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富江丨一个移民的自述

 金秋文学 2021-02-25

【我的故事】系列之:一个移民的自述

作者:李富江(瑶族)

我的故乡是兰洞。

兰洞的隶属全称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镇、兰洞村委会。

兰洞瑶山座落在恭城瑶族自治县的东南面。

兰洞瑶山东与贺州地区的钟山县界邻,北是华南著名的都庞岭。

在都庞岭余脉群山中,山峰已少了高耸雄健,多了温柔连绵。

在多山少峰的都庞岭余脉群山中,天造地设地就形成了一个天然的瑶山盆地。这个盆地因洞宽地平而得“小江南”美喻。

我的故乡兰洞便座落在这里。

兰洞是一个村委会。她辖着整个兰洞瑶山的5个自然村。

兰洞村是兰洞瑶山村位最居中、人口最多的自然村。因而被选中为村委会的村名。

兰洞瑶山除兰洞自然村外,按人口总量依次的自然村当属胜洞自然村、和古里洞自然村。

在兰洞瑶山盆地未修建水库之前,我祖居的村庄叫桥头自然村。

除以上所提的4个自然村外,兰洞村委会还辖着兰洞瑶山盆地的半洞自然村。

其实,以上所提自然村名,她们只是50多年之前的兰洞瑶山村委会的行政划分。

公元1967年,兰洞瑶山盆地被当时的恭城县委、政府确定修建一座水库。兰洞水库建成后,我祖居的桥头村、以及当时的兰洞、胜洞和半洞自然村的村址,都将完全被库水淹没。因而,当时上述的这几个自然村,都被划在了整村搬迁的行列。

所谓祖居“桥头村”,其实一直以来,她带给我的、就只是一个虑幻的概念村而以。

因为,在兰洞瑶山盆地修建水库之时,我只有2周岁。

也就是说,我在祖居的桥头村只是生活了2年。而在这婴幼儿时期的2年时间里,我不可能对祖居的村庄、以及故居留存有任何的记忆。

在兰洞水库建成,我们一家搬居南厄移民点的若干年后,我在父母及瑶村老辈人的描述下,才在我的心中留存下一个心拟的“村貌”——

一条从胜洞村流下的河水,和从黄竹岗流下的另一条河水,它们在兰洞瑶山盆地一处平坦的傍山地段交汇;在两河交汇,河水环抱的地块,一字排开,分成多个梯地、建着高矮不齐的木板房,或是土墙木皮泥瓦屋。

在这些木房土屋里居住的人,他们便是桥头自然村的村民。当时未搬迁时的轿头村人口是120人左右……

我的智商有限,我极尽想像思维,也只能把我祖居的村庄如此粗略勾勒。     

据我的父亲说,桥头村当时的村民虽然整体上不富裕,但淳朴的山民民风厚重,邻里和谐,倒也显得安居乐业,是一处春意尽显的风水宜居地。

关于祖居桥头村,此时,我只能把她停文顿字。因为,我对她实在只是一个心拟的概念。我在这里是没有写实权的。

我此时只能把笔墨移开,开始抒写我人生的第2故乡——一个关于南厄村的故事。

南厄是一个移民新村,在公元1967年之前,她还只是一个兰洞瑶山各自然村的村民,出行山外必经的一个地段的地名而以。

之所以在修建兰洞水库,把南厄这地方设立为移民点,当时的县领导可能只是过多地考虑修建水库的成败,而少远见移民日后的生活。

南厄是一个山高路陡的山顶坳口的地名。

从兰洞瑶山往山外走,得陡上一个山坳口后,才能向下往山外走。

从山外往兰洞瑶山的这个坳口上,得从山外坪岭村的林塘庙开始,经白水村上大奔头、过仙人桥、上中心厄,然后才到得难厄坳口。这段路程,完全是瑶山的羊肠山路,而且一直都是陡上60度、4公里难行路。

