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穿透成本,向精细化成本管理要利润

 申鹤 2021-02-23

很怀念小时候,那时报纸、杂志、电视和广播是我们的灯塔,图书馆是我们的星辰大海。那时我们的记忆力好于体力,没有云存储,只有脑回路。

这是申鹤公众号第372天的第376篇原创文章


又到了年底必须要做成本核算的时候了。

可以说,成本核算和管理是每一个高管都必须掌握的一门课,不用做到精通,但是却必须要有最基本的理解和对数字的敏感度。

尤其在市场环境不好的情况下,企业内部就更需要掀起一场成本核算的管理革命。

向内死磕成本结构,站在“庖丁解牛”的视角,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做到解构分割,做到精细核算。因为企业中的“暗网”往往才最具破坏力,分割的越细,找到计算错误或忽视的隐性成本,才有隐性利润,这往往是企业扭亏为盈,获得竞争力的关键。

稻盛和夫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如果把经营比喻为驾驶飞机,公司的成本数据就相当于驾驶舱仪表中的数字,机长就相当于是经营者,仪表必须把时时刻刻变化着的飞机的高度、速度、姿势、方向正确及时地告诉机长。如果没有仪表,就不知道飞机现在所在的位置,就无法驾驶飞机。

所以,管理者虽然不一定会记账、会编制财务报表,但一定要能够和财务进行对话,能够一起对过去的经营结果、经营数字进行分析。在所有的财务数据中,成本及其结构,是最重要的一些数字。

成功的企业家,无不是对成本控制和管理做到了极致。

这其中,顺丰就是一个典型代表。

我们都知道,在中国发展最快的物流行业里面,与有名的“三通一达”相比,顺丰采用的是重资产模式,它的货运是有自己的机队的。

有自己的飞机是什么概念啊,这个运营成本简直高到吓人,而且顺丰有40架飞机。

但是在这样的重资产模式下,顺丰竟然还能把资产收益率做到2%,这也就是为什么那么多人说在成本结构方面,顺丰最可怕。

顺丰的案例很容易让人联想起100年前的美国企业家卡内基。卡内基对于成本的管理几乎到了偏执的程度。

卡内基的竞争策略非常清晰,就是在大规模、高技术的前提下,追求比别人更低的成本。

卡内基巧妙地调整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的结构,用固定成本追求规模,用管理效率追求总成本的不断降低。

这样,在市场好的时候,卡内基把价格拉高,把产能开足;而当市场不景气的时候,卡内基把价格降到比对手低一点的水平,别人已经赔钱了,卡内基却还有得赚。

1913年,福特创立了全世界第一条汽车流水装配线。这种流水作业法后来被称为“福特制”,并在全世界广泛推广。这种制度是在实行标准化的基础上组织大批量生产,并使一切作业机械化和自动化,成为劳动生产率很高的一种生产组织形式。

同样在20世纪初,美国工程师弗雷德里克·泰罗创造了一套测定时间和研究动作的工作方法。其基本内容和原则是:科学分析人在劳动中的机械动作,研究出最经济而且生产效率最高的所谓“标准操作方法”,严格地挑选和训练人,按照劳动特点提出对人的要求。

福特干了什么?他干的,就是把一整套生产作业流程作了分段,分成不同的工序、不同的环节;泰罗干了什么?泰罗干的,就是抄起秒表,计算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动作所需要的时间。其实,他们追求细化,就是在向细节要效率。


而成本管理是做什么呢?

做任何的生产和服务活动,都需要一些基本的运营活动,而这些动作都会导致企业产生成本。

企业如果算大账,那就是一笔钱,一个成本。如果算细账,就要进行成本追溯和准确的成本分摊,而这样就可以把每一个运营活动,每一个动作的成本核算到位。

然后,我们就可以检讨,这个成本对不对,多不多,合理不合理,这就是从作业的角度来核算成本,简称“作业成本法”。

又到了年底要做细致的成本核算的时候了,不管是按照项目来单独核算每个项目的成本,还是放眼全年核算公司的成本结构,总之,把成本也核算到极其精细化的程度,然后做复盘和反思,是每一个管理者在这个时候必须要完成的战略层面的作业。

作者:申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