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篆刻、印章在当下的实用价值及意义 | 曹心源

 一视一界 2021-02-23

中国篆刻、印章

在当下的实用价值及意义

文/曹心源

篆刻在平面设计(徽标)中的应用

中国传统的篆刻艺术为方寸艺术,气象万千,博大精深,具有明显特征的东方艺术元素,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和文化内涵。2003年北京奥运会“中国印”的横空出世,2009年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中国诗书画印为四大传统艺术,是几千年中国传统文化的奇葩。在全球化多元化的不断发展背景下,中国篆刻艺术推动现代徽标设计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其图形和文字的“印化”,具有鲜明的民族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段、表达效果。北京奥运会“中国印”会徽就是成功的案例。既有实用价值又有艺术价值,更有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古老的篆刻艺术焕发了创新思维的生命活力。

北京奥运会“中国印”

1

章法的设计与图形文字的“印化”

“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会徽将肖形印、中国字和五环徽等设计元素有机结合起来,烘托东方艺术的古雅和浪漫,弘扬和升华奥运会精神。

会徽中的三部分:“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京”字作为主体,为篆刻设计,是充满时代活力和民族精神的城市形象。其造型变化,像字非字,似画非画,字画相融的图形,有舞蹈、动势和毛笔的书写意韵。借书法的灵感变化,演变为舞动的人体外型。“Beijing 2008”为汉简笔法设计,奥运五环为电脑平面设计。各部分既可独立使用,又可整合展示,透视比例和视觉效果,达到完美统一。

2

刀法

“中国梦、舞动的北京”,篆刻原创,是介于电脑绘图和手工绘图之间用传统的篆刻刀法完成。将中国传统的印章和书法艺术形式与运动特征相结合,经过艺术手法的夸张变形,刻敲“印化”,塑造成一个向前奔跑、舞动着迎接胜利的运动人形。让古老的篆刻艺术与现代徽标设计有机结合,进入奥运盛会,让世界了解了篆刻,从而形成篆刻的国际化程序,并形成古拙、雅趣、浑肃、厚重的风格。

篆刻在陶瓷印、紫砂壶设计中的应用

陶瓷紫砂制作生活用品、工艺礼品和艺术品,历史悠久。

1

陶瓷印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的陶拍,先秦两汉的陶制品上的花纹、文字,以及后来的封泥、瓦当等。它盛行于唐宋时期,衰落于清代的叶腊石出现时期。由于寿山、昌化、青田、巴林四大名石的资源逐渐稀少,陶瓷印便应运而生。在印章的小众门派中,以其形体小巧精致,釉画绚丽多彩,而再次走红畅销。

陶瓷是“中国”的代名词,陶封泥出现在铜、玉印之前,理所当然是各类印章的鼻祖,其顺序为:陶、瓷、金属、玉、石材。特别是高温瓷硬度、美感完美地应用到了印章的实用价值之中。

陶瓷材料资源丰富,取之不尽,是为印人提供印材的保证。陶瓷印的制作工序很多,如:采泥、捏坯、制钮、篆刻、施釉、烧制等,均可由一人完成。

雕刻印钮,需要锯、凿、刻、磨等多个工序。雕刻印面,需要完成冲、切、削、磨等一系列制作工序。

2

紫砂壶,刻有时间、地点、窑名,工匠姓名等款识,历代紫砂壶的收藏鉴赏,都以刻有款识者为优等品,后有学者著有紫砂壶款壶的专著等。

历代文人雅士对紫砂壶装饰美化,通常用诗书画印来表现。古有陈鸿寿在宜兴与制壶名家杨彭年、邵二泉等合作制作雕刻“曼生壶”。壶以字画印为贵,字画印以壶相传。当代紫砂壶行业秉承历代传统工艺技法,把篆刻图章设计成程式化的模式。譬如,十二生肖紫砂壶,每壶刻一生肖和相对应的篆字,“子丑寅卯辰巳未申酉戌亥”,与对应的“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相匹配,实现生肖印图文的完美结合。

