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律诗写作中的修辞

 慕容婉卿 2023-10-14 发布于辽宁

              赋比兴

          主讲老师:青螺

大家好,关于各类别诗的写作方法,我们基本讲完了,今天我们重点讲一下关于诗的修辞手法。简单的说,修辞手法就是为了提高表达的效果。广泛的用于各种文章或应用文,当然在我们写诗的过程中,也是处处都要用到的。如果细说的话,内容太多,我们只能粗略的说一下,主要通过读唐人的例诗,来熟悉一些最基本的手法。首先我们简单介绍一下,赋比兴的基本概念。

赋比兴在七律诗中的运用。赋比兴,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集《诗经》中广泛运用的三种主要表现手法,是古人从《诗经》的创作经验归纳出来的基本的诗歌表现手法。最早记载见于《周礼·春官》里提出的六诗概念:曰风,曰雅,曰颂,曰赋,曰比,曰兴。也有人称为诗经的六意。风雅颂,是诗经的六大篇章,赋比兴则是诗经的三种基本表现手法。下面简单说一下三者的不同:

(一)赋:

平铺直叙,铺陈、排比。相当于如今的排比修辞方法。赋,就是平铺直叙。把我们的情感,或相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这个方法一般在古风体,歌行体诗里,用的比较多,因为篇幅比较长,但在格律诗里就只能用一联,一句,来表达,通常是首联用的比较多,当然也可以用在颔联。还有就是,赋,也往往和比,是结合在一起用的。这种铺排,就是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句群。赋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如《七月》叙述农夫在一年十二个月中的生活,就是用赋。杜甫曾写过一首通篇用了赋体的五律诗,我们来体会一下,什么是赋,赋在诗中如何表达:

喜达行在所三首其一  

唐·杜甫  押灰韵

西忆岐阳信,无人遂却回。

眼穿当落日,心死著寒灰。

雾树行相引,莲峰望忽开。

所亲惊老瘦,辛苦贼中来。

(原注:自京窜至凤翔)

从原注里我们可以知道,这是安史之乱中,杜甫被叛军扣留在长安,最后听到了唐肃宗到了凤翔,所以冒着生命危险偷跑出了长安,到达了,肃宗所在的临时行在所。这三首诗的其一,就是通篇用了赋体,也就是通篇都是在描述自己如何逃到了行在所的过程。

下面我们再看看,在七律里,一般赋,是如何运用的:

赠田九判官

唐·杜甫 押萧韵

崆峒使节上青霄,河陇降王款圣朝。

宛马总肥春苜蓿,将军只数汉嫖姚。

陈留阮瑀谁争长,京兆田郎早见招。

麾下赖君才并入,独能无意向渔樵。

我们看看这首诗的首二联:崆峒使节上青霄,河陇降王款圣朝。宛马总肥春苜蓿,将军只数汉嫖姚。这个是介绍哥舒翰将军的成就,如故一去西域就大了胜仗,异族王就投降了,为大唐获得了贡品,就如汉代的嫖姚将军霍去病一般。当然,颔联在赋体中也结合用了比。

再看一首:

腊日

唐·杜甫  押萧韵

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

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

纵酒欲谋良夜醉,还家初散紫宸朝。

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

这首的首联,就是一个赋笔,叙述今年和以前腊日的不同,前后两句分说常年腊日如何,今年腊日又如何,叙述体。但颔联稍有不同,是描景的写法,目的是说,今年的腊日具体和以前有何不同。一般描景的句子,我们不称为赋,原因,一会再说。

(二)比:类比。

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点更鲜明。比,就是类比。一般来说,赋比兴中比的意思是类比,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比喻,比喻,更类似于我们常说的比兴。比,就是以彼物比此物,可以是本事,或是情感,借一个事物作类比。一般来说,用来作比的事物总比被比的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近而为人们所知,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诗经》中比的运用很广泛,比较好理解。其中整首都以拟物手法表达感情的比体诗,如《魏风·硕鼠》《小雅·鹤鸣》,独具特色;而一首诗中部分运用比的手法,更是丰富,如《卫风·硕人》,描绘庄姜之美,用了一连串的比“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下面我们举一首陶渊明的五言诗,来说明一下通篇用比的手法的诗,是如何运用比的:

