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海关南城门望洋门的变迁

 黑龙江波涛 2021-02-22

  山海关城门有四个,东称镇东门,西称迎恩门,南称望洋门,北称威远门。四门俱存,东门即为天下第一关,保存最为完整。城门台上座有天下第一关城楼,天下第一关城楼,实乃箭楼格式。经实测:城台高12米,城楼高13米,东西宽10.1米,南北长19.7米。楼分两层,第一层高5.7米,第二层高8米。城楼建筑,上为歇山重檐顶,顶脊双吻对称,下为砖木结构,四角飞檐上,饰以形态各异的脊兽,造型美观,栩栩如生。

山海关东门——镇东门城门洞

山海关四门——河北秦皇岛
山海关第一关城门洞外侧瓮城的老城墙
山海关四门——河北秦皇岛
山海关第一关老城墙
山海关四门——河北秦皇岛
山海关第一关城门洞
山海关四门——河北秦皇岛
山海关南门——望洋门
山海关四门——河北秦皇岛
山海关南门——望洋门
山海关四门——河北秦皇岛
山海关南门——望洋门外侧
山海关四门——河北秦皇岛
山海关西门——迎恩门:在迎恩门上筑箭楼一座,与第一关等同,志书载:与东门楼同制,额曰:祥霭扶桑,清乾隆九年御书,嘉靖三十七年主事陈馆,万历三十九年袁鲲化,道光二十二年知府彭玉雯,知县陆为棣,光绪二十年知县王汝霖重修。
山海关四门——河北秦皇岛
山海关西门——迎恩门:在迎恩门上筑箭楼一座,与第一关等同,志书载:与东门楼同制,额曰:祥霭扶桑,清乾隆九年御书,嘉靖三十七年主事陈馆,万历三十九年袁鲲化,道光二十二年知府彭玉雯,知县陆为棣,光绪二十年知县王汝霖重修。
山海关四门——河北秦皇岛

山海关西门——迎恩门:在迎恩门上筑箭楼一座,与第一关等同,志书载:与东门楼同制,额曰:祥霭扶桑,清乾隆九年御书,嘉靖三十七年主事陈馆,万历三十九年袁鲲化,道光二十二年知府彭玉雯,知县陆为棣,光绪二十年知县王汝霖重修。据志书中详细记载,历朝历代都对西门城楼非常重视,西门的登城马道是在城门的北内侧,西门城楼是重檐歇山顶,大木结构,外以雕梁画柱。大脊双吻对峙,饰五脊六兽,西门匾额是祥霭扶桑四个楷书大字,蓝底金字,下款有乾隆皇帝的御印。相传前两个字祥霭是乾隆所书,后两个字扶桑,是乾隆的宠臣大学士和珅书写,四字相配,珠联璧合,可惜此匾毁于文革期间。

山海关四门——河北秦皇岛

      山海关,是明代最东段的最重要的军事防御体系,由山海关城,宁海城,老龙头,角山长城,以及连接这些关隘的城墙和营盘构成。这些防御体系共同组成了山海关防线。自明中期修建之后,辽西平原,由山及海,城关纵列,防御森严。关外铁骑,很难逾越。

 

      山海关关城是防线的中心和指挥部门所在地,关城的城墙最初等级不算高,但因军事地位不断提高,防御职能不断增加,所以城墙城门等级和功能也逐步升级,直到明末,已经形成了相当完善完整的防御体系,可以在外罗城就把敌人军兵阻截住。从现存情况看山海关城的四个城门,等级并不算特别高,但我们看到的多是清代修复后的状态,因清代山海关的防御功能已经废弃;其在明代巅峰时各城门是否等级更高,还没有明确的资料来证实,山海关明代记载虽多,但客观描述城门等级的资料却还没有发现。而且从城门的结构上也能看出其不断扩建改建添建的痕迹。目前我们只能从资料比较丰富的清末记载来探究一下他们的变化。清代山海关关城四城门结构基本一致,因为其东门挂有天下第一关的匾额,知名度最高,被各种文字介绍的也最多;所以这次就以南门望洋门为例,来介绍一下山海关关城南城门的变迁。

