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学做家乡饭开始长大

 九州君子好人 2021-02-24

原载于《中国青年》杂志2021年第4期

文/荔枝

2018年,我怀着对未知的忐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扯着四个大行李箱,里面装满了日用品、衣物,甚至还有父母强塞进去的河南特产——胡辣汤料,乘上了去往英国求学的航班。

桑斯安斯风车村的风吹起(本文作者)荔枝的裙摆

初去的一个月里,离家的困苦、远在异国他乡的孤独、繁重课业的压力,让我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故土。也曾无数次感到懊恼,我何时才能成长,不再是家人口中生活不能自理的“娇气包”?

不“洋气”的 捞面条

去往陌生国度的求学之路,从许多个“不习惯”开始。

在长达十个小时的长途飞行里,机组提供了冰橙汁、冰可乐、冰牛奶和冰淇淋,却很难找到一杯热水;落地 希斯罗机场 后,连在大大小小的便利店里,矿泉水都被整齐地码放在冷柜里。不到一周,我便不再对只有5分熟的牛排、千篇一律的肉酱意面、冰得牙疼的气泡水感到新奇,开始无比想念家里冒着热气的米粥或是飘着香味的面条。

于是,我赶去中国超市斥巨资买了大堆调料,看着 海天蚝油 、李锦记生抽、太太乐鸡精等熟悉的“老朋友”们,我好像已经闻到了熟悉的家乡味道。在家时,姥姥常说捞面条是最简单的了,没什么技术含量,只要将固定的几样调料放进去,做熟了自然就是那个味儿。于是,我将 “魔爪”最先伸向了“茄丁捞面条”这道简单的饭菜。

从超市买来了一个长长的紫茄子,认真地洗净,回忆起姥姥做饭时我站在她旁边叽叽喳喳说个不停的场景,大概是先竖着切成厚片,再横着切丁,虽比不上她的动作轻盈,但还是勉强完成了备菜这一工序。嘴里念叨着热锅凉油,我弯下腰,视线与锅边平齐,眼见锅中渐渐冒了烟气,便学着姥姥的样子,把切好的葱花推进锅里,“刺啦”,听到了熟悉的声音!翻炒出葱的香味后,我把茄丁一股脑地倒进了锅里,稍放了一点盐,大概炒了有四五分钟的时间,回忆了一下,应该是到了加水的时候,没有把控的我直接倒进去了小半盆水,前前后后放了几次生抽、蚝油和盐,都觉得没什么味道。与此同时,心想着要高效一些,我另拿了一个深一点的锅,烧开了水,随手丢进去一把挂面,我盯着冒着热气的锅发呆,心里忐忑着。正在发愣的时候,煮面的锅就鬻了出来,手忙脚乱的我不知道是该加水还是把锅端开,之后更是反复开关火三四次,才把一锅面条煮熟。

作者荔枝在留学期间做的饭

茄丁汤关火之前我又撒了一大把白胡椒和一点鸡精,心想,就这样吧!等到我盛好面条,浇上两大勺茄丁汤坐在桌前的时候,已经紧张出了一身汗,忙活了比姥姥做面条多两倍的时间,本应该成就感满满,却突然有点吃不下了。

坐在桌前,看着被我翻腾得一片狼藉的灶台,一时之间不知该如何形容心里的感觉。在家的时候,我觉得茄丁捞面条是最普通的饭菜,真没劲。没想到,我会在离家8000多公里的地方,因为这碗面条,酸涩得差点落泪。

就在那一刻,我突然感觉平时喜欢的“洋气”西餐、山珍海味,竟比不上这一碗姥姥口中没什么技术含量的面条来得实在;我也开始理解了乡味在每一位外出游子心中沉甸甸的分量。

此时,做出熟悉的味道,是我在遥远异乡缓解乡愁的唯一慰藉。

“交友神器”

