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过了小年、大年、除夕,2019年春节就这样近了……

 凡人之力 2021-02-22

   【随笔】 年近盼归去

今天是北方的小年,明天才是南方的小年。一日之隔,南方北方的文化差距如此分明。过了小年、大年、除夕,眼看着2019年春节就这样逼近了。

说实话,小年之后节前一周上班,大多数员工的大脑是相对分裂的,一边是敷衍着手头的各种工作,另外一边是考虑着如何回家过年。从除夕到年后一周的春节假期,哪里够久别的人们去尽情挥霍呢?尤其是家人长年处于城乡分离状态,天南海北地思念着,恨不得整个正月团聚才过瘾

正月十五之前,约一周上班时间,政府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多半属于人性化的宽松管理,休假的自然少不了,买不到春运返程票的人多也正常,这就是13亿人的中国现实国情。毕竟,春节是中国人乃至全球华人心目中最重要的节日。

这些日子以来,最怕接到老家亲朋好友的电话和信息。不是因为我欠钱不还,也不是因为我欠情未了。除了聊天之外,说到最后煞尾的话题,多半是春节回不回家。“君问归期未有期”,我又何尝不想早点回家团圆呢?末了的话,就是如同新闻发言人一样的表态:“争取早点回去过年”“争取一路喝喝酒”……

年,有个版本的传说,它本来是古代凶猛的怪兽,古人才会用“炮竹”“桃符”来驱赶它,还有“年关”之说北宋著名政治家王安石的一首题为《元日》的诗,记录了千百年来的春节风俗: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一晃我这辈人就半生过去了,人到中年,感觉“年”真的就是一个怪兽。每到岁末年初,如同生物钟一样在身体内悄悄起作用,让我们牵挂起远方的故乡、亲人和老友,仿佛老电影要一年一度地循环播放。

再说,故乡浠水是个“蹊跷”的地方,乡间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忙的外头人多大的官架子,过年都要走走老家的亲戚人家也就是叫“拜年”,以此来确认两家之间的“外交关系”来年还延续下去。

基本套路是,晚辈先“拜年”,长辈再“回年”。拜年的信物,一个糖包如同外交使节的“国书”,亲戚之间转来转去,类似“击鼓传花”的游戏。实质是彼此“礼行”(礼节和行为)要到位,莫要让人家掂斤播两,说拐话,伤感情。

俗话说:“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农村最讲究的是做人的“味”儿,大家场面上要润个“味”,不能混得脸上冇得“味”。什么叫有“味”儿呢?就是公开受到必要的尊重,甚至被吹捧,好像真是个了不得的人物呢。

具体而言,吃个酒席,主人家牵牵扯扯请你坐到贵宾席,旁人才能一一落座。热菜上桌,众人紧着你先动筷子“剪个彩”,他们才陆续搛菜下咽。推杯换盏,酒桌上的中心人物是你,你喝尽兴甚至喝倒才能罢休……

要是新年伊始,晚辈不登门来拜年,长辈自然不会屈尊去拜年。碰到关系铁的所谓“敌手亲戚”,一旦较上劲了就不好惹。比如脾气大的舅爷,个性尖尖出头的“亲爷”(老丈人),上门兴师问罪,甚至动粗打人、大骂“现世报”也有的。一般的亲戚关系,比如“过了气”的老表之间,没有人会过年上门找不痛快,也明白亲戚就此走到头了,散了就散了吧,迟早要甩的亲戚……

我从二十多岁离开故乡,各种原因羁绊着,春节不是年年回得去的。好在家里有父母兄妹应酬着,否则亲戚早算得罪干净了。即便如此,老亲戚还是越走越少了。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曾经的很多亲戚朋友,隔开来了,多少年也不大见面,连手机上也联系不多,感情上就云遮雾罩的。一旦发现彼此客客气气起来,分明就是生疏了,有所顾忌了。

春节来了,来了人客,照样是烧火做饭,一堆酒菜满满地码上桌。没有合适的话题,唯有陪着笑脸,连连说:喝酒喝酒,吃菜吃菜……

好在,母亲健健康康的。回家陪陪老人,这是我最好的回家理由。哪怕顶着再大的风雪,走过再长的山路,我愿意回家过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