十二生肖紫砂壶

在紫砂壶制作雕刻的品牌设计应用中,篆刻印章已有约定俗成的模式被收藏者广泛认同。一把收藏型全手工紫砂壶,通常有4-5个篆刻图章:1、壶底外壁刻壶底章,印文为做壶人的姓名。2、壶把底端图章,印文为做壶人的姓氏。3、壶盖内部有两个图章,一个姓,一个名。4、壶底内壁盖有商标或工作室标记。5、内壁图章,一种是在泥条上盖好,再拍身筒上,一种是用橡皮图章在成型的内壁上钤盖。

紫砂壶上的篆刻印章

篆刻在石刻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书法在古代山体岩雕石刻和名山大川、名胜古迹得到广泛的应用,为书法继承和弘扬起到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元素的石雕环境艺术的表现模式有3种:1、各种山水人物花鸟的雕塑。2.中国各种规模的书法碑林。3、篆刻金石雕塑。前两种模式从古到今已成熟应用,并深入人心。后一种篆刻金石雕塑作品的成功展示,被美术界权威人士称之为环境艺术的新发展、新学科。现列举几例成功问世的篆刻金石雕塑作品:

1

中国国家博物馆立馆方针石刻

中国国家博物馆改扩建后成为世界上占地面积最大的国家博物馆,汇集华夏艺术的巅峰之作,展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天安门东路的国家博物馆东门,既是国家贵宾入口,也是中国文化国门,雄伟壮观的大厅的墙柱上以石刻形式镌刻着国家博物馆的16字立馆方针:人才立馆,藏品立馆,业务立馆,学术立馆。

这组石刻作品让中国传统石雕艺术的精妙绝伦和作者的深厚篆刻功力有机结合,充分展示了篆刻金石雕塑的雄厚大气磅礴和视觉冲击力。

2

清华大学百年校庆校训石刻
(清华印)(2011年4月24日)

清华大学百年校训石刻也叫“清华印”,奇石是从广西桂林的喀斯特大山上精心挑选的。

在校园内工字楼南面的树木中,矗立着几块四五米高的大型篆刻雕塑作品,这种独特的环境艺术、人文景观,是一道靓丽的风景。巨大的奇石,红色、吉祥、热烈、奔放,古雅浑厚的阴阳篆刻图章文字,与簇拥的草地树木相映生辉。百绿丛中的一点红,堪称大美无言的篆刻代表作。

篆刻组石,由三块巨石和一块小石组成,中间巨石正面是“清华大学”阴文篆刻,背面是清华老校款,左右两巨石正面分别为校训“厚德载物”阳文篆刻和“自强不息”阴文篆刻。背面是清华校风:严谨勤奋,求实创新。在“行胜于言”篆刻之下的略小一点的半圆形石头上篆刻着“清华大学”,以示落款钤印。

3

桂林榕湖饭店“中华金石园”

中华金石园

“中华金石园”让篆刻艺术回归大自然,把中华文明的传统艺术浓缩在笔韵刀锋上——良渚文化玉器,仰韵文化陶彩,商周青铜器纹饰,东汉画像,京剧脸谱,近现代名流大家,徐悲鸿、齐白石、周恩来、于佑任等的印章手迹刻画在巨型奇石上,点缀在青山绿水之和谐空间里,既为环境艺术,又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延续,给奇石赋予新的艺术生命和文化内涵。

4

《小浪底赋》巨型石刻(2011年)、
《安阳新城赋》巨款石刻(2012年)

《小浪底赋》

《小浪底赋》石刻,长12米,高2.46米,宽约1米。全文780字,根据传统书法的横幅和手卷版式先整体设计。

全文书法的雕刻方法,采用传统碑刻的双钩原大字形,雕刻成凹字即阴文,略加清底修加校对处理。

篆刻引首章:长椭圆形,高约60厘米,宽约15厘米,圆朱文风格。字法采用小篆的方笔圆笔并用,章法采用均匀排列法,刀法采用冲凿法,力图表现小篆的刚劲和舒展,且含有石线自然微碎破裂的痕迹,印化后的整印,突出隽秀古雅的风格。

