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回望故乡】我的阅读简史(下)

 凡人之力 2021-02-22

我的阅读视野,到了大学,就完全自主了。对我而言,大学机械专业,多少算是混了一张文凭吧。大多数老师好像也是照本宣科,没有什么创造性,他们应该算是不做科研的教学型老师吧。

机械专业的实习阶段,我算是体验了一把工厂的各种工种,什么车钳铆铣焊等等。我印象中没有读过一本机械专业的课外书籍,这实在有些不像话。即使有的话,也是应付差事,我至今都无法回忆起一鳞半爪。

大学期间,我的兴趣转向了文学和新闻,于是我阅读的范围就不断延伸。我还记得,我到武昌司门口的新华书店、武胜路的书店、湖北大学的书店等买过一些书。最精彩的还是复旦大学刘海贵的《新闻采访与写作》、中国社科院艾丰的《新闻采访方法论》、华中理工大学汪新源的《新闻心理学》等新闻学著作。

当然,我还在武昌徐家棚的一家书店买下了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上下册《红楼梦》,在余家头的街上买下了人民文学出版社全11册的《莎士比亚全集》二手书,在湖北大学的巷子口书店买下了浙江人民出版社《张爱玲散文集》,以及还买了不少诗歌集子,如汪国真、席慕蓉等人。

大学学什么专业并不重要。但是,大学肯定是个成才的机遇期,如果不好好读一批经典书,真是太可惜了。感谢我生得早,那时没有手机和电脑,没有网络游戏来毒害我,没有QQ和微信的聊天来占据时间……

我在大学的生活是充实的。但是,在当时的老师看来,我肯定是个差生。因为那时还是国家包分配和自主择业相结合的阶段,按照我的学习成绩排名,应该是乌龙摆尾的后半截吧,我轮不到优秀者留校的份儿,也分不到什么好单位。

这样的现实原因,我就自作主张,到了一家正处于军转民困境中的核工业企业。我的选择从长远上来看,肯定是对的。核工业是个大的行业,又是军工企业,平台的无限广阔是其他单位没有办法比的。

实话实说,我蒙混过关了机械专业,却因为个人的浓厚兴趣,坚持阅读和写作,无心插柳柳成荫,最终成全了我在新闻和文学两个专业上的一些进步。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大学毕业的那一年,我来到了三峡,如诗如画的三峡,又正是开发长江三峡如火如荼的年代。

我在宜昌工作了近十个年头,业余做了两件事,一是坚持写散文和诗歌,二是坚持考新闻学的研究生。前者不需要读书,只要看报刊就行了,根据报纸的定位和栏目来投稿。我本来不算是个很积极的人,但是我看不上垃圾文字充斥版面,于是就大胆投稿。果然,我从参加工作的第二个月开始,就在宜昌和外地的报纸上频频发表文章。

考新闻研究生,这不是在开玩笑吧?很多老同事认为我是瞎子点灯白费蜡。其实,从我后来读研究生的同学学科背景来看,不是学新闻的考上新闻研究生,很正常,没有什么特异功能,也是新闻行业需要的跨学科背景。而我不过是贴有机械专业的标签,又有文学青年的名头,让人很难与新闻专业挂钩。

但是,为了实现这一步的跨越,我自学了新闻专业的全部课程。还不止于此,为了应付新闻研究生考试,一门功课我至少要阅读不同高校的两三本教材,尝试着在陌生的学科之中找方位,找到一门学科的基本逻辑,像找到一条主线,一以贯之。

同时,我边读书边思考,提出的问题与作者对话,与专家通信,尽可能把不懂的问题搞明白。阅读的过程中,既要学习新知识,还要提出新问题,这样才能在不断深入之中积累知识,提升学术素养。

凡是能够突破一门新学科的人,放在任何陌生的学术环境之中,他应该都有能力从零开始,从门外汉转变为行家里手。这是个人自学本领的重要性。如今的知识更新很快,千万不要指望学习知识可以一劳永逸。

等我考上了新闻学的研究生,我又在有利的学习环境之中,发现自己的学术短板,不断查漏补缺。三年的研究生学习,可以说让我赶上了新闻学的科班学生。反过来,我原来的理工科背景又成了一个亮点。后来,几家科技报刊、行业报刊的编辑工作,我做起来就得心应手。

研究生毕业后,我在高校工作了四年。如果说,新闻学的研究,偏于传统套路,那么我后来接触的媒介经济学、媒介产业,让我找到了与我本人的企业工作背景的结合点。

我在高校短暂当过新闻教研室主任、广告教研室主任。为了报考武汉大学媒介经营管理方向的博士,我的阅读视野就拓展为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媒介经济、文化产业。这方面的著作很多,往往是懂经济的不懂媒介产业,懂新闻的不懂经济,因而一些说法可谓五花八门,甚至有荒唐可笑的。

因为连年考博的失利,我无奈地放弃了眼前的武汉大学。在多个老同学的帮助下,我转而报考中国传媒大学党报党刊研究中心,又回到了新闻学的传统学术空间。

感谢我的导师王武录先生,上学后给我推荐了大量人民日报研究的书籍,以及资深人民日报报人的书籍。为了把握新媒体的规律,最终我的毕业论文选题是人民网业务研究。这样,逼着我阅读了大量网络媒体研究的书,跟着人民网前总裁何加正先生学习,不断探索网络媒体等新兴媒体的业务。

等我从中国传媒大学毕业,重回到核工业战线。我的阅读工作就有些找不到方向了。开始胡乱阅读了半年的名人传记,后来还是努力回归学术的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摸清楚剧、汉剧和京剧之间的关系,我误打误撞走进了中国戏剧史的学习之中。我先后收集了昆剧史、汉剧史、京剧史,以及戏剧文化的书籍,俨然是转向戏剧方向的学者。

还有一段时间,为了不间断学习英语,我阅读了英汉对照版《圣经》,坚持了一段时间,我就觉得那些宗教故事离我太远了,就搁下来了。我也曾经尝试着翻译英文版的畅销言情小说,终于也没有坚持下来。至今,我都认为我欠英语一个说法,还是得回头补补课。

大约从2015年开始,我想尽可能弄清楚故乡的历史和文化,我就收集了一批地方志、文史资料、楚文化研究的书。在阅读之中,慢慢拂去历史的尘埃,还原真实的过往。在这种出于个人兴趣的学术追溯之中,我就将一些感想写出来,最后仓促之间编辑成了散文集《留住乡愁》,至今竟然卖了5000多册……

阅读的人生是快乐的,也是简单的。一路走来,有书伴着我。书籍丰富了我的人生,书籍增添了我无穷的力量。

阅读改变人生,这是真的,至少我从未曾怀疑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