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背影”和“眼泪”结伴而行。一个是眼中所见,一个是眼中所生……

 凡人之力 2021-02-22

三峡手记4】泪光中的背影

上中学时,我们读到朱自清的散文《背影》

先生的文字,平白如话,好像是当老师的,生怕蒙童不理解,尽拣些通俗的词语来表达。全文犹如山涧的一泓溪流,清澈见底。

散文讲了生活中的三件小事,并不复杂:父子从徐州回乡奔丧,父子南京浦口车站送别,父子书信交流。着墨于落魄之际“父亲”初看有自曝家丑之嫌

《背影》是朱自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写于1925年。先生1920年提前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25年受聘为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其时,他的创作由诗歌转向散文,学术上则致力于古典文学研究。

按说,先生年少得志,完全可以妙笔生花。更何况,他的父亲断不缺少可圈可点的素材。据文中交待,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

于是,中学时代的我,也曾暗笑过朱先生的“迂”。为什么不选材“父亲”高大的一面呢?像不少姓氏的后人编写家谱,总要努力找到祖上的“辉煌篇章”。这于人于己,都不失光彩呀!

若干年后,父亲突然病逝仿佛天塌地陷一般,毫无征兆。家人猝不及防,我也没有任何心理准备。作为乡村文化人的父亲,没能留下只言片语,更是让我茫然无措。

送走父亲以后,很多时候,安静下来,我努力想象着父亲的样子:大步迈进家门,手提肩扛带回来的种种惊喜和幸福;或者我们在泥墙瓦屋的家中,就着一杯清茶,听他讲解《人民日报》上的文章;或是他转身出门办事,疾走如风的高大背影……

2016年的清明节后,我挤在北京早高峰的地铁上,在密密麻麻的人体丛林中,站着用手机码出散文《门前的花椒树》。指尖的文字,如心情流淌。热泪也随之倾泻,一低头大颗大颗掉落在地铁上。那是我的散文集中的“背影”。

这些年来,我固守着文人的简单,甚至是外人眼中的迂腐。工作之余,远离喧闹,甘愿以读书写作为乐。有众多散文大家及其著作,陪伴着我一路前行,不断填满我的精神世界;又像是一道防火墙,隔开了外面世界的各种喧嚣……

再回头,我多次拜读朱自清的《背影》,像慢慢品味一坛老酒,爱不释手。

我这才发现,父亲的“背影”和儿子的“眼泪”结伴而行。一个是眼中所见,一个是眼中所生。前者是可以描摹的形象,后者是莫可名状的情感。

且看,全文6次写到“背影”,其中5次是“父亲”,1次是“祖母”。而且,作者4次写到“眼泪”,每一次都是因为看到或者想到“背影”,触景伤情,暗自泪流。

《背影》的精彩之处,不妨简单摘录如下:

背影1: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背影2: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背影),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背影3: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背影),尚不大难。

背影4: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背影5: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背影6: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因为朱自清先生朴实无华的文字,留下“父亲”蹒跚而笨拙的背影。

唯其平平凡凡、迂腐而善良的“父亲”,像一团微弱的火光温暖着子女,一次次感动了作者,也感动了无数读者,并因此成就了中华民族浓浓亲情的经典形象和审美符号。

又是一年清明节。那些逝者的匆匆背影,那些亲情的感动瞬间,在我们的泪光中,重又浮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