从山外徒步陡上完这段难行的山路,到得通往兰洞瑶山腹地的村庄,难厄这地方是唯一的必经坳口。上完这段难行的山路,整个人的身体已是疲软无力。

由于从山外到这个坳口的路段难行,原兰洞各自然村的村民便把这个坳口称之为“难厄”;“难”是行路难的难意;“厄”是这地方的瑶民对山坳口地名的俗称。

由于“难”字用于居住人的地方村名的字眼不雅,在难厄这地方设立移民点后,县领导就决定把这个“难”字改为“南”字。因而,现在南厄移民新村的“南”字,她只是一个新字眼,她的“寿龄”只有50多年。

最初的兰洞水库南厄搬迁移民村的村址,她不是设在实际地名的山坳口上的。

考虑到地段的实际情况,当时的县领导就把南厄移民点的村址,定在难厄坳口往山外方向,向下500米的一处稍为平坦些的一个地方。

在南厄搬迁移民点安排的,是在黄竹岗移民村安置不完的、原桥头自然村的村户。

在南厄搬迁移民点最初安排的户数是10户46口人;由于其他的原因,原桥头村的李Ⅹ维户,全家5口人,他们在南厄移民点已建房,但没有居住,后再搬迁到小石排移民村。

而原胜洞村的赵Ⅹ保户2口人,桥头村的赵四X户2口人,他们也和李Ⅹ维户一样,在南厄移民点已建房但没有居住,后再搬迁到了大石排移民村。这样,在南厄移民点最后定居的户,实际上就只有7户37口人。

最初南厄移民点的民居宅地是分为4个梯地、逐级地在傍山地开挖;建设好后的南厄移民点的民房自上而下依次的户是:

户一

户主:李X仁;妻:“广东婆”。(真姓名失传,由于该妇是从广东逃难到此地与李X仁结婚的,村人多不称她的姓名,在背地里都称她‘广东婆’)。广东婆没有生育能力,李Ⅹ仁户一直都是2口人。

户二

户主:李X有;妻:邓X妹。女:李X梅;李Ⅹ珍;李Ⅹ英;子:李Ⅹ连;李X培。总人口7人。

户三

户主:石X春;妻:李Ⅹ秀。子:石李X林。总人口3人。

户四

户主:李Ⅹ素;妻:陈X英;子:李X江;李富Ⅹ。总人口4人。

户五

户主:李X基;妻:聋子婆;(名失传,由于耳聋,村人都叫她聋子婆);子:李Ⅹ先;媳:盘大Ⅹ;孙女:李Ⅹ凤;李Ⅹ芳;李Ⅹ兰;孙子:李文Ⅹ。总人口8人。

户六

户主:赵Ⅹ保;妻:赵X英;女:赵Ⅹ珍;子:赵Ⅹ炎;赵X思。总人口5人。

户七

户主:李Ⅹ仁;子:李Ⅹ恒;媳:李X英;孙女:李X梅;李Ⅹ英;李媛X;李Ⅹ兰;李胡Ⅹ。总人口8人。

在南厄移民点,也不知当时的县领导是何考虑的,他们竟然把兰洞村委会的办公楼,和兰洞中心小学校的校舍安排建在这个少户少人口的南厄移民点上。(原兰洞自然村整村巳搬迁到了山外坪岭村委会的大石排移民村。搬迁之后的兰洞村委会称喻只是沿用了未搬迁时的名称)。

从桥头村搬迁到南厄移民点的7户37口人,村户除一户由于人口较多,当时的兰洞水库搬迁委员会帮助安排重建了一座“大三间”外,余下的4户重建了“小三间”;2户重建了“小二间”。

