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还是神·黄开泰讲中医天命篇

 琴诗书画情 2021-02-25

《孟子·离娄上》:“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仁,是自然本能之善生发而成的观念理性,人心安仁则成人,能爱人;文化安仁则路正,能爱人。

西方文化“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争自然资源而不知止,贪奢华生活而不知足,把文化人熏陶成为了只知道追求自我价值,物质利益的野生动物。文化生存时代,人依从西方文化,自暴自弃,所以有了今天的大灭绝。

仁,是中国文化的基本思想,贯穿于科学等文化之术的发明创造和实践运用之中。

为政,行仁政,爱民如子。经商,货真价实童叟无欺,义在利先,不取不义之财。军事,以制止野蛮伤害,避免战争为目的,止戈为武。医疗,把人当人,三因制宜,尊重生命之应。教育,塑仁义道德,培养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社会风气。就是水利、建筑、农业等科学之术,也都赞天地之化育,顺自然,因势利导,如24节气,如都江堰、赵州桥。

中医学践行中国仁文化,称之为仁心仁术。仁心,指中医个人的医德修养,仁术,指中医辨证论治。

仁心主要在个人。仁术个人也很重要,水平的高低,就在个人的辨证论治能力。但在中医西化的文化环境里,并不是所有中医都有仁术,只有依从把人当人、三因制宜的中医文化之道,尊重自然,尊重生命,以活生生的人的临床症状群为客观依据,从事辨证论治的中医,才有仁术。

不遵循中医理论,没有三因制宜、实事求是的“辨症求机”思维,个人医德再好,对病人再热情、再细心、再诚恳,都没有仁术。

仁心,爱生命,顺自然,和人事。从更加宽泛的意义上讲,中医的临床医疗活动中,不单单是中医要有仁心,病人同样要有仁心,只有医生和病人都能够爱生命、顺自然、和人事,在临床医疗中协调起来,才能获得临床疗效。

医生之仁在诚,病人之仁在信,诚与信相配合,术才有仁之用,才能产生人文关怀。宋·唐慎微《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序例上·衍义总序》:“医者不可不仁慈,不仁慈则招祸;病者不可猜鄙,猜鄙则招祸。”

我命在我,我欲仁,恬憺虚无,和而宁静,无得失计较,不惑于眼前之利,则生命之神的能动性不受影响,生命之气的顺应性不受干扰,因应协调,和而健康。

医能仁,明多维时空动态关联性的阴阳规律,知寒热虚实之机变,临床则能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损有余补不足,使病人因应协调的“阴平阳秘”机制康复。

不少病人没有仁心,没有我命在我的意识,没有维护生命之神的能动性、生命之气的顺应性的主观意识和作为,以为形态医学无所不能,养生不作为,治病不作为,“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唯名利是务”,我行我素,所以年纪轻轻,告穷归天,屡见不鲜。

形态医学没有仁心,用小白鼠、实验标本、形态解剖等物质化的认识,指导活生生的人的养生保健,医治活生生的人的疾病,见形治形,各有专科。病人进医院,不再是自然完整性的人,而是这样那样的器官组织,细胞体液,如同掉进迷宫,不知道到那个科去看病,就是看病,还常常被这个科推到那个科,跑得晕头转向。

医之仁术,是在仁的文化土壤里发展起来的,人为本之术。西方物化的文化土壤里,四体液扎下了物化之根,开辟了不把人当人、把人当物的医学道路。一路走来,人的本质不断变来变去,器官化、组织化、细胞化、分子化,显微镜下的基因,到现在也不知道“我是谁”。

文化土壤不同,医学之道不同,理论所本不同,所以中医和西医对医生的临床要求大不同。

西医的要求,主要体现在希波格拉底誓言,向神宣誓:“医神阿波罗、埃斯克雷彼斯及天地诸神作证,我———希波克拉底发誓”;敬重的不是病人,而是“教给我医术的人,我应像尊敬自己的父母一样,尊敬他。作为终身尊重的对象及朋友,授给我医术的恩师一旦发生危急情况,我一定接济他。把恩师的儿女当成我希波克拉底的兄弟姐妹;如果恩师的儿女愿意从医,我一定无条件地传授,更不收取任何费用。”然后才是“需诊治的病人”。

希波格拉底誓言要求医生对神负责,不对人负责,所以“一旦我违背了自己的誓言,请求天地诸神给我最严厉的惩罚!”不用良心谴责。

中医以人为本,要求医生“不失人情”,有仁心的道德修养、有庄重的精神面貌、有高明的医疗技术,临床一定要了解病人贫富贵贱之变化,人事苦乐之影响等,防止“受术不通,人事不明”的过失。

《黄帝内经素问·方盛衰论》:“诊有大方,坐起有常,出入有行,以转神明,必清必净,上观下观,司八正邪,别五中部,按脉动静,循尺滑濇,寒温之意,视其大小,合之病能,逆从以得,复知病名,诊可十全,不失人情。

《黄帝内经素问·疏五过论》:“圣人之治病也,必知天地阴阳,四时经纪,五藏六府,雌雄表里,刺灸砭石,毒药所主,从容人事,以明经道,贵贱贫富,各异品理,问年少长,勇怯之理,审于分部,知病本始,八正九候,诊必副矣。”

《疏五过论》根据医生最容易犯的五种错误,要求临床加以注意,远离之、避免之。

一是要了解病人贫富贵贱及其变化,知内生之病是“脱营”或“失精”,以防止“不知病名”之过。

二要了解病人的情志变化,饮食居处,以防止“不知补泻”之过。

三要善诊其脉,避免忽视脉诊之过。

四要了解社会人事的影响,知道“精神内伤,身必败亡”等危害,防止“医不能严,不能动神,外为柔弱,乱至失常,病不能移,则医事不行”之过。

五则诊病要“必知终始,有知余绪,切脉问名,当合男女”,以防止粗工治疗之过。

唐·孙思邈的《大医精诚》明确要求医生:

一要精究医术,“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

二要诚心救人:“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通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身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

三要保持良好的精神面貌:“夫大医之体,欲得澄神内视,望之俨然。宽裕汪汪,不皎不昧。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虽曰病宜速救,要须临事不惑。唯当审谛覃思,不得于性命之上,率尔自逞俊快,邀射名誉,甚不仁矣。”

四禁名利欢娱之私:“到病家,纵绮罗满目,勿左右顾眄;丝竹凑耳,无得似有所娱;珍馐迭荐,食如无味;醽醁兼陈,看有若无。所以尔者,夫一人向隅,满堂不乐,而况病人苦楚,不离斯须,而医者安然欢娱,傲然自得,兹乃人神之所共耻,至人之所不为,斯盖医之本意也。”

把人当人看,多维时空动态关联性的生命理论;把人当人医,“从容人事”,“不失人情”,临床客观的人文精神,由《黄帝内经》开始,从理论到临床,中医一以贯之。遗憾的是,希波格拉底誓言大家耳熟能详,对神负责,而“从容人事”、“不失人情”、“大医精诚”,对人负责,还有几个医生记得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