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立身中正六

 一代鬃狮100 2021-02-22

    好几位朋友指出,民国69年不是1958年,辛亥革命是1911年,所以民国69年应该是1980年,而1958年应该是民国47年。当时,狮子我是根据脑子中的印象写的,且没有仔细核算,造成错误,跟大家道个歉。后来我又查了一下,应该是1958年,也就是民国47年,陈至诚先生参加了格斗比赛,并获得了亚军。

    好了,接着说立身中正。

    立身中正事实上不是一般太极拳的要求,至少在武禹襄前辈在写《打手要言》之前,是不作为练拳要求的。不要说太极拳,事实上各家拳都不是这么练的。


    武禹襄前辈在《打手要言》中,有可能是第一个提出了立身中正的说法。原文:以心行气,务沉着,乃能收敛入骨,所谓“命意源头在腰隙”也。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转虚实须留意”也。立身中正安舒,支撑八面,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所谓“气遍身躯不稍痴”也。

    我没有看到过更早的太极拳文字中关于立身中正的描述。事实上,武禹襄前辈最早是跟杨露禅前辈学的当时称为绵拳的太极拳。练了十年,找不到感觉,就去陈家沟找杨露禅的师傅陈长兴前辈去了。

    据说,当时陈长兴前辈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好,就把武禹襄前辈介绍到赵堡镇的陈青萍那里去了。陈长兴前辈确实也在第二年过世了。而武禹襄前辈在陈清萍前辈那里一两个月就练明白了。回家就找来外甥李亦畬前辈开始闭门造车,竟然就造出来了,还写下了一系列拳论。

    从武禹襄前辈的这个学拳过程,我认为,早期,武禹襄前辈的拳架应该是跟杨露禅前辈的拳架一致的。从现在武式拳96式的编排中,我们也可以发现,跟杨式拳85大架的编排是一致的。

    只是,武式拳可能从武禹襄前辈开始,就发生了变化,我的这个推断就是从《打手要言》来的。在别家还在前倾练拳的时候,武禹襄前辈就提出了:立身中正安舒,支撑八面。


    现在大家一个个竖直身子练拳可能不觉得,在我眼里,这其实是太极拳的一种演变。本来我想说是一种进化,不过进化这个词有褒义,好像竖直身子练拳就一定英明正确似的,所以我用了演变。反正就是一种变化,有好处,也有不好的地方就对了。

    武式拳是从第一代就可能已经演变成竖直身子练拳了,而杨式拳是到杨澄甫之后,李雅轩、郑曼青前辈开始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