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脊髓严重损伤后,这个指标增高提示骨质正在快速丢失!

 板桥胡同37号 2021-02-21

*本文所涉及专业部分,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扒一扒“难搞”病例。


早上去一家兄弟单位的康复医学科会诊。

需要会诊的是许师傅,37岁,6月前在家盖房时,不慎从二楼坠落,当时即感腰背剧痛,双下肢不能活动。CT检查示“胸12椎体爆裂性骨折,椎管占位狭窄,脊髓受压”,经“胸12椎体次全切除+人工椎体植骨融合+椎管减压”术后,转康复医学科康复治疗。

经针灸、电疗、气压和肢体功能训练等综合康复治疗5月余,患者可以在助步器辅助下站立,但仍然不能自主行走。

约在4月前开始感双膝疼痛,近期疼痛加重,CT检查示两侧股骨远端、胫腓骨近端和髌骨多发囊性低密度灶,诊断为双膝关节骨质疏松(见图1)

图1 许师傅双膝关节CT片

但要了解许师傅整体的骨密度情况和骨质丢失快慢,还需做双能X线吸收法骨密度测定和血清骨代谢标志物。


许师傅骨质正在快速丢失!


许师傅的双能X线骨密度检查示腰椎2-4和总髋部骨密度的Z-值均为-1.2(见图2)

图2 许师傅双能X线吸收法骨密度检查报告

许师傅的血清骨代谢标志物检测示,I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明显增高(1691pg/ml,见图3),提示许师傅的骨质正在快速丢失[1]。另外,许师傅存在维生素D缺乏。

图3 许师傅血清骨代谢标志物检测报告

因为两侧股骨远端、胫腓骨近段和髌骨的骨质正在快速丢失,所以许师傅感到双膝疼痛加重。



许师傅骨质为何快速丢失?



机体所受机械应力迅速减少是导致其骨质快速丢失的主要原因[2]

许师傅脊髓损伤后,一直无法自主行走,全身骨骼缺乏负重,肌肉收缩减少、肌肉萎缩,导致破骨细胞活性增强,骨质快速丢失。有研究表明,卧床和制动时间是骨密度下降的独立预测因子,若健康男性卧床90天,其股骨远端、胫骨近端和膝盖的骨量分别下降1%、2%、3%[3]

许师傅骨质快速丢失,还与神经损伤和体内激素改变有关。

胸12脊髓损伤后,下肢骨骼丧失了中枢神经的支配,骨质丢失加快。另外,脊髓损伤不仅可抑制下丘脑-垂体-性腺轴,使性腺激素分泌减少,而且可导致全身炎症反应介质和细胞因子的异常变化[2]

当然,许师傅脊髓损伤后出现骨质快速丢失,还与其受伤后应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室外活动减少导致维生素D缺乏等因素有关。


如何阻止许师傅骨质继续丢失?



许师傅脊髓损伤后出现骨质丢失,属于废用性骨质疏松的范畴。废用性骨质疏松患者不仅容易出现骨痛,还会诱发病理性骨折和骨畸形,因此应尽早监测骨密度和血清骨转换标志物,其中骨转换标志物的变化早于骨密度的变化。

双膦酸盐类药物是目前防治废用性骨质疏松的主要药物[2]。国外一项对急性脊髓损伤患者的随机、安慰剂对照研究发现,每周口服70毫克阿仑膦酸钠片12个月后,治疗组患者全身和髋部骨密度比安慰剂组高5.3%和17.6%,血清I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CTX)明显下降[4]

尽管许师傅的骨密度还未达到“低骨量”(Z-值≤-2.0)的诊断标准,但其骨质正在快速丢失(CTX明显增高),且其诱因(截瘫)无法在短期内消除,故应及早使用抗骨吸收药物。

许师傅可以选择每周服用1片(70毫克)的阿仑膦酸钠片,也可选择静脉滴注唑来膦酸注射液(5毫克,1年1次)或RANKL抑制剂(地舒单抗,60毫克,每半年1次)

当然,许师傅在接受上述抗骨吸收药物治疗的同时,还应注意补充钙和维生素D,并继续接受康复训练和物理治疗。

参考资料:
[1]边平达,寿张轩,李秀央,等.骨转换标志物在高龄男性骨密度变化中的预测价值[J].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2018,11(2):155-159.
[2]徐晓杰,李梅.废用性骨质疏松症诊治进展[J].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2015,8(1):69-73.
[3]Rittweger J,Frost HM,Schiessl H,et al.Muscle atrophy and bone loss after 90 days,bed rest and the effects of flywheel resistive exercise and pamidronate:results from the LTBR study[J].Bone,2005,36(6):1019-1029.
[4]Gilchrist NL,Frampton CM,Acland RH,et al.Alendronate prevents bone los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spinal cord injury:a randomized,double-blind,placebo-controlled study[J].J Clin Endocrinol Metab,2007,92(4):1385-1390.

本文来源:医学界内分泌频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