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虹野:教育研究需懂什么是主成分——座位价值扩大化有感

 虹野小书馆 2021-02-21

  虹野:教育研究需懂什么是主成分——座位价值扩大化有感

  虹野/文

  近期看到不少文章谈论魏书生关于调换座位的研究,作者有中小学普通教师,也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最近看到的一篇文章《学生座位结构的价值取向与理性反思》文中谈到“从形式结构上,要大胆突破传统的“秧田型”座位结构,积极倡导使用“圆桌型”“马蹄弄”“分组型”“辩论型”座位结构,本着有效教学的原则和前提,通过座位结构的形式变化,促进学生之间的多维度空间交流,使课堂拥有一个动态变化、形式多样、科学分布的座位结构。”

  排座位对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信息的传播是有一定的作用,也不排除新型的座位结构会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对于“圆桌性”等新型的座位结构究竟对学习有多大的影响是否真的如博士生导师们所说的是一种“科学分布”还真的不甚清楚。

  我只知道,座位结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所起的影响至少和教师的知识结构、人品,学校的管理制度以及考试制度,学生个人的知识基础以及性格特征相比几乎是微不足道的。或许有人会说我说的不甚科学,但同时座位结构所谓的“科学分布”又何尝进行过“主成分分析”?其重要性究竟有多大有何尝进行科学研究?没有对比试验、没有统计分析,座位结构的重要性和科学性都得不到验证,哪里得到的“积极倡导使用”的勇气呢?

  近些年来,翻转课堂高效课堂大都先在座位结构上做文章,对于其他对教育影响更加大的成分,比如教师的人品、态度、知识结构、甚至心情,教育制度等毫不关心,片面夸大形式对教育的影响,殊不知,我看到学生在所谓的新型的座位结构上课的时候,很是心疼学生歪着脖子听讲。

  在这里还是希望教育研究者不要变成权威们的解释者,而是真正的用科学方法去试验去验证。

  (虹野 中华教育改进社理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