饮酒 其四

魏晋  陶渊明

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

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

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

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

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

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这首是魏晋时期的古风体五言诗,最大的特点是,陶渊明在整首诗里,借酒,而把自己比作一个失群之鸟,通篇是从鸟的角度来写的,也是借失群之鸟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志向。大体是:自己就像一个失群的鸟,白天晚上都在孤独的飞着,找不到归宿,夜夜都在悲鸣。本来自己是有着深远的理想的,但目前却飞去飞来情感依依。突然自己找到了一棵松树,一下子就开心了,马上落到了这棵松树上,发现由于秋风瑟瑟,其它树都树叶凋零了,唯独这棵松树绿枝荫荫,所以,自己这一生,就在这里了,千载都不离开了。这个就是所谓通篇用比的手法。我们再看看七律诗中如何用的:

题郑县亭子

唐·杜甫  押真韵

郑县亭子涧之滨,户牖凭高发兴新。

云断岳莲临大路,天晴宫柳暗长春。

巢边野雀群欺燕,花底山蜂远趁人。

更欲题诗满青竹,晚来幽独恐伤神。

这首诗是杜甫被贬到华州做司功参军时出长安,去华州赴任途中经郑县亭子时所写的。首二联写登亭子所见景,颈联开始用野雀,山峰来比作朝中那些诋毁自己的小人的,巢边野雀群欺燕,花底山蜂远趁人。你可以说,这是实景描写,路边确实有野雀,也有山峰,但,群欺燕,远趁人,加上去,就知道杜甫想表达的是什么了,当然,这里兼有比,和兴。这首的颈联写法,是讽刺。再看一首:

九日蓝田崔氏庄

唐·杜甫  押寒韵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子细看。

这首的颔联,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是把自己比作一个典故人物,孟嘉,但却是用的反比法,我们先了解一下原典:《晋书·孟嘉传》:“九月九日,温 (桓温)燕 龙山 ,僚佐毕集。时佐吏并著戎服。有风至,吹嘉帽堕落,嘉不之觉。温使左右勿言,欲观其举止。嘉良久如厕,温令取还之,命孙盛作文嘲嘉,著嘉坐处。嘉还见,即答之,其文甚美,四坐嗟叹。”后以“孟嘉落帽”形容才子名士的风雅洒脱、才思敏捷。这首诗,杜甫心情不好,又觉得老年多病,所以在九日反用了这个典,说自己不行啊,头发太稀了,帽子如果掉了,不好看,有失观瞻,所以赶紧在登高时请帮人帮自己把帽子弄好。这是在颔联用典故人物,事,作比,来表达自己老病的一个手法哦。

再看一首:

狂夫

(唐·杜甫)押阳韵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

风含翠筱娟娟静,雨裛红蕖冉冉香。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首联的次句,百花潭水即沧浪,就是把自己门前的百花潭水比作沧浪水,为何这么比呢?因为百花潭,是自己门前的实景,但要赋予这个百花潭一个意像,就得以沧浪水来作比,那个隐逸,高洁的意思就出来了,就是说,我把自己门前的潭水比作是自己的隐居地了。诗中经常有这样的比的手法。

再看一首:

南邻

唐·杜甫  押真韵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粟不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

首句,锦里先生乌角巾,也是用了比的手法。锦江,因锦缎濯其中则鲜明,故命曰锦里。指的是成都,用锦里先生代指他所在地。角巾,是指有棱角的方头巾。但角巾,有专门的含义,特指隐士之冠,所以首句就把对方比作一位隐士哦。因为唐人比较推崇隐逸的高士,所以这个是对对方的一种夸赞。

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

唐·杜甫 押尤韵

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

此时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

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

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

首联的,还如何逊在扬州。也是一种比的手法,把裴迪,比作南朝的何逊。裴迪早年在长安和王维走的近,常常有和诗,后来,杜甫来成都后,裴迪终于考中进士作了官,来蜀州可能是做了刺史,与成都就百十来里的样子,这次逢早梅写了一首诗给他,杜甫就回了这首。首句的东阁,指东亭。官梅,官种之梅,犹言官柳。何逊:南朝诗人,善于炼字,有《咏早梅》诗,非常著名,所以杜甫用,何逊来比裴迪,是一种非常明显的夸赞!