隔着7个小时的时差,与家人和朋友相隔万里,孤独总是会在深夜席卷全身。

中秋节快要到来的前一天,我鼓起勇气在宿舍群里发了消息:“要不明天一起吃火锅庆祝一下?”没想到,却收获了热烈的回应。于是,一切故事便从一顿大家都爱吃的中国火锅开始了。

那顿中秋节的火锅不仅让人有了家的感觉,还让我和室友们更加了解彼此,让我和来自 秦皇岛 、宜昌、温州的她们以及来自南京、合肥的他们成为新朋友。我们都不是特别擅长做饭的人,但都愿意尝试和分享。从那一天起,宿舍的公共厨房就成了我们的“据点”,没课的时候我们总是会凑在一起研究“今天吃什么”;短短两三个月的时间,我已经吃遍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或许并不那么正宗但是心意满满的美食。

慢慢地,我尝试着做了家里常吃的煎蛋饼,经历过几次“翻车”之后,倒真的做出了一盘盘像样的早餐;从国内漂洋过海背来的胡辣汤料也终于首次出场,做番茄疙瘩汤的时候用它来调味方便又美味;不上课的周末,我们会一起出门采购些馄饨皮,一边聊着班上发生的趣事一边包着早已调好的肉馅。到后来,每天中午的四菜一汤已经信手拈来,我还试着蒸了馒头、包了饺子,解锁了许多“新技能”;美食一定可以带来愉悦和共鸣,和一些朋友就在一顿顿的家乡饭中建立了温暖牢固的联系。

2019年是我第一次离家过春节,之前从未想过,五个月前还因为做一碗面条把厨房搞得乱七八糟的我,竟和朋友们一起做出了一桌“满汉全席”般的年夜饭。电脑里放着热闹的春晚,我们吃着彼此家乡除夕夜会吃的美食,一句“干杯”代表了多么实在的温暖陪伴,又蕴含了多少表达真心的祝福。虽然没有在家过年,但是我们复制了年夜饭的味道,那一刻,家乡菜变成了一种符号—— 离家之后,哪怕一丝细小的味道都会带出记忆,触碰到我们柔软的内心。

味蕾的记忆是顽固的,学会做家乡菜大约是独立生活的必备技能,也是在大洋彼岸最快捷的交友神器。

表达爱的方式

一年的留学时间过得飞快,做饭早就不再是我生活中的困难,它成了我温习家乡味道的途径,成了我表达想念的通道,甚至是我结交新朋友的开始。

一年内,我不仅做出了在国内根本不敢想的复杂蒸面条,炸出了河南零食麻叶子,还和朋友们泡在厨房里一起研究了好吃的肉夹馍、油泼面、韩式拌饭、热干面、酸菜鱼和小龙虾。每次和爸妈视频时,他们都会感叹我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让他们很放心。

回国后,入职前在家待着的日子里,每天最有意义的事,就是买菜、备菜、给家人做晚饭。有时是煮一锅粥,蒸上一些馒头和红薯,凉拌两个小菜,炒上两盘 小青菜 ;有时是买一些熟食肉类,做一锅菜汤;有时则是学着姥姥以往的样子,为他们煮一碗热汤面。

静静地等待家人下班回家,待他们踏进家门,家里的灯不是黑的,桌上有他们爱吃的菜冒着热气,此时的家乡菜,便是我能想到的爱意最实际的表达。

我喜欢吃意大利的 肉酱面 、提拉米苏和披萨,喜欢英国的炸鱼薯条、约克夏布丁和 司康 ,喜欢荷兰的松饼、奶油肉丸和苹果派,但当我在深夜感到饥饿和疲惫时,想的却还是那一口胡辣汤、豆腐脑两掺,配上鲜嫩多汁的水煎包。

我的成长,从在异国他乡学做一道家乡菜开始。这段经历也让我更加深刻地意识到,家乡的食物就是我们的情感坐标,越长大,越想把这一口家乡味带在身边。

监制:皮钧

终审:蔺玉红

审校:陈敏 刘晓

责编:宿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