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昆明,肯定是一座精致的小城市,颇像是微雕的工艺品……

 凡人之力 2021-02-22

  【散文】 昆明的这个

昆明的这个夏天,实在是好过、舒服,就像听着一首动人的歌谣,不知不觉入睡了……

湖北人最怕过“六月天”。盛夏的昆明,室内居然不必开空调,还感受不到一丝炎热的烦躁。就像是遇见一位大家闺秀,总是那么温柔地待人接物。哪怕是偶尔冲撞了她,她也是极尽忍耐功夫,莞尔一笑,叫人事后才懂得什么是“教养”……

有人说,昆明城中的高原湖泊——五百里的滇池,就像一台巨大的中央空调,调节着昆明的气候。是啊,那些高原上的先民们,前瞻性地选择滇池边上筑城,临水而居,享受着四季如春的天气,从而开辟了一片高原上诗意栖息的家园。

昆明的夜晚,要比北京姗姗来迟一两个钟头。如果有空儿,带上好心情,下班后来到市中心的翠湖边走一走吧。围着湖畔,有跑步的、散步的、摄影的。翠湖像是一个大磁场,吸引了无数的市民来此聚集。放眼望去,天上游荡的白云清晰可见,翠湖四周的灯火五光十色,湖面层层叠叠的荷花荷叶随风起舞,任你在哪一个角度都可能拍出赏心悦目的夜景。

昆明肯定是一座精致的小城市,像是微雕的工艺品。然而,一想到西南联大在滇办学8年,谁不感叹那是一部传奇?漫步在昆明老街上,凸凹不平的石板路上,叠加了多少联大师生的脚印?拐进文明街,驻足旧址上重修的东方书店,那一张张西南联大教授的黑白画像,那一排排有关西南联大的各种版本的著作,真叫人百思不得其解:那一大批遭遇乱世的学人,怎么会有如此旺盛的学术创造力?

昆明的夏天,街头巷尾,似乎到处飘散着野菌的异香。正是食用野生菌子大量上市的季节,各种菌汤锅、菌子菜品、菌子炒饭等等美食,勾引着无数食客的眼睛和胃口。有人来云南旅游,就是最不想错过每一季的菌香。昆明最大的木水花野生菌批发市场上,外地人眼中见过未见的新鲜菌子,红的、黄的、绿的、紫的、白的、黑的等等,被云南人祖祖辈辈品尝过,然后才会安全而廉价地销售……

据说,每年云南本地采摘的野生菌子都吃不完,大量卖到外地,还会出口创汇,真是一个庞大的产业。不过,我也听说过云南人拼死吃草乌、见手青之类的惊险故事。这就好比长江边上的年轻人,会有“拼死吃河豚”的冲动……

像我这样的外地人,客居云南仅仅一年的时限,面对云南的各种稀奇古怪的美食,真是会着急上火,恨不得多长几张嘴巴,一天安排四五顿饭,才有可能吃遍云南的特产。不过,人到中年,知道了保养身体的重要性,就只好打消了贪吃的念头,甘愿浅“尝”辄止。

再说,今夏的一个晚上,受著名旅游文化学者明先生之邀,当我随他走进昆明呈贡的一户院落,眼前的一幕让我惊呆了:餐桌上一大堆刚做好的浠水包面,厨房里还飘出一阵阵炖土鸡的浓香。不一会儿,一桌好菜端上来,尤其是两大碗正宗的浠水鱼圆子,让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感动得泪花立马要奔涌了……

酱香型的好酒,满满地斟上。就着家乡风味的好伙食,几个浠水出生的男人围坐一席,愉快地说着地道的巴河方言。碰杯有声,一仰脖子,干了!几轮“干杯”下去,摇一摇酒瓶子,倒上最后的“发财酒”,是不是再开一瓶吧?不了,不了,还是要留着“不打站”的舌头,好好品尝家乡的包面吧。

男人们说着酒话的间隙, 勤劳的主妇就端上了热气腾腾的土鸡汤包面,每人面前堆了一大碗。是先喝鸡汤?还是先吃包面?面对美食,母亲说我总是一副很怕人的“慌相”。就像是见到了久违的朋友,是先紧紧地握手好呢,还是索性扑过去拥抱来得更妥帖呢?

酒足饭饱,要离开了。明教授说,还有礼物送我。打开一个布口袋,是回赠我的书:由他领衔撰写的4本著作:《土著知识旅游研究》《佤族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研究》《边疆山区旅游与交通空间结构演变及效应研究》《边疆高原山区旅游循环经济的发展战略及对策研究》,而且都是签名本,我如获至宝。对我这样常年读书的“瘾君子”而言,精神食粮一天也不能缺,缺了就是虚度年华……

昆明这个夏天,有太多的美好时刻值得记录。但是,偏偏这一桌精心烹制的家乡宴,无疑会让我记得更牢靠,如此贴心地温暖着我漂泊的愁绪……

此时,窗外,明月当空。且以这样简单的文字,安静地迎接九月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