这些所谓“大三间”;“小三间”;和“小二间”是当时的兰洞水库搬迁委员会对搬迁重建户户型的统称。

所谓“大三间”,即是:堂屋(厅)4米乘5米;两厢:3.5米乘5米。

“小三间”是:堂屋(厅)3.5米乘4米;两厢:3米乘4米。

“小二间”是:堂屋(厅)3.5米乘4米;一厢:3米乘4米。

相对而言,兰洞村委会的办公楼就建得比民居雄健高大得多。

在南厄移民点的后山傍地;在山外通进兰洞水库大坝公路,南厄段路的下方一处梯地,当时负责建设民房的山外施工村民,就因地制宜,在坡地的外围用石灰浆灌石缝,砌起了外围石墙。平整好坪地后,他们就用石墙做地基石,建起了上下共2层多个房间的瓦面泥墙办公楼。

这个兰洞村委会的办公楼,或许就是当时的兰洞水库搬迁委在重建的移民民房中,唯一一座建得像样些的建筑物了。

兰洞村委会重建的办公楼分2层,1层在地上;2楼是用杉木条横抬两边泥墙,在木条的上方用杉木板拼排钉就行成的木板楼。

此种建筑设计,它是当时的兰洞水库搬迁移民民居建设统一沿用的方式;它的长处是就地取

材,经济实惠。因为,当时兰洞瑶山遍山都是杉木林。

兰洞村委会的办公楼分2间办公室、1间宿舍外,在此连建的还有一座较宽敞的,莲花供销社兰洞代销点商店;在商店的隔壁,还建有商店员工的宿舍楼,和商品储藏间。

和兰洞村委会办公搂同时竣工的,莲花供销社兰洞代销点商店,在落成开业后货源充裕,生意较好。

因为当时兰洞水库大坝的修建收尾工程中,还有相当多的民工在工地施工。民工早晚到商店买东西的较多。

其次,兰洞中心小学校的学生、和兰洞村委各自然村的村民,他们当时也大都在此商店购买学习用品、和生活日用必需品。

记得当时最初进驻兰洞代销点商店的售货员,他是莲花供销社的员工,名叫李Ⅹ让。

当时代销点商店的货源不用车拉,只是用人工挑进。

最初帮助代销点商店挑货源的,是原莲花老圩一个叫Ⅹ保的搬运工。

保在代销点商店货源量要大时,他也叫他的大女儿帮助挑货,以满足售货员的急需。

当时的莲花供销社兰洞代销点商店所卖货物,从日用百货,到学生的学习用品;从农家必需的锅碗瓢盆、再到煤油锄头括子之类铁器,那是样式多而且齐全。这是当时其他村级代销商店,无法与之相比的。

当时设在南厄的莲花供销社兰洞代销点商店,它着实方便了在此处读书的学生、和周边移民村的村民购物。

在兰洞村委会办公楼后下方200米的一块傍山坪地,重建的是原兰洞村委会的中心小学校。

兰洞中心小学校当时重建有3个教室、3间教师宿舍,和一个简易的土制蓝球场。

在建筑面积上,兰洞中心小学校的校舍和兰洞村委会的办公楼面积相当,只是兰洞中心小学校不论是教室或是教师宿舍,重建的都只是1层,这是无法和村委会办公楼相比较的。

最初在南厄兰洞中小学校任教的老师,是山外笔山村一个叫杨Ⅹ乾的老师,和一个兰洞本地生长、是时已移民小石排移民村的李Ⅹ朗老师。

兰洞中心小学校在南厄立校有10年,在公元1977年的时候,由于为了要照顾古里洞村较多的儿童,兰洞村委就决定,再把校舍移迁到古里洞村。

兰洞村中心小学校移校古里洞村后,在南厄原设的莲花供销社兰洞代销点商店,由于购物的人员减少,莲花供销社便把这个已经亏损了的代销点给撤了。

兰洞村委会在兰洞村中心小学校挪校址、供销社撤点后,在南厄依然虚设着办公室。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若年,由于兰洞村委会的干部松懈懒惰,他们一年偶尔在南厄的办公点召开1、2次村屯级干部会议外,其余的时间,在南厄的办公室里,全无人上班。

