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虹野:需求侧调控为何失灵?

 虹野小书馆 2021-02-21

虹野:需求侧调控为何失灵?

需求有两个基本要素,即购买欲望支付能力。有消费能力不买,有需求没有支付能力,都不能产生需求。至少不能产生有效需求。凯恩斯认为,有效需求就是社会的总需求和总供给达到平衡状态时的总需求。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通过扩张的财政政策来扩大需求,从而使得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达到平衡。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低廉的人工成本吸引了无数的资本,但是低廉的收入使得国内支付能力不足,导致国内总需求不足,总供给价格远远大于总需求价格,此时对外出口使得产生了大量的需求,使得国内总供给价格与国内加国外总需求形成了一个平衡。这就表现为投资、出口和内需构成了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投资产生的总供给、内需加出口形成的总需求构成了中国经济需求和供给的平衡。

在中国企业发展过程中,资本和劳动力之间的分配上比例上,劳动力远远低于资本获得,国内需求总价格与国内总供给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故而经济对出口的依赖也越来越大。但是对外出口是有边际效应的,当国外需求不振的时候,就会引起对外企业的缩减产量,然后引起裁员,进一步降低国内总需求。

正是社会总供给价格大于社会总需求价格,我们国家一直都采用宽松的货币政策,以期提供更多的需求,以期实现有效需求。从逻辑上看,采用需求侧调控增加需求是没有太大问题的。但是在进行供需侧调控却需要保证需求的两个要素:支付能力和购买的欲望。而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财政支出并没有提高社会总需求的比例,反而更多的资金流入到了供给侧,投资过剩,总供给更多。另外在拉动内需的时候,更多的是关注到社会总需求价格的上涨,却忽视了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之间的平衡。比如,石油涨价,在社会对石油的需求总量没有改变的情况下,确实社会需求价格绝对增加了,但是在劳动力总收入没有提高或者提高不多的情况下,社会总需求价格并不会增加太多,反而因为石油、房地产、医疗等需求量受价格因素影响比较少的行业的价格水平上涨必然会占用更多的社会总需求价格,使得其他行业绝对需求价格减少。如果是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在需求减少的情况下其他行业就需要减产、或者倒闭来实现社会总需求价格和总供给价格的平衡。但是在存在大量国企、以及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资的面子工程,使得这些企业无法根据市场供需来调整生存,为了提高需求而进行的宽松货币政策和财政支出大都变成了投资,又进一步推动社会总供给的增加。

一边受价格因素影响较小的行业,如石油、水、教育、医疗卫生、房地产……通过垄断以及其他方式不断推动价格上涨,在劳动力收入占GDP比较低的比例的情况下,在社会总需求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对其他行业的需求价格产生了挤压效应,显示出产能过剩。另一方面,国家通过需求侧调控,采用宽松的货币政策来拉动需求,但是这些资金被国企、地方招商引资的企业分流了,另一部流入房地产、医疗卫生、石油等行业。这些为了产生需求的资金不仅仅没有产生有效需求,反而使得社会总供给价格远远大于社会总需求的价格。这就造成了房地产、医疗卫生、石油等行业价格暴涨,显示出无法满足需求的状态。这种需求事实是“需要”,由于支付能力不足无法形成需求。而另一部分企业则苟延残喘,形成僵尸企业。

随着时间的发展,社会总需求价格与社会总供给价格之间偏离的越来越远。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知道简单的通过宽松的货币和财政政策来调整需求实现有效需求在中国复杂的经济形势下是行不通的。

虹野:中华教育改进社理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