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律诗知识讲堂(六)

 湖南周慎 2021-02-24

1、赋比兴

大家请看《国风·豳风·七月》中:“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
这个就是“赋”,直接叙述,发感慨。七月大火星西坠,九月妇女做的衣服送给公家,十一月寒风呼啸,十二月大雪凌烈,我们没有粗布衣裳,怎么才能过完一年哪?实际上就是说:在在夏天给老爷做大衣,到了冬天我却没衣服穿,日子可怎么过啊!一之日指十一月,二之日指十二月。


再如〈国风·卫风·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这个就是比。说美人真漂亮啊。手象这个,颈象那个,头象啥,眉象啥啥的。


我们接着再看《国风·郑风·野有蔓草》:野有蔓草,零露溥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这个就是“兴”,可以说兴是比较高级一些的写作手法、技巧,它主要是起烘托气氛的作用:这个男人先看到草,然后呢,看这个草怎么这么可爱啊,哎呀,和我的情人有共同点,就是这样的意味。

2、怎么来区分比与兴呢?比与兴的界限在很多文学作品里是比较模糊的。因些后世常把二者连在一起来讲。可以认为兴是比较艺术化的比,没有必要分的很清楚二者的区别。


《国风*秦风*蒹葭》,受到很多人的喜受,其重要的原因就是比兴不分,比中有兴,兴中有比浑然一体。
大家来看:“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句首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就是起句为兴,“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就是一个比。将美人比作蒹葭:“宛在水中央。”这一句既是比,又是兴:是说美人如蒹葭,在水里,男子够不着。说到这里,大家对赋比兴还有什么疑问没?
好,那咱们接下来再说说合句。以前,我们有专门讲过合句的。今天刚讲过的比和兴,再一次把比兴和合句结合起来讲一下合句。
说到合句,从大家的作业中,我觉得在座的各位朋友都可以进一步提高。合句很重要,是因为它是全篇的总结,因此,它需要和前面的句子,有所不同。


如果前面写得较远,合句就要收回来,如果前面写得不够开阔,合句就要放出去。
合句所写出来的物,必须能准确表达全篇的意思。有很多的文学爱好者都知道诗经。说起来是都挺头头是道,但是问到诗经艺术上最大的特征是什么?大家说是什么?答案当然是:赋、比、兴。具体的要讲很多人都讲不上来,能讲上来的也只是定义。而没有理解。甚至很多学文科的大学生也不一定能讲出来。今天我们就具体的来讲讲。


李白的〈送友人〉中的:“萧萧班马鸣”,与其说是班马的萧萧的鸣声,不如说是正是李白的心情的正确的真实写照。这就是典型的以物喻情,这种手法,古今中外都很常见。说也就是六义中的“比”。六义是指:风、赋、雅、比、兴、颂;其而中的比、兴是一直以来,数千年文学历史中,最常用的手法。


我们都知道,诗,一直讲究“比兴”。当然我们重点学的近体律诗,更是要讲究“比兴”。这个比,就是比喻,一种非常普通,但是很有用的写作手法,落在合句上,更需要注意使用这个手法。比如毛主席的七律: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比兴,后世一直是合在一起说的。关于比,《文心雕龙》里,专门有一章《比兴》。作者刘勰在其中的观点有些矛盾,他说:比者,附也;兴者,起也;后面却又讲:比则蓄愤以斥言,兴则环譬以托讽。他自已的观点是相纛排斥的。朱熹在他的著作《诗集传》中讲到比兴更合理:他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起所咏之词也。更有论证这个比的手法。


因此,朋友们在写合句的时候,注意这个比的手法。我们的作业题目,基本上都是适合用比的手法的。最后的合句,都使用比的手法,这样去做,能使作业品更完美。


大家在合句的处理上虽然已经很不错,但,大家还可以做的更好,当然经结合使用比的手法。怎么来做呢?比如:
1、更上一层楼
2、唯见长江天际流
3、恰如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样的例子非常多。大家在平时读诗的时候,可以稍微留心一下的。前人的高明的手法,完全可以为我们自已所用。