这样,原兰洞水库南厄搬迁移民点,自公元1977年兰洞小学校挪校址、莲花供销社撤代销点后,实际在此处居住的,就只剩下南厄移民点的7户37口移民了。

不管村名用“难”或是用“南”,从桥头自然村移民南厄的村民,他们从一开始便要面对残酷的现实。

原来属于桥头自然村村民的田地,在兰洞水库建成后,大半数都已被库水淹没。

在南厄这个地方,一陡的都是傍山地,在这里原来已开垦出的农田是少得可怜,尽管在移民南厄、在民居建设的同时,兰洞水库搬迁委也曾组织民工,帮助南厄移民在各山弄中再开垦出了一些农田,但当时南厄移民村7户37口人,他们每人平均可分水田是3分,和他们在未搬迁时的桥头村人均水田1、3亩比,实际拥田量已是少了整1亩之距。

笔者是兰洞水库南厄搬迁移民,尽管当时还是一个不谙世事的童年人,但对于当时的南厄移民村村民生活,已经是尝尽了苦涩。

记得在我的整个童年和少年时代,父母在一日三餐的饭锅中,总是要掺进过半的红薯或是芋头等杂粮。

我们当时年少的移民,只是知道埋怨父母在白米饭中掺杂粮,而不可能真正体会移民移居新址后,生活的艰辛是因何而来。

在进入少年末段较懂事的年代,我才逐惭能意会,南厄移民生活艰辛所造成的根因。

在人均3分水田的村庄,在上个世纪的70年代,在国家“以粮为纲”的大环境下,在清水寡瘦的瑶山山冲冷水田,上边瞎指挥的领导,他们还要强压南厄移民种双季稻。

瑶山的气候比山外平洞的气温要低多度。瑶山在山外平洞村人育早稻秧苗的季节,移民的身上还穿着绵衣。而当时上边的领导却要瑶山的移民也和山外平洞村人一样,开始育早稻秧苗。

在还不够气温条件的时候,瑶山移民早育的秧苗,是不可能有好长势的。

而在第2糙的谷穗收浆期,早到的寒露风又把禾叶吹黄,令其失去生长优势,因而造成晚稻的少收或绝收。

我们家在上个世纪的70年代,全家5口人,父母2人挣工分养活一家5口已是很艰辛。

那时,由于上边领导的瞎指挥,南厄移民年年种双季稻,得了辛苦而得不到收成。

在那个时候,南厄移民每年的人均分谷数都是不足200斤;在年终结算时,每个成人劳力一天的产值,一直排徊在5至6分钱之间。

在年终结算时,人口多劳力少的户,是补不出差额的钱款;而劳力多有余收的户,又拿不到应得的分配补款。

几年下来,南厄水库搬迁移民村的村上分配帐单,有白纸黑字记载,但却无力清单,就造成日积月磊的糊涂帐无数。

年终分配有收入的,就埋怨补款补不出的;有事无病的,就开始见缝插针地请假不出集体工;不出工,村上的农事就安排不下。种不出稻谷,生活就越清苦。

南厄村民自公元1967年从原桥头村移民,到70年代中后期的整个10年时间,上述这种恶性的集体收支分配方式,是一直都未曾改变。

当时的南厄移民点,是整个兰洞水库搬迁移民村最穷的村庄之一。那个时段的南厄,成了真正的“难厄”。

南厄移民真正的觉醒,是从上个世纪的80年代初开始的。

做过多年兰洞村党支部书记的南厄村移民李Ⅹ素同志,在经历了年终分配当补不补,有收欠数、年复一年的糊涂劳作,糊涂分配的集体经济后,他终于认识到,再这样下去,南厄移民的生活,那只能是越做越难。

时间进入到20世纪的80年代初,在刚听到别处村屯有包产到户的信息后,南厄村的李Ⅹ素便和其他村干们行动起来,他们在上边还没有红头文件下发时,便暗中把村上的田地分到了户中。

