次确认而已。或许有不少学者专家认为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能够促进教师水平提高、能够优胜劣汰,但是真的实施下来问题却是非常的多,还需要更多的配套政策跟进。

  首先,当前教师队伍水平不高的很大原因是编制对教师的限制以至于很多水平不高的教师占据了编制,使得优秀人才无法进入只能在编外教师。由于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规定只有在编教师才有资格,如果按照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的规定,在教师编制没有全面取消的前提下,退出的是只能是大量的优秀的编外教师,这点和教育部门的设想是背道而驰的。

  其次,即便是取消了编制,假设退出的教师也确实是“不合格”的教师,但是这些教师的再就业和社会保险的问题如何解决?毕竟现在教师社保并轨并没有完全落实,这部分被“退出”的教师的生计如何保障?教师退出机制是为了提高教师队伍水平,但是处理不好可能会要了部分教师的“命”,孰轻孰重一目了然。更何况什么样的教师不合格还没有一个标准,一个处理不好就变成了“打击异己”,退出机制成为“逆淘汰”机制。在社会保障机制还不完善的前提下,“退出机制”估计会变成学校不敢触摸的红线,以至于流于形式。

  再次,按照中小学教师注册制度规定,大量不在编的教师将无法执教,这种“被动退出”会导致不少地方教师缺乏,短期内补充上来的新教师水平显然不如这些“被退出”的无编制教师,这一定程度上会使得教育教学质量下滑。

  再次,民办教育的教师由于没有公办学校的编制也将无法取得教师资格,而且根据教育部规定,公办教师不得从事校外教育活动。在很短的时间内,民办教育就面临着缺乏师资的境遇,这对民办教育来说是个致命的打击。更为重要的是,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师资将无法流动。这对于以“退出机制”为亮点的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来说,无法流动免得非常讽刺。

  最后想说的是,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是对教师资格的认定,是有助于提高教师水平和教师流动的,但是却需要考虑当前影响教师流动的一些要素,如社保、编制和各种聘任门槛等。只有一揽子制度配套了,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才会显示其应有作用,否则则适得其反成为毫无流动的“退出机制”。

  (虹野 中华教育改进社理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