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正宗》云:白屑风多生于头、面、耳、项中,初起微痒,久则渐生白屑,叠叠飞起,脱之又生。此皆起于热体当风,风热所化。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白屑风生头与面,燥痒日久白屑见。 病因病机: 1.血热风燥 1.1风热之邪外侵,日久耗伤阴血,阴伤血燥,肌肤失养。 1.2素体血热,复感风邪,风热燥邪蕴阻,肌肤失养。 2.血虚风燥 病情日久,损伤阴血,阴虚血燥,肌肤毛发失养。 3.胃肠湿热 过食膏粱厚味及辛辣刺激之品,脾胃运化失司,湿热内生,兼感风邪,风湿热邪郁于肌肤,致肌肤毛发失养。 临床表现: 多见于青壮年,也可见于乳儿期,常见于皮脂溢出及多毛、多汗的部位。 皮损部位被覆糠皮状白屑或油腻性痂屑,不同程度的瘙痒。 分干性和湿性。 婴儿脂溢性皮炎大多发生在出生后一个月内,一般在三周到两个月内痊愈,若持续不愈,常并发婴儿异位性皮炎,也可继发细菌或念珠菌感染。 中医辨证治疗 1.血热风燥证—清热凉血,祛风止痒 消风散和犀角地黄汤加减。 2.血虚风燥证—养血润燥,祛风止痒 当归饮子加减。 3.胃肠湿热证—清热除湿,解毒止痒 茵陈蒿汤合除湿胃苓汤加减。 4.脾虚湿蕴证—健脾除湿,祛风止痒 除湿胃苓汤加减。 加减:皮损鲜红,加丹皮,赤芍,紫草。 瘙痒严重,加白鲜皮,地肤子。 干燥严重,加麦冬,沙参。 油腻,加车前子,土茯苓,苦参。 糜烂,渗出者,加黄芩,龙胆草。 外治法: 湿性脂溢伴渗出糜烂者,用龙胆草,苦参,黄柏,蒲公英,大青叶,马齿苋煎汤外洗。 西药可选用50%硫磺洗剂,炉甘石洗剂,20%酮康唑溶液洗头。 或酮康唑霜局部涂擦。 也可用水杨酸软膏涂擦。 注意补充B族维生素,可调节油脂分泌及皮肤代谢。 养护 不要使用刺激性强的肥皂 忌搔抓烫洗,不过度使用除去油,去角质产品。 忌饮酒及浓茶,咖啡,忌食辛辣刺激,高糖食物。 避免熬夜,避免过度劳累及紧张。 不滥用药物,特别是激素类外用药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