落款印“水利部小浪底水利枢纽建设管理局”为汉白文,约20厘米见方,雄浑古朴,具有金石气的刀笔意韵。

整石为放大了的书法横幅视觉效果,在大坝雄伟如虹的气势烘托下,与蓝天、白云、河水、绿草树木,构成一幅妙趣天成的画卷。

5

《安阳新城赋》巨型石刻,长约15米,高约3.5米,引首章《安阳新城赋》为圆朱文印,高约80厘米,宽约18厘米,落款印为汉白文。

“黄帝宝玺”九龙印

“黄帝宝玺”篆刻印章

2008年,戊子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黄帝宝玺”,又称“九龙宝玺”,此宝玺取材于中国玉石之乡,由罕见的整块玉石雕刻而成。高约1米,印面29厘米见方,重量达300多斤。宝玺上圆雕九龙,风云叱咤,象征中华民族的精神。此宝玺是雕塑与篆刻的完美结合,给篆刻艺术增加了文化内涵,展示了视觉效果,既是艺术精品,又是文化象征。

篆刻在中国传统节日、形象标志、LOGO设计中的应用

任何一个民族都有它的节日习俗活动,也是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蕴含着民族情感和人文精神。中国有56个民族的大家庭有,传统节日很多,比较重要的和大众化的民俗节日有7个:

1

春节

春节是我国最大最热闹的古老传统节日。每年腊月三十叫除夕,家家户户吃年夜饭,称为“团年”。贴对联、挂灯笼、赏花灯、逛花市,互相拜年祝福,成为家庭和社会的约定俗成的喜庆礼节。

春节图文印

用毛笔蘸大红色,写出大红灯笼的外轮廓、上挂钩下飘须及春节两个行楷书。圆柱形灯笼外形用笔写画成起笔实、运笔收笔虚的飞白线条,整个图形文字的用笔节奏提按顿挫随心所欲、心手双畅,重点突出毛笔的书写性和线条的变化韵味。

红色图文热烈、奔放,寓意吉祥幸福,生活事业红红火火,兴旺发达。

图文全用红色,和朱文印风格相吻合,刀法表现也得心应手,冲刀切刀混刻,略施敲刀“印化”处理。

2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夜,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

元宵节篆刻图文印章形式

用毛笔线条简笔画形式,表现碗、汤勺、汤圆,在碗的外侧看面写出“元宵”隶书字,雅俗共赏。

红色的点线面组成抽象简笔画和文字,汤圆、汤勺若隐若现,白色中的红色半圆点,特别抢眼,有耐读的雅趣和民俗亲和力。寓意享受美好生活和事事如意圆满。

3

清明节

清明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民间传统节日。2008年起,清明节成为我国的法定节日。

清明节图文印章形式

清明节,在春风后十五日,万物皆显新绿的嫩芽,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色。所以选嫩绿、浅绿色作为底色和色调。清明又是祭祖孝亲、慎终追远的节日,图形中白色细线的一把扫帚、三点尘土;白色的香和火苗、烟雾、简洁清秀的隶书“清明”两字,提醒人们清明要做的主要事情:执帚扫墓,执香跪拜。这不是形式,是心灵的虔诚。

4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主要是纪念我国伟大的文学家屈原。他重要的贡献是创造了“骚体诗”的诗歌体式。所以,又叫“诗人节”。端午节家家吃粽子,各地赛龙舟。俗称“棕子节”、“龙舟节”。

端午节的图文印章形式

两个粽子的外面包装物为菖蒲和艾叶,代表驱邪和平安。两个龙舟在水上竞渡,端午两字的“端”字与两龙舟两粽子有机衔接,让绿白两色的穿插自然。既统调画面,又补充汉字标题。

整个画面用国画构画,运用印章单色构图留白的手法,留出“一龙”和“端午”两字。阴阳互补,虚实相生,达到图文印单色钤盖,出现完整效果的最佳设计理念。

5

七夕节

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是中国传统节日的七夕节,俗称情人节或乞巧节、女节、少女节、洗头节。牛郎织女与天上人间的传说成为神话深入人心。

