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并非你以为的“雅”——浅谈宋诗的审美特征

 梧桐树边羽 2021-02-22

这个问题有点大。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什么是审美。

有朋友认为就是我觉得好,大家觉得好就是审美——这当然是对的,但是何为美,实际上是一种个人的看法,大众审美观只是在集中了大多数意见之后做出的一种社会公约。

关键是,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人生经历,不同思想流派会体现出不同的世界观、是非观,进一步影响审美观。

唐朝以胖为美,当下以瘦为美。大家都是中国人,你说这个审美为什么截然相反呢?

这个例子可能比较远,我们就拿宋朝的诗歌举例子。从晚唐流传下来,北宋初期诗歌分出几个流派,崇尚白居易的“白体诗”,崇尚李商隐的“西昆体”,崇尚姚合贾岛的“晚唐体”,你说他们的诗歌审美能一致吗?

为了反对过于高深晦涩的,一些学问家搞出“太学体”,专门针对“西昆体”,结果物极必反,又钻到另一头鄙陋晦涩的牛角尖中去了。王安石在罢相隐居时期的“半山体”,算是堪堪触摸了中唐诗歌的头脸,一举站上了宋诗的最高峰。亚军是苏轼,季军是黄庭坚,开创了“江西诗派”,学习杜甫走拗律体的路子,最终还是故步自封,差一点让诗在词牌的昌盛中断了血脉。在陆游爱国诗风独力支撑下,南宋四大家从江西诗派冲出,范成大、杨万里走上了幽默诙谐、自然朴实的路子,间杂着理学诗讲讲大道理,南宋诗到这里才算混了个不错的收尾。

宋朝的诗坛是个流派纷繁复杂,各自主张的时代——这也是开始了以人分派的文学创作时代,而不像魏晋南北朝时期以作品风格来区分流派。

所以你说要分辨出宋诗的审美特征,是个极其复杂的工作。

有朋友说,宋朝的文化审美,不就是一个“雅”字吗?

确实如此,但是“雅”是宋朝整体文化审美,而诗的审美早就在晚唐,甚至在南北朝宫体诗时期,就已经“雅”过了。甚至在词牌取代了诗的娱乐功能之后,宋诗已经有些过于“雅”了——“雅”到老百姓失去了创作热情,所以才会在南宋初期词牌开始豪放起来后,差点断代。

所以,如果是从这个角度讨论宋诗的审美的话,不仅仅是“雅”,更重要的是还雅入俗,以俗为雅。苏东坡以诗为词,是为了打通词的上层题材空间,而降低诗的“雅”,让它们更多地融入生活,其实是宋代所有诗人都在做的事情。

我们读宋词,美轮美奂,高雅得不得了,以为宋朝就是个人人都是文学家的时代。但是我们读宋诗,特别是后期的南宋四大家,诚斋体,就会发现,宋人在写诗的时候,心是细了,但是写的都是生活小意趣,甚至能在生活中写出哲理来,有些则过于空洞,只有文字浮华,缺乏唐诗的气象。

这就是为什么林黛玉不让香菱学陆游诗的缘故。

这种雅,是不接地气的雅,虽然南宋诗人开始将这种雅带入生活,但是毕竟不如唐诗的大开大合、意象纵横来得惊心动魄,打动人心。

初学写诗要学唐诗,走情景交融,意气发散的正道,有了一定层次的时候再学宋诗,但是要学的是文字精工,而不是格局狭小,要学的是机锋灵动,而不是枯燥无味、浅白流俗。

所以宋诗虽然也雅,但是从诗歌风格的变化来看,宋朝诗人是极力将雅俗化,用生活激情来丰富创作,延续被词牌取代的诗之命运。

以俗为雅,雅俗相融就是宋诗的审美,这和宋代整体雅文化虽然不相悖,但是得不到世俗助力,也是宋诗不敌词牌的原因之一。

假如宋朝诗人把诗都写成词牌那样袅袅娜娜,审美倒是相符了,可那将会是一段多可怕的诗歌史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