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州百巷(160)葑门东街

 吴越尽说 2021-02-23
苏州百巷(160)葑门东街




       苏州葑门外有葑门西街和葑门东街,是以葑门横街为基准坐标,横街西首为西街,横街东首为东街。




       相比之下,葑门西街相对更热闹些。原先是一小段农贸集市,并不成像样的街道,也不是葑门城门口到横街的主要通道。现在葑门西街已经成为新建的莫邪路的一部分,两侧商铺林立,已然成了一个小商圈。

       而葑门东街,与葑门西街遥相平行,分别垂直于葑门横街东西两端。它南至朝天桥,北至马路桥,长约200多米。原来东街上有20多家小商店,以做农民生意为主。上世纪50年代中期,这里成为居民区,住宅大都是平房,开间狭小。作为农贸集市所在地,它虽然较西街更冷清些,但因为是横街到黄天荡湖边的通道,所以旧时水产品交易仍然是比较集中的。

       葑门地区本就是水产资源特别丰富的,这里是渔民们集中居住的地方,葑门横街就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在明清时期就形成了颇具规模的鱼市。鲜鱼行集中在前、后橹巷湾,而连结着它们的,就是葑门东街。




       在东街附近,临河人家经常会在窗口和鱼贩子交易,一番讨价还价后,用绳子吊一只竹篮下来,竹篮里面放着钱;卖鱼人称了鲜鱼放进篮子里,再吊上去,交易就完成了,这也是姑苏水巷特有的一道风景。当年在东街附近的前、后橹巷湾,还会看到很多“卖鱼娘娘”。“卖鱼娘娘”是苏州方言中对卖鱼女子的一种称呼,据说横街上的卖鱼娘娘在最多的时候有一百多位,她们泼辣能干、善于察言观色,对客人很是热情周到。

       当然,原来的东街不止有鱼,还有一些与日常生活消费有关的东西。比如在横街与东街的交叉口附近,曾经有一家名为椿沁园的茶馆兼书场。它虽然比不上当时城内有名的吴苑书场、大观楼书场,但是在苏州乡镇一带也算是小有声名的。与城里不同的是,这个茶馆里的听众多数是农民,他们早上把农产品卖完了,下午就来听一回书再回家。会做生意的老板还在茶馆门口放置了做蟹壳黄烧饼和生煎馒头的炉灶,听客可以买几只热乎的带进去吃。而书场里也常常有农村少妇顶着装了腌金花菜、咸橄榄等小吃食的大扁筐招呼生意。茶馆店里的伙计会把绞好的热毛巾在书场里飞扔给听客,煞是有趣。

       据老苏州讲,东街的风情,可以用声音来串联:凌晨两三点,先是从邻近前、后橹巷湾传来的嘈杂鱼市声;之后,是茶馆的炉灶里热柴烧水的劈里啪啦之声;天色越来越亮,渐渐多了摇着船,或是挑着担,把蔬菜、水产品运到街上来卖的吆喝声;等天色完全明亮,街上的居民陆续出门买菜,面馆里就有了“来啦,一碗焖肉面——”的跑堂声……直到夜幕降临,巷子里再逐渐归于平静。


       如今的葑门东街,已经少了那样的热闹。大多数时间都是安静的街道,偶有往来的车辆,几家小小的杂货店……还有一个同名的现代住宅小区——东街花苑。人们的生活方式自然已经改变了许多,街边的风景也变了许多,但巷子里那种鱼米之乡富足安逸的气质,依旧还在。


主播:南飞  梧桐

摄影:晓冬

2019年11月28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