我们平时的作业,在写合句的时候,建议在大家都使胜“比”的手法。大家平时所写的合句,用比的不多,有些直白。所谓的直白,并不是说写诗的时候用的字常见、句子普通。而是指手法上的直白。也就是直叙,不能借物而喻。如刚才毛主席的:“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其实就是在比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的。还有李白的“萧萧班马鸣”例子,李白如果写:“我的心情糟”,这就是直白。他不这样写,写“班马鸣声萧萧”,这就不是直白了。还有提到李后主,他在词中,不说自已愁到头发白了,皱纹多了,而是简单的说愁的数量:“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通常我们都知道的,春一般是不用来说愁的,而李后主以“春水”来“比”。这个比,就比到了底。比这个手法,李后主用得非常的高明。在全词结束的时候,这样一比,愁,就到了极,无可更愁。


刚才这些例子,都是合句的范本。大家在具休创作中,掌握这个“比”,并使用这个“比”。在以后应该不会有什么难度了。
比,是写诗的最基本的、也是最普通的手法。评价一首作品的好坏,离不开这个“比”。“比”的合理,就能使作品读起来更美,若“比”得不合理,当然就会逊色些。但无论怎么样,“比”总比不“比”强。


没有“比”,那么就“兴”。如果既不“比”又不“兴”,合句当然就差劲了。
比这种手法也是表现技巧。是一种常见的,很多文学体裁,都有用这种手法的。好象我们小学时一开始学写作文就开始要求学习使用比喻的手法了。比,具体再说细一点,就有:明比,暗比,借比,博比,对比等等。例子很多,比如说一个美女:沉鱼落雁,倾国倾城,闭月羞花。。。比如诗经中的硕鼠硕鼠,是以硕鼠比喻剥剥的。《诗经》中,这样的例子很多的,刚才我们已说了很多。
另外,合句的比必须要有思想性。


兴,这个手法,在诗是也是很常见的手法。因为,“兴”是在起句中使用的较多的。我们举个例子: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这个例子就是兴。并不是说女子是桃花,而是说桃花开了,女子要出嫁了,以桃花来“兴”起女子出嫁。桃花是美好的,结婚一直就是喜事,这就是美与美的结合,喜上加喜。先说桃花的美,再说结婚的美。大家是不是感觉到衬托的味道?


“兴”和“比”不是一样的。“兴”就是衬托。以一物衬托一物,这就是兴。古人结婚,不象现在这样只能生一个,桃花多子,因此以桃花来兴。还有祝福女子出嫁后,多子的意思。

大家在起句时可以先写一个物,当然,这个物要符合主题的,以这个物来“兴”起后面的内容。兴,这个手法,与比一样,是在写诗中很普遍的手法。


所谓“诗词比兴”,意思就是指,这两个手法。是写诗填词的基本的、常见的手法,并且非常好用。掌握这两个手法,平时的创作过程中,起句与合句的问题,基本上就可以解决了,可以不再为怎么起、怎么合发愁了。
兴,既然是开始,当然就必须和下文有联系,不可以与后面的句子没有关联,乱兴一气。就要求,如何兴,怎样兴,具体写的时候,就要考虑到后面的句意,不可以随便的“兴”。


3、“比”和“兴”,有共同点,也有不同之处。虽然都是写景,但作用不一样。因此写用的时候手法就不一样了。可以说在以前的作业中,因为还没有讲到比和兴,因此大部分作业,都与这个比兴,是有差距的。当然,我们以前的重点是解决起承转合这些基本章法的问题。我们今天说的,就是在以前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分析起句与合句。在以后大家的作品中,通过不断的练习起句与合句,大家肯定可以更上一层楼的。因此,我们今天提出更进一步的要求。


我们今天说了比兴,大家在平时可以对照这个比兴去读唐诗。唐诗绝不是某些高手以为的,仅仅是平平仄仄那么简单的。
我们以前强调的景+情以及内外分明,就是为说兴而预先准备的。用景+情养成了习惯后,我们现在开始对景作更进一步的要求,这个要求就是:兴。


写诗,不可以走着去,飞着来。要飞,就一起飞。要走,就一起走。不可以走一步,飞一步。也不可以走一路、飞一程。景+情的时候,起、承,是一个由外向里的动作。写的时候,就要注意这点,强调的是客观性而不是主观性。


“兴”,就是以客观来带动主观,引领主观。这个时候,客观是主,主观是辅。主次不可以颠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