      据县志记载,清代山海关城城墙高12.3米,厚6米,山海关城平面呈四方形,周长约4138米,护城河围绕其外。城墙外部以青砖包砌,内填夯土,有城门四个,东称“镇东门”,西称“迎恩门”,南称“望洋门”,北称“威远门”。各个城楼均2层,高9米,上层长15米,宽7.5米,下层长18米,宽9米。以山海关南门望洋门为例简单介绍一下山海关城门的结构和特征。和其他城关不同的是,山海关关城的南门不是其主门,因外敌都是从东侧而来,进而东门成了山海关的主门,而西门成为支援东门,运兵补给的次要之门。为了加大防御力度,东西二门外都建有罗城。东西门以及中部的鼓楼,构成的东西轴线,就成为了山海关的最重要的中轴线,主要的衙署庙宇都在这条轴线的附近。清代之后,军事功能减弱,但山海关作为东北地区和关内陆区的货物往来集散地,商业氛围更加发达,在东西门轴线构成的交通要道两侧,商铺林立,成为了商业繁华的所在。而南北门则变成了比较偏远的次要之门,多为百姓居住之地。北门面山,几乎从未遇到战事,功能更为单一不被重视,门楼在清代被火焚毁后一直都没有修复。

 

      望洋门,是山海关城的南门,和防御森严的东西门比较,这里要军事防御等级要低些,没有外罗城。因南门面朝大海,并不担心没有海军的关外势力会从这里攻入。从望洋门向南就是海岸,而海岸的防御有老龙头宁海城负责。清末之前,南门内有些清代的传统商业铺面,但规模要小于东关内侧。而南门外很荒芜,除了三座临海寺庙,1900年之前几乎没有人家。

 

 

      和山海关其他城门一样,望洋门是由城门和瓮城组成。和其他城关的城门结构不同的是,山海关的瓮城完整,但是瓮城最外侧城墙之上没有单独的砖砌箭楼。瓮城正前端上方只有普通的箭垛和射孔。为了彰显不同,瓮城正中心的箭垛射孔比其他大几乎一倍,为下方,上圆,类似城门洞的形状。其两侧各隔三个箭垛,也还有相同造型的大型射孔一个。这个造型是分辨山海关城门照片的一个特征。瓮城内正南有一座正对门洞的倒坐关帝庙,瓮城西侧开闸门,闸门之上没有修建闸楼。瓮城闸楼西门洞外十几米,建有一个对着门洞的高大的砖砌影壁。这种风格常应用于在明代的一些中小型城关上。

 

      山海关的城楼和其他城池的也不同,类似是常见的城楼和箭楼的混合体。城楼高两层,面阔3间,进深一间。正面南侧看是典型的箭楼结构,呈两层砖砌结构,一层有箭窗两层,每层各9个孔,二层也有箭窗两层九个,城楼东西两侧每层各有箭窗两层4个;顶为单檐歇山顶。城楼背侧结构却与常见箭楼不同,一层仍为砖砌,正中开大门两侧无无窗,和其他箭楼结构也类似。但二层不同,背面二层,中有两柱,使用木隔扇门,无廊,视觉上是三开间城楼结构。明间有木隔扇4对,次间各有隔扇门2对。明间上方有匾额,其中望洋门的匾额是“吉星普照”。相传为万历皇帝手书。有传该书为民国23年(1934)临榆县县长袁泰所写;估计是日军炸毁望洋楼重修之后的匾额是他写的。

 

      这种结构的好处是,从外侧看就是砖石结构的箭楼,突出其防御性,而从内测看确是一座标准的城楼,不影响其作为城楼的功能性。在不影响防御的同时,兼顾了,美观,采光,通风。有朋友怀疑这种风格是清代改良的,但本人分析,因为山海关城关城门整体上其突出的重点还是防御性,这种职能在清代已经没有必要,所以应该是明代风格的遗留。不排除一些细节装饰等级在清代为节约成本,在修缮时有所降低,但整体结构应该还是明代的风格。

 

      山海关城关的护城河,是有两条水系在城关东北侧分叉,斜穿过城南北,执行了护城河的职能。从建筑结构看,整个瓮城似乎也是明代某次扩建的产物。而护城河应该也是经过人工改道,刻意而来的。

 

 

