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干扰素角色演变谈遇到对的人很重要

 新用户8825scGG 2021-02-24
作者:济宁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 邵国辉

干扰素在抗HBV舞台上可算老演员了,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道。当时在不同的剧情里,有时单挑HBV,有时与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等阿弟、阿妹联袂上阵,后来和胸腺肽也有过合作,纵横江湖十余年,当时可谓红极一时。
 

但逐渐地,影迷们发现干扰素在抗HBV舞台上本领有限,胜算不高(HBsAg、HBeAg阴转率整体不高),还性格乖戾(不少粉丝因此头疼、发热,有的甚至粒细胞都下降了,更有个别因此患上了抑郁症)。21世纪初,NAs药物特别是高效低耐药的恩替卡韦、替诺褔韦等新星出现使他逐渐暗淡于江湖。粉丝们权衡再三,还是选择了刚出道的小鲜肉们。干扰素虽然仍在各种年会及指南里被提及,但也就是个小小配角了。
 


就在粉丝们黯然神伤于干扰素过气的时候,2018年宁琴等资深导演还是慧眼识珠,认为干扰素是个好演员,只是没有得到好的剧本。2019年7月,应国际权威肝病期刊《病毒性肝炎杂志》邀请,发布新片《慢性乙型肝炎功能性治愈专家共识》,这是全球首个以“功能性治愈”为主题的乙型肝炎专家共识。本片中,宁琴等导演明确提出慢乙肝临床治愈需要干扰素等免疫调节剂的联合,将与干扰素打斗的小怪兽进行了优化,高达60%以上的怪兽可被完全消灭。

继而,目前已发表多项研究将干扰素在慢乙肝功能治愈的地位进行了巩固。将失落失意的干扰素再次发展到了抗HBV男一号。肝胆相照君不仅感慨,真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也!

下面2张电影海报,大家可以看一下。
 



宁琴教授团队积累了大量详实可靠的循证医学证据,数据显示优化应用PEG IFN,优势乙肝患者的临床治愈率由十年前的8.5%提升到近年来的26%,且其中18%的患者出现了保护性表面抗体。另有证据显示,优化选择的人群(基线HBsAg小于1500IU/ml)应用干扰素治疗24周时HBsAg小于200IU/ml的患者有一半以上可以实现治疗结束时HBsAg清除。

就我个人临床应用体会而言,干扰素用于优化人群的确威力大增,对于特别HBsAg小于100IU/ml的患者来说临床治愈率挺高。这是否令粉丝们瞬间兴奋起来?

下面将慢乙肝功能治愈的临床路径分享给你们,仅供个人观影。


当然,还是有部分患者达不到预期目标,如果治疗24 周时仍 HBsAg ≥200 IU/ml则患者获得 HBsAg 阴转的可能性小,应考虑停用PEG-IFN,继续序贯使用NAs或选用其他治疗药物。可待时机而动,毕竟丙肝已经可治愈,相信乙肝治愈也不会太久。

沉寂10余年,干扰素作为老演员再次焕发生机,发表无限的感慨:我没有变,我还是一如既往地热爱抗HBV事业,只是导演变了!遇上对的人真的很重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