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孝悌忠信”永流传

 bg1bgb 2021-02-24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国文化光耀璀璨。“孝悌忠信”作为传统文化中最宝贵的组成部分,是维持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是中国社会数千年来不息脉动的文化精魂。当今时代,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中国人更是要坚守“孝悌忠信”的美德担当,让四字要义渗透到每一个华夏子孙的骨髓和血脉,一代代发展传承。  

  “孝”体现的是一种美德。“百善孝为先”,古往今来,中国人以孝固本、以孝立家,无人敢挑战“孝”的崇高地位。纵观历史,至“孝”之人总是能得到人们的肯定和支持;相反,不守孝道、不遵礼仪的悖逆之徒,只能被人们所唾弃和不耻,无法在社会中立足。汉文帝刘恒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其母亲卧病三年,他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汤药,他亲口品尝后方让母亲服用,正是他重德治、兴礼仪的治国治家之道,在位24年间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发展,开创了“文景之治”的太平盛世。苏辙也曾说“慈孝之心,人皆有之”,我们切不可不辨是非、背离慈孝,而应将“孝”的美德融于人生全过程。 

  “悌”表达的是一种襟怀。友悌是为人处世的基本素养,拥有友悌之心的人不但能得到亲友的鼎力帮助,更能让自己在生活中过得舒心,在社会中谋得便利。《孝经》曰“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此古训道出了“友悌”在道德伦理中的重要地位。东汉孔融七岁便知让梨,曰:“树有高低,人有老幼,尊老敬长,为人之道也。”他谦让待人、尊兄敬长的友善仁义被后人所推崇;汉朝赵孝与弟赵礼十分友爱,其情谊连“恶至杀人而食”的盗贼都被感化,他们的故事被后世广为传唱;唐朝张公艺,九代同堂,兄友弟恭,和气兴盛,堪称邻里典范;宋朝宰相司马光把哥哥当严父一样事奉,又当成婴儿一样呵护……友悌的故事在华夏奔腾的历史长河中不胜枚举,弘扬友悌精神永无止境。 

  “忠”彰显的是一种大义。“当须徇忠义,身死报国恩”,忠义体现人的内在品性,是坚贞不屈、坚忍不拔的意志体现,是民族生命力和凝聚力的基石。忠义之人总是能让人生出无限的崇敬和无尽的怀念:千古贤相诸葛亮,鞠躬精粹,死而后已,写下了旷古烁今的文学名篇《出师表》;张飞长坂坡前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一身侠气冲霄汉;杨家将满门忠烈,保家卫国甘愿马革裹尸、肝胆涂地;文天祥发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慨叹,忠肝义胆,正气浩然;孔繁森“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腔热血洒高原”,凛然大义,忠贞不渝;焦裕禄亲民爱民、无私奉献,成就“党的好干部”、 “共和国的脊梁”。他们都是忠义精神的典范化身,为后世所倾慕景仰。当今时代,我们更是要做忠义的践行者,弘扬忠义的主旋律,让忠义精神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信”流露的是一种担当。墨子曰:“言不信者,行不果。”诚信从古至今都是为人树德之本,是一个人能够历经考验磨难无往而不胜的法宝利器。商鞅在秦国主持变法,“立木取信”,一诺千金,新法使秦国逐渐强盛,最终统一中国。季布性情耿直,狭义好助,讲诚信,重诺言,得到世人“得黄金千两,不如得季布一诺”的美誉。与之相反,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烽火戏诸侯,失信于天下,最终自食恶果,家破国灭。诚信本是中国人的内在涵养,然而,随着时代发展,诚信似乎正离我们逐步远去:从“碰瓷”事件到有毒汽油,从黑心作坊到过期食品,从虚假信誉到恶意软件,种种失信行为像病毒一样侵蚀着社会的肌体,动摇着国人的精神支柱。事实上,言而无信、背信弃义的无耻行为虽然短期可能取得一定成效,但长久为之,必定被世人所不容,被社会所淘汰,最终只能是竭泽而渔,功败垂成。 

  “孝悌忠信”四字要义是中华民族的思想灵魂,是华夏精神的关键核心,我们必须深刻领会其内涵,时刻将四字牢记心间,融入血脉中流淌和传承,用“孝悌忠信”的民族精神为华夏复兴开山劈路、助威扬旗。

BG1BGB免责声明

图文来自网络,本人对文中观点不持立场,对文章观点不负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