在兰洞水库搬迁移民村中,南厄是较早分田到户的村庄。

我家在兰洞水库搬迁委在南厄移民点帮助重建的移民民居中,生活了16个年头。在我18周岁那年,父母突然就决定我家自建房,举家第2次再搬迁。

父母把我家的新址选择在离家2公里之外,一个叫北石庄的地方。

北石庄这地方,它是南厄村水田最成片、地段较开阔的一处山丘田的地名。

北石庄的后山是榴石顶大山,它是兰洞境内的最高峰。

父母经历太多,他们携全家移民南厄的10多年时间里,已经饱受了贫穷的煎熬。父母想换一个环境,他们认为,或许这样,以后的生活会有改变。

我家是公元1983年从南厄移民点搬居北石庄的。

这一年,除我家外,南厄还有另一户村民赵Ⅹ保家,也同时搬居北石庄。

而南厄另一住户李Ⅹ有家,却往原难厄坳口内的水库淹没线以上、公路下方的一个山梁上自建房屋。

在公元1983年这一年,原南厄移民点的7户住户,已经有3户从兰洞水库搬迁委帮助重建的民居中搬出。此后的南厄移民点,当时的实际住户就只剩下了4户。

只是,不论我们2户搬居北石庄的,或是1户搬回水库淹没线上山龙的,尽管在搬迁之后各处都有小地名,从“村头”到“村尾”的距离有2公里,但我们依然是属于南厄的移民。

除去地理位置的因素决定父母下决心再搬迁,我想,当时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因素也是一直在左右着父母想再搬迁的思想。

和众多兰洞水库搬迁移民一样,我家从原桥头村搬居南厄后,在兰洞水库搬迁委安排的移民点生活了10多个年头,而生活一直就没有起色,是不是这地方不适合人居住?

父母是存了一些封建迷信思想才决定举家第2次搬迁的。

也是由于当时家庭经济拮据,在我们家的3兄弟中,就只有我的哥哥进入过镇上的中学校去读书;在父母准备全家第2次搬迁时,是年18周岁的我,已经掇学在家务农多年了。

我的父亲他是一个中共党员,在年青的时候,他曾入伍当了几年的兵;父亲退伍回到家乡后,他又干了多年的兰洞村党委书记。父亲有文化有吃苦耐劳的韧性。父亲想换一个环境来改变家庭一直以来的贫穷。

我当时虽然已进入到了成年人的行列,但在家中,上有父母主持家政,下有哥哥扶佐父母,我当时只是做着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对于父母的决定,我那时是无条件服从的。

公元1983年的时候,南厄移民村也和其他山里各移民村一样,已把山田责任到户2年了。

在分田单干之初,父亲就求新弃旧,变过去瑶山水田种双季稻改为单季稻;变常规水稻品种改为最新研制的杂交水稻稻种。在公元1981年和82年的两年时间,我家种出的稻谷,那是“大集体”时期队上所分5年稻谷的总合。

从“责任到户”时开始,我家自种出的粮食,就已是能够自足自给了。

除去种粮,我家那时已经开始把眼光投向“第二产业”。

我哥哥当时21周岁。哥哥从公元1983年开始,他便和人合伙组建了一个木材加工厂。

20世纪80年代初的兰洞瑶山,她还是一个半原始森木带的瑶山,当时,南厄移民村所管辖的山场,森木资源还很丰厚。

哥哥当时和人合开的木器厂,主要是加工初级的板材,和木器的半成品。当时木器厂的利润还是不错的。

从公元1983年的年初开始,父母便携我在管田管地的同时,在农事隙中的日子里,就到北石庄新址去平整宅地,择日下地基石。

父母当时预建的是一座泥墙瓦面屋。这种1厅两厢、上有木板搂的样式,那是当时兰洞水库各搬迁移民村的农户自建第2代房的通用类型。这种房屋它最大的优点是,建材随处可取,建设费用也不算很高。