(三)

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意思是,你得先写一个景物,一个事情,然后起兴,写你的感触。从特征上讲,有直接起兴、兴中含比两种情况;从使用上讲,有篇头起兴和兴起兴结两种形式。比如汉乐府诗《孔雀东南飞》中的“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意思是由见孔雀东南飞,而联想到焦仲卿和刘兰芝分别时的依依不舍的离别情。

下面我们读一首李商隐的全篇以景起兴的五言排律:

西溪 

唐·李商隐 押歌韵

怅望西溪水,潺湲奈尔何。

不惊春物少,只觉夕阳多。

色染妖韶柳,光含窈窕萝。

人间从到海,天上莫为河。

凤女弹瑶瑟,龙孙撼玉珂。

京华他夜梦,好好寄云波。

这首五言排律是李商隐在四川柳仲郢的幕府中任职之时所作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是孔子站在一条水上感叹光阴和生命的流逝,像这条水一样,“逝者如斯夫”,像这样的,“不舍昼夜”,就这样消失了。李商隐呢?他一生依人幕府,很不得意。所以他说:来到城外,看到了东流的西溪水,而有所思,所感。于是写下了这首通篇由西溪水,而起的兴。正所谓,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这里的它物,就是细细流水,而通篇所写,即是所咏之词。怅望西溪水,潺湲奈尔何。水流东去,时光的消逝,但无可奈何。就是这两句,有着很深曲的意思在里边。“不惊春物少,只觉夕阳多”。春将尽,已经很让人伤感了,但更让人不能忍受的是,夕阳多。春物少,赏能忍受,但最惋惜的就是“夕阳多”,这么快就到了日暮黄昏了。何堪也?色染妖韶柳,光含窈窕萝。第三联开始,情调又有所提升,因为西溪的风景毕竟还是美的。妖韶的柳树啊,这么美艳动人,春天把它都染绿了。婉转的细长的爬上去的袅娜的这盘藤的植物,都在春天的这个光影之中。意思是虽然是春物少了、夕阳多了,但是西溪的潺湲的流水旁边,还是有那美丽的柳树、那缠绵的爬藤。

“人间从到海,天上莫为河”。人间自是长恨,流水自是长东,如果这个是无可挽回的,但千万别留到天上再去成河啊,不要再给银河再添一层阻隔了。凤女弹瑶瑟,龙孙撼玉珂。第五联意思是,想象之中的,应该有一个美好的境界。“凤”跟“龙”;“女”跟“孙”,自然成对,意思是,如果有像凤一样的女子,弹那样美丽的琴瑟,有像龙一样的男子,身上佩带着佩玉的鸣珂。其实这就是李商隐一生的梦想。京华他夜梦,好好寄云波。尾联把自己的梦想托了出来,希望自己的京华之梦,好好的寄与云波。也就是希望把这一份感情,怀念,向往,寄给现实里的,所思长安。这首最大的特点,就是,以首句的怅望西溪水,所见,而起的后面通篇的所思,也就是所谓的兴。

下面再看一首:

宿晋昌亭闻惊禽 

唐·李商隐 押侵韵

羁绪鳏鳏夜景侵,高窗不掩见惊禽。

飞来曲渚烟方合,过尽南塘树更深。

胡马嘶和榆塞笛,楚猿吟杂橘村砧。

失群挂木知何限,远隔天涯共此心。

《宿晋昌亭闻惊禽》是晚唐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作于大中五年深秋赴梓州幕前。这首诗和刚刚那首五排类似,以夜听听失群鸟而有所思,首联点出题意,后三联为所思,所感。羁绪鳏鳏夜景侵,高窗不掩见惊禽。首联谓羁人入夜后因将要离京入蜀地幕府,愁而不眠,偶闻惊起之禽,知是失群之羽。而有所思,这里的鳏鳏,字从鱼,鱼目恒不闭者。有两解,一为因愁而不眠,一为娇妻夭亡而成鳏夫。也是一种双关。飞来曲渚烟方合,过尽南塘树更深。颔联谓惊禽飞来曲渚。暮云方合,来不知其所自来也;过尽南塘.林木深深,去不知其所从去也。曲渚,即曲江池。此处的南塘,指长安慈恩寺前的南池,在晋昌里。胡马嘶和榆塞笛,楚猿吟杂橘村砧。颈联谓天下之不堪闻者,不独惊禽,若胡地失群之马。塞上征夫之笛,三峡猿鸣,橘村思妇捣衣之砧声,皆不忍闻也。此以己悲,推及天下一切不幸者之悲。榆塞,又称榆林塞。蒙恬为防止匈奴侵犯秦国,辟地数千里,树榆为塞。见《汉书·韩安国传》。橘村:即橘洲,传为吴李衡种橘处。在今湖南汉寿县,此泛指南方。失群挂木知何限,远隔天涯共此心。末联谓失群者、挂木者,何其多也;即使远隔天涯,亦同病相怜也。失群,此指马。挂木,指猿。失群挂木亦兼惊禽。此诗以惊禽兴起己之离绪,以胡马、楚猿陪衬惊禽,通体惟羁绪一句,自道本怀哦。从布局上看,七分句承胡马嘶,楚猿吟;八分句承榆塞笛,橘村砧。而共此心者,以晋昌亭上一鳏夫之心,体贴天下无数鳏夫,并一切征人思妇之心也。

以上两首是通篇为兴的例诗,下面我们再看看七律中,兴的其它用法。

咸阳城东楼

唐·许浑  押尤韵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沈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这首我们读过多次了,首联的典型的兴起,首句就突兀而来,说,我一登上高城,万里之愁就来了,为何呢?因为我登高后,看到了蒹葭和杨柳,而这个景象,就类似我润州老家的汀州啊,感觉到家了,思乡意,一下子就来了,因为长安距离老家有万里之遥(古人爱夸张,远处喜欢用万里来表达),所以思乡的愁绪,为万里愁。这个在首联,应见类似家乡的景物而起思乡之情,典型的兴起。

再看一首杜甫的登楼:

登楼

唐·杜甫  押侵韵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首联为何突然伤了客心呢?因为登楼之后见到了很多的花在开放;那为何见花而伤心呢?因为此时正是万方多难的时刻啊,全国多地仍在战乱当中,蜀地也有吐蕃入侵,长安也不安宁,各地藩镇割据。而花草居然这么热烈的开放,多么让人觉得花草无情啊,所以,作为一个漂流客,我非常的痛心哦。见春景不逢明时,而伤心,是为兴起。登高(唐·杜甫)押灰韵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衮衮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首七律第一的登高,我们讲过多次了,首二联为登高所见秋景,巫峡多猿,鸣声甚哀,所以首句从听猿声写起,风急二字紧要,猿哀、鸟迴、落木萧萧、长江滚滚,皆从此生出。迴,回旋。本联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均自然成对,又是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颔联落木,指落叶。三四为千古名句。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这首与前面两首的不同之处在于,前面只是首联体现出起兴,而这首是由首二联的详细秋景的描写,而过度到尾二联的兴笔,也是所谓的上景下情的写法。大家在自己写作时,要注意到这种细微的变化。

