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锦绣华章丝博园(散文)

 吴越尽说 2021-02-24
作者:杨传泳



       东方大国是丝绸的发祥地,中国丝绸被誉为“天下第一织物”“美的源泉”。古代四大绸都所产的苏缎、杭纺、湖绉、盛绸名冠中华,在盛泽的东方丝博园里,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天上云霞盛泽绸”的魅力。

       今年新春,踏着春光,跨进东方丝博园,被浓浓的年味所吸引。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点里,写春联、做灯笼、剪窗花、猜灯谜,一片红红火火。然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它传承了丝绸文化,留住了丝绸产业的“根”与“魂”。

       东方丝博园,前身为创建于2010年的华佳丝博园,占地136亩,该园以桑、蚕、茧、丝、绸为主线,集收藏、陈列、科研、教育、旅游于一体,现已被列入全国工业旅游示范区(点),先后被评为国家级工业旅游景区、国家科普教育基地、江苏省首批研学旅游示范基地、省中小学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近几年,该园斥资近2亿元,进行重新布展,以崭新面貌出现于世人面前。从南门而入,一副对联“千丝连天下 一园博古今”,道出了东方丝绸的主题。迎面的是一尊高大的嫘祖雕像,铭文“辅佐轩辕,华夏蚕母,缫丝织锦,泽被黎苍”记述了她的功德。读到这里,油然而生对她肃然起敬。

       跨进丝绸史料馆,里面陈列着丰富的史料与实物,令人心驰神往。两幅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示意图,让人穿越时光隧道,想起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明代郑和船队下西洋的盛况,助推了人类社会文明的进程。思路折回到当今,我国倡仪的“一带一路”,不正是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贏共享做出的新作为,不由得感到自豪。在这里,看到我国丝绸文化源远流长,正如展出的新疆千年古桑那么悠久,又如广场上那棵百年桑树般欣欣向荣。吴江先人从新石器时代就从事养蚕及手工编织劳动,创造了响誉世界的“震泽丝”“盛泽绸”。丝绸泰斗郑辟疆、费达生等一大批吴江精英为我国丝绸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在这里,领略了纺织器材、机械发展的进程,丝绸织造、印染技艺的流程。

       “朋友们,下面参观的是缫丝工艺展示馆,这是50多年前的坛丘缫丝厂旧址,列入第4批国家工业遗产目录,为苏州市文保单位。”导游的讲解使我聚精会神地听讲观看,细细地品味。初始,24位农民白手起家,离土不离乡,吃苦耐劳,在业内异军突起。展品从古代手摇脚踏的缫丝机到立缫机,直至自动缫丝机,质量工效得到大大提高,把一粒茧抽出800~1200米长的蚕丝。导游告诉我们,缫丝在那时是一件艰苦活儿,整天站着不算,手长期浸泡在水中,容易糜烂。在参观过程中,一字排开的5个烘茧炉诉说了土法上马的艰辛,一条条标语记录了工人精益求精的精神,“防止偏老偏嫩”“温度适可,及时排湿”等。整个工艺流程有试缫、混茧、剥茧、选茧、煮茧、缫制、复摇、整理、编丝、绞丝、称丝、配色、打包、检验等,终于制成洁白晶莹、韧性十足的桑蚕丝。我想,当我们穿上滑爽飘逸的罗绮,可真的要感恩那些缫丝、织绸、制衣工人的辛勤付出啊!

       丝博园见证了我国丝绸文化曾经的辉煌和荣耀,来到浸淫丝绸文化的丝博园,与其说游览,不如说上了一堂生动的中华文化教育课 。

2021-02-2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