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德鲁克52周教练指南》第353天:PK人工智能

 彭信之管理识堂 2021-02-22

阅读:

人类和机器非常不同,就任何单一工作或单一操作而言,人类都很不称职:力量不够,缺乏体力与毅力,会疲倦。不论从哪一个角度来看,人类都是设计不良的机器工具。但是,人类的协调性却优于机器,能够把认知化为行动,从行动获得认知的能力优于机器。人类最佳的工作状态是当整个人,包括体力、感觉、心智都投入在工作上时。(彼得.F.德鲁克  《管理:使命、责任、实务》1973年,第16章 关于工作、从事工作和工人我们知道(不知道)什么)

解读:

2018年5月9日,朋友圈到处都在转一篇文章,名字是《昨晚,Google成功“造人”令人胆寒!人类迎来史上最惨失业潮》。

乍看一下,此文颇有标题党的嫌疑,内容主要是关于谷歌召开一年一度的Google I/O大会,当然主人公是这次大会上发布的AI,这个智能过人的Al和理发师的对话自然流畅,理发师甚至完全不知道自己是在和机器对话。另外Google Lens用镜头扫一扫路边的野花,马上告诉你这是什么品种。扫一扫路由器条形码,就能自动连上WIFI。扫一扫路边的餐厅,立马跳出该餐厅的评分信息,还可以和谷歌翻译结合,扫一扫立马切换语言……这些强大的人工智能靠的是强大的第二代Tensor处理单元TPU。它能有效地将Google服务器变为具有11.5千万亿次浮点计算能力的超级计算机。

所有这一切,让我们看到了人工智能经过不断的迭代之后新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像一个地球人。接着,自然就是由此引发的一系列思考:机器人如果可以做我们正在做的工作,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

一组历史数据好像说明了这样的观点:2000年,高盛在纽约总部的美国现金股票交易柜台雇佣了600名交易员,今天这里只剩下两名交易员“留守空房”。德勤最新开发的财物机器人,一个机器人可以顶替15个财务的工作,而且可以每周24小时*7日的工作。36万小时的人力工作,财务机器人只需几秒就能完成,更是1分钟可以完成人工15分钟的工作!

荷兰的ING银行宣布了一个可以让他们在未来省下近9亿欧元的“数码转换”计划。而计划的内容就是:先砍掉5800名员工,占员工总数13%;未来再视情况让另外1200名员工转职或是裁掉。德国商业银行也宣布,到 2020年他们将会将银行中 80%的工作都数码化、自动化,最终将会裁掉 9600名员工。德意志银行CFO对员工代表表示将进一步裁员一万人,若加上去年宣布的9000人裁员计划,该行全球约1/5的员工将受影响。

……

机器在不断进化,但至少到目前为止,人还是人,机器还是机器。人类不是机器,人类工作的方式跟机器不同。机器运作最好的情况是[只做一件工作、重复做、做最简单的工作]。当面对复杂的工作时,只能将机器设定成每一步骤做一个简单工作,一个接一个,工作在各种不同功能机器之间移转执行——让工作本身实际移转,或是把机器与工具放在重新安排的顺序中,在流程的每个步骤变换工具。当以相同的速度、节奏及最少的变动环节运作时,机器才能达到最佳的运作状态。

人类和机器非常不同,就任何单一工作或单一操作而言,人类都很不称职:力量不够,缺乏体力与毅力,会疲倦。不论从哪一个角度来看,人类都是设计不良的机器工具。但是,人类的协调性却优于机器,能够把认知化为行动,从行动获得认知的能力优于机器。人类最佳的工作状态是当整个人,包括体力、感觉、心智都投入在工作上时。

如果把一个人限制在一个动作或操作上,他很快就会感到疲倦。这种疲倦并非只是枯燥无聊(心里的疲倦),还有生理上的疲倦,肌肉中会累积乳酸,视力会衰退,反应会变慢,整个人反复无常。人类最佳的工作状态是在结构性的运作中,而非单一的操作中,人类在无变化速度与单一节奏的工作情况下非常不称职,如果速度与节奏变化相当频繁,人的工作表现会计较好。

说到这里,您是否还记得富士康搬到美国而不是东南亚的事情?这说明了一个问题:现在成本问题已不是关键,关键是富士康在为未来的人工智能布局,血汗工厂模式的时间真的不多了,机器人早已经将那些单一操作模式的工作取代了,而且他们比人做的更好。

对人类而言,并没有一个所谓[正确的]速度与节奏,每个人的差异极大。根据对婴儿所做的研究显示,每个人最佳速度、节奏及注意力维持时间,就像每个人的指纹那般独特,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型态及需求。我们现在已经知道,一成不变的速度、节奏更容易造成疲倦、抗拒、气愤与抱怨,这对人类而言都是无法适应的生理迫害。它会导致肌肉、大脑、血液中的毒素快速增加且积聚,人体会释放出压力荷尔蒙,全身神经系统的电压会产生变化。若要一个人有生产力,就必须让他能相当程度地掌握工作的速度、节奏与注意力维持时间——就好比学习说话或走路的婴儿必须相当程度地控制学习的速度、节奏与注意力维持时间一样。

因此,工作最好是设计成具有一致性,但做工的安排方式最好要有相当程度的多样化。人类在工作时,通常需要有自由度可以改变速度、节奏及注意力维持的时间,也需要经常变化例行作业。有时候,对工作有益的工业工程(industrial engineering),反而是对工作者非常不良的的人体工程(human engineering)。

根据德鲁克先生的观察,工作可以从六个层面进行分析,包括生理、心理、社群、社会、经济与权力,每个层面都可以、也应该个别分析,只不过,它们总是共同存在于工作者的情况以及他和工作、同事与管理阶层之间的关系中。它们必须一起管理,但并非朝相同方向,各个层面的需求都相当不同。

不仅如此,这里还要亮出的一个观点是,每一名知识员工都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生涯,重新审视自己的专业内容,在《重新定义公司》一书中,谷歌说知识工作者已经进化到了创新精英。在这场AI掀起的革命中,每一名知识工作者都需要这样的进化,需要这样的改变,才有可能不被淘汰。

最后补充一个故事,当柯洁被阿尔法狗3比0击败后,他曾有过一段演讲,谈及自己的心路历程,其中有这么一段:

“继续关注AlphaGo的人可能知道,AlphaGo团队推出了一款你们从未体验过的、全新版的AlphaZero,它运行了仅仅8个小时,就以100:0的战绩碾压了AlphaGo李版本(击败李世石的AlphaGo版本),而且它还不停地在成长,不停地在进步。人工智能战胜人类棋手,最开始我们真的是很难接受的。很多人也因此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人类之间的对弈,会因为AI的出现变得没有意义。我不认同这种观点。我认为无论AI再强大、再厉害,也无法替代人类棋手对弈给我们带来的乐趣”。

工作也有乐趣,请乐在其中,否则,我们和机器有什么区别?

思考:

如果重视审视自己的工作,有多大程度上他是可以被未来的机器所替代的?

站在管理者的视角,我们的工作在多大程序上需要引入机器?

花点时间重新思考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需要在哪些领域,哪些方面更加精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