为节约建设资金,父亲就决定采取自筹劳力、自己把建房最基础的平整宅地、撬石打地基的初级工作完成。

北石庄是一个麻石遍地的地方。在平整宅地的时候,我和父亲在新址上已翻撬出太多的石料。那时,地基石下好,宅地里还有很多未用完的石料。

也是北石庄这地方的石料资丰富,才导至我家在北石庄这地方居住了23年,后不得不再次另搬新址。这是后话。

我家在北石庄的自建房,由于各项工序是自己筹工筹劳,仅平整宅地、打地基石这二项,我和父亲就为建房节约建设资金5000多元。

地基石打就,父亲就把建房的主体部份承包给了一个山外业余的建筑队。说是“建筑队”,其实,这些人也只是给人冲过几座泥墙屋而以。

我家在北石庄最初所建的泥墙屋是三大间,其中,中间较大的一间是堂屋(厅),它长宽是7米乘4、5米;两厢的房间是7米乘4米。在7米乘4米的厢间,中间用泥墙隔开,一分为二成了两个小间。因而,建好后的两厢,它一共是4个小间,再加上楼上的房间,作为当时的5口之家,那房间也还算是宽敞的了。

在公元1983年的岁末,在承包工的努力下,我家在北石庄的新房已宣告落成。

我家在北石庄的建房历时2年。

第1年完成主体正屋后,第2年又自家筹劳,冲就了2间2层的泥墙厨房、以及2间猪牛宿舍。

由于全部基础都是自己家筹劳完成,建房主体部份的承包费又不算高,当时有哥哥开厂挣到的钱,有父母省吃俭用集攒下的家底,这次我家搬迁自建房,家里已是没有外债。

北石庄是我人生的第3故乡。

公元1983年,最初搬居北石庄的户是2户,总人口是11人。

户一

户主:李Ⅹ素。妻:陈Ⅹ英;子:李平Ⅹ;李X江;李全Ⅹ。总人口5人。

户二

户主:赵Ⅹ保。妻:赵X英;子:赵Ⅹ炎;赵Ⅹ思。女:赵Ⅹ兰;赵Ⅹ青。总人口6人。

我在“第3故乡”走进了青年时代。

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自从农村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国家又出台了一系列的涉农政策,改革开放的步伐已明显地加快。在整个兰洞瑶山,各水库搬迁移民村也和其它山外村屯人一样,脱贫致富的激情已是空前高涨。

我们家在北石庄建房后的第3个年头,哥哥已结婚和我们分家另过,我当时就和父母及弟弟在一起生话。

由于村上所分农田不多,父母在当时还能支撑家庭农事,我那时每年都是承包下村上的松林铲松脂,这一干竟然已干了10个年头。

前文所提,南厄是一个多山少田的移民村,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各山头上遍山都是松林和杂树林。铲松脂是当时兰洞瑶山各村村民挣钱的主要门道。

我在铲松脂的各年份里,已悄悄为自己集攒下一定数位的存款。

公元1992年我27周岁。在这一年的农历10月18日这天我结婚了。

在公元1995年的时候,我已和父母及弟弟分家另过。

在公元1999年,我想建一栋属于自己的房子。

由于哥哥和我的结婚,家里的人口快速地增加,到得公元1994年,我们家从原来最初搬居北石庄时的5人,已经发展到了11人。

人口的增长,原来父母所建的房子已经不够住,在公元1993年的时候,哥哥已在原家址的后上方100米处,另建起了1栋3间的红砖水泥楼房,以及2间泥墙瓦面房。

我结婚和父母分家另过后,虽然俩个小孩是时还小,但我妻她是一个体健能干之人,那时,小家的农事在我铲松脂的隙中日子帮助打理一些,妻她每年都能独担起家里农田的活计。

那些年月,我们夫妻每年在早春的季节,都还抽空挖山地种生姜。

在公元1997年的时候,我也因父母所分的房子再不够居住,便决定在北石庄正屋的右边空地,再建3间红砖水泥平房。

除去铲松脂、种生姜出售,在上个世纪的90年代,兰洞瑶山各移民村的村民,已开始种植恭城月柿。到得我建房前的公元1998年,虽然我家的柿收还不算多,但那时,它已能承担起小家一年的生活费用。