七夕节图文印形式

“七夕”两字用汉字行草书连写的手法,与外围两条毛笔书写线条相连,构成一个“心”字,象征“爱情”,牛郎织女安排在“七”字起首“横”的两端,寓意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梦幻仙境。

6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为中国传统节日的中秋节,体现中国人的团圆情绪和月亮崇拜。历代篆刻家以“花好、月圆、人寿”为印文奏刀抒情。

中秋月饼,叫“团圆饼”,家人祭拜月亮神后共同吃月饼,充分体现了大家庭的温馨的大团圆的凝聚力。中秋月饼早已超出食物的范畴,成为中秋节日的标志感情的寄托、文化的象征、精神的聚焦。

中秋节图文印形式

以嫦娥逐月为题材,突出中秋赏月的民俗习惯,寓意中秋月圆人团圆的美好愿望。

7

重阳节

农历九月九日为中国传统节日的重阳节,壮族人将农历九月九日称为“祝寿节”,国家将重阳节定为“敬老节”。

重阳节图文印形式

(1)图形文字印

中国的重阳节起源于秋游避灾的风俗。中国民俗有孝敬老人的传统美德,以九为阳,九月九日为重阳,意味着前辈身体健康,生命长长久久。

重阳节时逢金秋时节,菊花盛开。它既有傲霜之奇节,又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所以又叫“长寿花”、“寿客”、“延龄客”。寓意为长寿的吉祥花。

学生篆刻大赛和电脑制作“衍生品”

篆刻制作从手工雕刻的手刀、电刀,发展到有了电脑激光雕刻、喷砂、电脑玉石章雕刻和铜、钢等金属章雕刻,让篆刻艺术走向材料化、大众化、国际化。

1

学生篆刻大赛

为继承弘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引领学生了解篆刻文化,推广“大众篆刻,绿色篆刻,创意篆刻”新理念,教育部国家语委举办了2019年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之“祖国印记”学生篆刻大赛,2020年第二届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印记中国”学生篆刻大赛。大赛分手工篆刻和机器篆刻两个类别,每个参赛者须篆刻6-12方印章,4件以上边款。赛事吸引了几千名学生参赛,通过传播古文字文化和篆刻技法,使学生掌握篆刻实践技能,增强文化自信的理念,起到了积极的普及推广作用。

第二届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印记中国”学生篆刻大赛

学生篆刻作品的印材、品种繁多:既有寿山、青田、巴林、昌化四大名石,又有橡皮、陶瓷等等。

2

电脑机器雕刻“篆刻衍生品”

电脑激光雕刻有光敏印章、橡皮印章、有机印章、牛角印章、木质印章。

电脑机器雕刻的玉石印章,金银铜钢等金属印章,有的是仿雕古代、现代的“经典名作”,有的是自己原创的批量雕刻,为“篆刻大众化”做出了积极贡献。

奥运会、世博会和全国各地邮局、旅游景点,都有电脑雕刻的特色印章,供旅游者自行钤盖。篆刻的图文印走向世界的各个角落,实现“篆刻的国际化”。对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起到了积极推广的作用。

北京冬奥会体育图标

冬奥会运动项目“小红人”

冬奥会运动项目“小红人”

2017年12月15日,北京2022年冬奥会会徽发布仪式在北京举行,会上公布会徽为“冬梦”。以汉字“冬”为灵感来源,运用中国书法的艺术形态,书写意趣,将古老厚重的东方文化底蕴与国际化的现代风格融为一体,呈现新时代的中国新形象、新梦想。

2020年最后一天,北京2022年冬奥会体育图标正式发布共24个,是将书法与镌刻相结合的汉印风格。

用“霞光红”作底色和印章红色大体吻合,寓意日出东方,代表着热情和希望。北京冬奥会在春节期间举行,也烘衬出节日的喜庆气氛。项目造型为白色,代表冬季与冰雪,与霞光红背景搭配相得益彰。

“小红人”印章,以抽象、简洁的造型章法,刚劲明快的刀法,让体育运动项目一目了然,赏心悦目。这就是篆刻艺术的魅力。

(作者:曹心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