再看一首李商隐的七律,体会一下,赋比兴在通篇里的体现哦。

茂陵 

唐·李商隐 押萧韵

引用典故:玉桃偷 凤觜 鸡翘

汉家天马出蒲梢,苜蓿榴花遍近郊。

内苑只知含凤觜,属车无复插鸡翘。

玉桃偷得怜方朔,金屋脩成贮阿娇。

谁料苏卿老归国,茂陵松柏雨萧萧。

这首诗是李商隐结束各处幕府飘泊,

晚年梓幕罢归返京,路过茂陵时所作。约为大中十年(856)。诗人借咏汉武帝功过,来隐寓他对唐武宗李炎的凭吊之情。唐武宗会昌年间,李党首领的李德裕身为宰相,先后辅佐武宗抗击回鹘侵扰,平定昭义叛乱,建立了晚唐了不起的战功。但武宗由于服食丹药,于三十三岁早亡。对武宗寄有希望的李商隐,这时颇感惆怅。于是乎,他借咏汉武帝一生的功过来委婉曲折地评论了一番武宗皇帝。  

先简单说一下这首七律的用韵比较特别,梢,郊,属三肴韵,主韵二萧韵,是借韵里的进退格,意思是,首二韵是,三肴韵,后三韵字为二萧韵。另外就是这首七律的布局比较有特色,六句分截(有人称六二格),前三联述汉武帝事,尾联宕开,但回扣主题茂陵。另外就是在修辞上,属于赋比兴综合应用全篇。由于这首诗,第一次讲,我适当的细细的讲解一下诗意:汉家天马出蒲梢,苜蓿榴花遍近郊。首联用汉武帝征讨大宛,出使西域,不仅获取了“蒲梢”千里马,在长安郊外到处都种上了从西域进贡来的石榴、苜蓿。此明说武帝,实际是说的武宗皇帝抗击回鹘,迎接太和公主归国,又诛杀了昭义叛将刘稹等战果。在手法上,以写汉武帝的之事,之功,是为赋笔;但赋笔中含兴,兴在哪里看出来?就是通过说天马,苜蓿,榴花等事,明显的弄出了夸的情绪,是借征西域的功绩来说的,既夸了汉武帝,又暗赞了唐武宗,这就又含了比的手法,就是把武宗比作武帝。所以这里的首联就都包括了赋比兴三种手法。这个就是李商隐的高明之处,一个首联就全用了,赋比兴三法内苑只知含凤觜,属车无复插鸡翘。

颔联说汉武一味地爱打猎,弓弦断了,就将西海国献来的用麟角和凤喙煮成的“续弦胶”拿来,用嘴濡湿粘好再射;经常微服私游,不用插鸡翘标志的随从车队陪驾,而屡冒风险;这又和武宗迷恋游猎,荒废政事,如出一辙。所以颔联也是,明说的汉武帝的事,因为用了,凤觜,鸡翘,一看就是汉武帝的事,但也加了情感性的虚词,只知,无复,就把事情的原委,目的带出了褒贬之意了,这就赋中含兴了。又因为是用这个事,暗比唐武宗的事,所以,颔联又是赋比兴都用了。玉桃偷得怜方朔,金屋脩成贮阿娇。颈联是感叹汉武帝,好神仙,重色轻才,不爱惜东方朔般的贤士,却只知宠爱陈阿娇这样的后妃,形成“金屋贮美女,窥桃饿贤才”的不公地步;这和武宗不认真求贤致治,崇信道士赵归真,宠嬖王才人等宫嫔非常相似。颈联两个人物典故,东方朔,陈阿娇,一个算是才臣,一个是美女,这里只取了,是否爱才,是否贪女色而已,因为用了,怜,和贮,记住哦,怜,是作者怜,武帝其实只把东方朔作为一个能陪他玩的才臣,和玄宗之李白一般,所以李商隐用了怜字,这里就带了情绪,赋比兴都有了。谁料苏卿老归国,茂陵松柏雨萧萧。

尾联总承前三联意作结,但角度转到了作者身上,以苏武事比自己,苏武在匈奴持节牧羊十九载回到长安,奉旨哭祭长眠茂陵的汉武帝,而所见的是武帝陵冢上的松柏,在秋雨萧萧声中,散发出无尽的惋惜和哀愁。这里李商隐其实是说的自己,我在外地幕府回京,只能见到武宗皇帝的墓陵了!尾联也是用了同样的手法,不过比兴的角度转入到作者自己身上,这里李商隐把自己比作苏武,还是把汉武帝比作唐武宗,因为武宗驾崩不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