      山海关南关外本清末之前来是比较荒芜的,在清末虽然陆地防御以及变得没有意义,但清末新衍生出的海防任务却让它有了新的开始,在山海关南关到海岸一代,清末李鸿章主持修建了7座现代化的炮台,并驻守大量军兵,严防大规模海上船只靠近。炮台重点修建在老龙头宁海城旧址之上,以及能通过入海口逆水上行的河流沿岸。防范军舰随水系直接到达山海关城下。炮台几乎和天津大沽口可以媲美,高大的夯土铸成,上面安放着先进的德国海防炮塔,可惜这些炮台却一天也没有发挥其海防作用。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后,从军事角度考虑,因当时铁路系统被彻底破坏,所有的军事行动过分依赖航运,当时联军只占领了一个塘沽口作为军舰停泊的港口,因担心清军大范围集结反扑,就要开辟塘沽以外的第二个港口,所以,联军在占领了北京后,火速推进到达了山海关。因清政府已经溃败,所以山海关守军无以是从,在联军的军事威胁下,炮台的清军主动退防。联军趁机就瓜分了清代的炮台,作为防御机构,已及军营使用,其中德军没有占领炮台,但却占领了海运更便捷的山海关西南的石河口,并占领了附近的海神庙和天后宫作为营盘。从此以后这里形成的六国营盘,的外国占领区,辛丑条约更是承认了这种占领的合法化。这种占领一直延续到49年建国,这一带的主权才回归祖国。

 

 

      1905年京奉铁路修到了山海关南关南侧,在这一带修建了火车站,之后铁轨穿过山海关南水关长城城墙,一直连通了沈阳。而外国联军在山海关炮台防御多年后,感觉不到战争的威胁,于是逐步拆除了炮台建筑,而改扩建营盘。威武的炮台从此淡出了大家的视野,在便捷的铁路的带动下,以及拥有自己武装的营地,六国营盘军事职能退化殆尽,进而成为了北京天津外国外交高官避暑的胜地。

 

      在外国驻军和火车站的带动下,南关外开始繁华现代起来,出现了许多商铺和现代建筑。可以和曾经最为繁华的东关抗争了。不久因新式的商业很快超过了传统商业,南关外成为了山海关的商业中心。附近的居民也不断增加,到民国中期,山海关南城墙和火车站之间已经形成了密集居住商业地带,规模接近整个老山海关城。而商业更是超过了老城许多。老山海关城开始变得衰落。但拥有天下第一关的东门,还是有不少游客慕名前往游览的。

 

      1933年“榆关事变”的爆发,日军入侵山海关,炮击望洋楼,望洋楼中上部中弹,正脊被炸断,二层楼板被炸毁,不久中部楼屋顶倒塌。城楼下的城墙,有几个被炮弹炸出的痕迹。自此,33年起一直到45年山海关一直被日军占领。日剧时期,为了掩盖暴力入侵的事实,安抚城内居民,在战后不久,就集中修缮了战争造成的破坏痕迹,其中包括修复了破损的望洋楼。

      在抗战后以及解放战争中,并没有波及到山海关的城楼。但到了解放后,望洋门城楼因多年荒芜,缺乏修缮,再次破损,一层西侧檐破损,进而一层楼板倒塌,后因无力维修,为了避免造成其他损失,于1955年拆掉了望洋楼城楼。至此望洋楼弹出了人们的视线。

 

      2007年在启动了系统的修复了山海关城墙的工程,消失了50余年的望洋楼再次被按原貌修复一新,连同复建的鼓楼,西门,牧边楼,让山海关古城回复了当年的部分神韵。

 

 

<</span>完>

1900年左右的在南门外北望南门“望洋楼”
1900年左右的在南门外东望南门“望洋楼”
 1900年左右的在南门外西望南门“望洋楼”
1905年左右的在南门内南望南门“望洋楼”
1920年左右的在南门内南望南门“望洋楼”
 1920年左右的在南门外北望南门“望洋楼”
 1933-35年间的在南门瓮城西侧北望被日本占领军修复的南门“望洋楼”
 1933年左右的在南门瓮城上东北望被日军炸毁的南门“望洋楼”
 1955年左右的在南门瓮城上北望已经破损的南门“望洋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