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复旦教授:滴滴打车实付高于预估价,证实苹果税存在!

 慨文 2021-02-22

一直以来,网上有种说法,使用某打车软件叫车,实际价格总是高出预估价。但平台每次都能找出理由,说这仅是个别特例,不存在普遍现象。而网友们因为没有大量的一手数据,对商家的解释虽然内心不服,但也说不出反驳理由。

但就有这样爱较真的一些人,他们对有疑惑的东西,就想搞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孙金云教授就是这样一位较真的人,她率领研究团队在五个城市对七个打车平台进行了研究。

这五个城市分别是上海、北京、深圳、成都和重庆,七个打车平台分别是滴滴、曹操、首汽、T3、美团、高德和扬招。最后总计获得总样本836个,有效样本821个。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在打车预估价这个问题上,孙金云团队得出以下3个结论:

1、滴滴、首汽的综合平均实付价高于预估价。滴滴平均高出6.7%,首汽平均高出10.9%。

2、T3、美团和高德三家综合平均没有发现明显的价格差异。

3、曹操平台的实付价格明显低于预估价格达21.1%,推测可能是平台大额优惠补贴所致。

以上3个结论是五大城市综合平均结果,但具体到个别城市,打车平台会采取不同的策略,其中上海是平台最喜欢低估打车价的城市。其中滴滴平均低估18.5%,美团平均低估了9.7%,首汽平均低估了7.6%。也就是说如果你在上海叫滴滴,你直接把预估价加高20%,就差不多是实际价格了。

除了预估价的问题外,孙金云团队还研究了不同手机品牌对打车价的影响,证实了网友们长期以来的另一个猜测,苹果税确实存在。

与非苹果手机用户相比,苹果手机用户更容易被舒适型车辆(更贵的车型)司机接单,这一比例是非苹果手机用户的3倍。

如果用户不是苹果手机,那么就要看其手机价位,手机价位越高则越有可能被舒适型车辆接走。

苹果税除了体现在车型上外,在打车优惠上也有明显的体现。数据表明,苹果手机用户平均只能获得2.07元的优惠,显著低于非苹果用户的4.12元。除了绝对金额,优惠折扣比依然支持上述结论。

看了以上的研究结果,结合其它一些不合理市场现象,慨文对一些问题产生了忧虑。

一、对大数据的不合理利用,令人恐惧。

大数据是数字时代的一种先进工具,合理利用大数据,可以对我们的工作、生活、科研等各个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但如果运用不合理,不道德,反而因为大数据的强大,对消费者造成更大的损害。

利用大数据杀熟是已经被证实的不道德的商业手法,电商、旅游、机票、外卖等平台,都在利用大数据不道德获利。

现在一些打车平台,利用获取的大数据,对不同人群区别对待,显然有失商业的公平原则。使用价格高的手机用户,就要承担更贵的车费,这样的商业逻辑有法律支撑吗?针对不同手机客户,按照价格高低区别对待,是否应该事先告知消费者?如果对消费者隐瞒这个事实,是否涉嫌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

对这些问题是否有专业的法律人士来给大家解读一下。

二、消费者的隐私权,在信息时代能否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

通过这个研究,我们得知,平台企业可以轻松获知每个消费者的手机型号,并利用这个信息不道德获利,手机型号与我们叫车有必然联系吗?如果不摄取消费者手机型号这个信息,就不能顺利派车了吗?显然不是的!消费者的手机型号,与叫车和派车没有任何直接和必然联系,而平台抓取这个信息的目的,只是为了多盈利。

对此,我们是否可以有一个更可怕的推测,这些平台摄取的显然并不仅仅是我们的手机型号,应该还有许多我们的隐私被平台抓取了。如果他们想利用其中的一些内容,消费者是否有能力保护自己?

对于消费者的隐私信息问题,慨文有以下6个问题,希望有识之士共同关注。

1、消费者的哪些信息企业有权获得?

2、如何判定企业获取的信息有合理性和必须性?

3、企业获得的信息如何保证不被滥用?

4、企业获得的信息,是否有权长期保存?

5、如果这个交易仅是一次性的,或消费者已经注销了这个平台的账户,平台是否会删除这些信息?

6、有何安全机制保证消费者的信息不被盗或贩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