至于我铲松脂挣到的钱,以及家里种植生姜出售所得收入,那时我可以不动,只把它们都存进银行。

这便是我想建房的经济基础。

在上个世纪的90年代后,兰洞瑶山各移民村的村民,在再建的房子中,已弃了原来的泥巴墙,改为了红砖墙,弃了原来的瓦面两倒水屋顶,时兴了混凝土平顶楼面。

公元1999年我所建的3间水泥平房的地面平方是58平方米,墙体红砖用去了80垌。

那时红砖的价位和运费用去了4000多元钱;楼面的钢筋水泥及运费合计是6000多元钱。

由于建房所用河沙石料都是自己筹工筹劳备齐,当时建房除去红砖钢筋水泥的费用,余下的,就只是建房的包工费和伙食费了。

我在公元1999年在北石庄所建的3间水泥平房,完工后的总费用合计是:壹万伍仟多元钱。

我在北石庄自建的水泥平房中只居住了6个年头,在公元2005年的时候,我们在北石庄的住户5户23口人,就又一次地面临再搬迁的苦恼。

前文所提,北石庄这地方,它是一个多石料的地方。

在进入新世纪的初年,北石庄后山上的石料,已被一个叫张Ⅹ英的台商买断用于开采。

由于开采石料时,炸药炸飞的石子时常打在北石庄住户的瓦面上,北石庄的住户就认为,再在此地居住,房子和人身都不安全。

于是,北石庄的住户便和台商张Ⅹ英交涉。

在多次协商谈判后,台商张Ⅹ英最后只得答应了北石庄住户的要求。

在公元2004年正月20日这天,是台商张Ⅹ英和北石庄住户签定协议的日子。

北石庄的住户当时对台商张Ⅹ英的要求是:

1.在难厄坳口内,在公路沿线一处山坡地,连片为北石庄住户挖山平整宅基地。

2、赔偿各户搬迁损失误工费。

公元2005年北石庄的住户是:

户一

户主:李Ⅹ素。妻:陈Ⅹ英。子:李全Ⅹ。媳:李俊Ⅹ。孙:李Ⅹ。

户二

户主:李Ⅹ江。妻:李Ⅹ秀。女:李Ⅹ玲、李X兰。

户三

户主:李Ⅹ江。妻:周X銮。子:李Ⅹ捷。女:李Ⅹ琴。

户四

户主:赵Ⅹ保。妻:赵X英。

户五

户主:赵Ⅹ思。妻:李Ⅹ莲。子:赵Ⅹ。女:赵Ⅹ。

户六

户主:黄Ⅹ德。妻:侯Ⅹ英。子:赵Ⅹ。女:赵Ⅹ艳。

北石庄住户在和台商张Ⅹ英协商好后的赔损搬迁费是:

李Ⅹ江户:壹万捌仟元。首付:壹万元。

李Ⅹ江户:叁万元。首付:捌仟元。

李Ⅹ江户:贰万捌仟元。首付:壹万贰仟元。

赵Ⅹ思户(和赵X保户合拼):贰万柒仟元。首付:壹万贰仟元。

黄X德户:壹万柒仟元。首付:壹万元。

这个首付数,也是北石庄住户最终拿到台商张X英赔损的真实数据。

因为,在这之后,台商张Ⅹ英在北石庄后山的石料开采,由于质量不达标,他放弃开采后,拖欠北石庄住户的搬迁赔损费尾数,便不了了之了。

由于台商张X英后来放弃在北石庄后山的开采,北石庄住户在居住方面又归入平静,在搬迁南厄新村的时候,各户的日期就大不相同。

赵Ⅹ思户是公元2005年岁末在南厄新村建新房并于同年搬居的。

李X江户、李X江户是公元2005年在南厄新村建好房,但到得公元2006年春节,李Ⅹ江户才搬居。李Ⅹ江户是在农历6月份才搬居。

李Ⅹ江户、黄Ⅹ德户是公元2007年的农历8月份才搬居南厄新村的。

以上提到的南厄新村,它是在原难厄坳口内的一环山公路边所建楼房形成的村庄。

在北石庄住户搬居此地之前,在公元1983年搬进难厄坳口内建房的李X有户,到得新世纪的初年,已分家单建房变成了3户。

在北石庄住户4户搬居此地后,(李Ⅹ江户搬住原南厄移民点),难厄坳口内已形成了7户的新村规模。

在原南厄移民点后续再搬迁6户到难厄坳口内聚居后,这里便形成了现在的南厄移民新村了。

我家在南厄新村内的建房,源自于公元2005年。在台商张X英把宅地挖就平整后,我家便和北石庄其他住户一样,开工开始挖地基沟、下起地基石来。

由于台商张X英的搬迁补偿费不到位,当时,我们北石庄的各搬迁户都选择自行备料,自己动手完成建房的基础工作。

除自行下河捞沙、到石场捡车石料外,下地基石的工作我家也只是叫村人帮衬一天人工,余下的工程,我便和妻在农事的隙中日子自行完成。

在公元2005年岁未,在地基石下就,我又自己把地箍梁的围边砌成,买回钢筋水泥后,我只叫村人帮衬一天的人工,便把地箍梁倒成了。

这之后,我只是把建房用的红砖运到宅地,余下的建房主体工程,我想把它留待来年才完成。我不想我和妻一直就这样为建房而辛苦。

在这年的岁末,我只在主屋的旁边自建了2间砖墙瓦面厨房。

而在这之后的公元2006年,北石庄住户赵Ⅹ思户、李X江户,李Ⅹ江户,以及黄Ⅹ德户,他们都先后已在南厄新村内建好了房,前3户已于是年搬进了新居。

我家在南厄新村内的新房是在公元2007年的上半年完成的。

由于是时整个北石庄住户就只剩下我一家未搬迁,而家中的俩个孩子是年下半年又已到山外镇上的初级中学读书,我们夫妻俩觉得再在北石庄居住已是太孤寂。

于是,在这年的农历8月初4日这天,我们一家也搬进了南厄新村内的新房子。

也是从我家的搬出,原来在北石庄居住的5户23口人,已宣告全体搬迁完成。

时至我写稿时的公元2012年的初秋8月份,我47周岁。在我不短也不算长的人生旅程上,我和家人竟然经历4次的搬迁挪址。

我在47周岁的日子里,已经在4个地方生活过。尽管家址只是在兰洞村委会的小圈子内移居,但搬迁建房的艰辛,那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够体会。

值得欣慰的是,我家建房的质量一次比一次好,在新址的生活也一年胜于一年。

如今,我家在南厄新村内的新房是:主屋2层,将近200个平方的5房2厅房间;厨房2间50多平米。而且,主副屋的内外墙都已装修好,外相看起来已是很气派。

此时我家也和其他移民户一样,弃了插禾种稻已改种果树;如今家种鲜果的年收入,已超出了家庭生活的所需,达到了存余留用的新境。

更令我此时感到骄傲自豪的是,我家的俩个孩子,他们如今都已长大成人。他们的出息,也令我感到做为人父的欣慰。

我的大女儿如今技校毕业已到广东打工;而我的小儿子于2012年的冬季应征入伍,成了深圳某武警特战队的一员。

尽管故居兰洞瑶山40多年之前的“小江南”因库水的淹没已不复存在,但如今的兰洞瑶山遍山都栽种下了果树,每年都果赘技头;如今兰洞水库移民的生活,那是拥有“小江南”之前的村人无法比拟的。

我在这里祝福故乡兰洞,祝福移民日后的生活。

文/李富江

编号/王孝付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李富江,男,瑶族,广西恭城县人。因为热爱,所以坚持;也因执着,如今已小有成绩。

《金秋文学》™ 授权发布、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