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胡应麟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即写诗既要刻画物象,又要抒发真情,并且要能做到情景交融,相互映衬,景为写情而铺垫,情因睹物而阐发。故王静安曾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诗人必有重视外物之意,故能与花草共忧乐。 因此,写诗首先要能够体察万物,观察愈细致,下笔愈精准;描写愈形象,愈能真切动人。即梅尧臣所说:善写诗者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今天,继续选择杜甫描写春景的经典名句,来看杜甫如何体物写情,如何做到情景交融的。本文选诗侧重杜甫晚年五律作品,看他笔下的春景,体现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01:花亚欲移竹,鸟窥新卷帘。 唐代宗大历二年春,即公元767年,56岁的杜甫在夔州生活,从西阁迁居赤甲。杜甫获得了短暂的安静生活。这一联即出自他迁居之初所写的《入宅三首·其一》。每逢乔迁新居,杜甫总写诗记述,比如成都草堂初成时,他曾有一联“暂止飞乌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来表达对生活初定的欣慰之情。这首也是如此。 “亚”即压,写春色盎然,花朵盛放,也是“千朵万朵压枝低”之意。杜甫是爱花之人,看到花朵层层叠叠盛放,将要压倒旁边的竹子,故而将竹子移植在另一旁。因此,因爱花开故要移竹,“欲”就是为下一步移竹做准备,其实是未开启新生活而准备了。这也扣住“迁居”之意。 草堂新成,人心初定,就连燕子也来窥探。之前空屋无人,燕子入室嬉戏,而一旦有人居住,燕子就不敢贸然入室了,故用“窥”。杜甫既有爱花之心,自然也有怜燕之意,故卷帘让燕子尽情窥探。“新”也写出新居初入之意。 这一联写得物我和谐,暗示出作者此刻开心快慰的心情。而细节刻画之生动,命意之曲折,也很符合杜甫一贯“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诗法。 02:江阁嫌津柳,风帆数驿亭。 这首诗出自《喜观即到复题短篇二首·其二》。杜甫定居夔州之后,得知其弟弟杜观要来看望他,就一连写了好几首诗记述此事。为了等待兄弟,他“朝朝上水楼”,希望早日看到弟弟的来船,并且幻想着弟弟来了之后,两人一定“泊船悲喜后,款款话归秦”,即要和弟弟一起回到故乡。 这一联即写他盼望弟弟既焦急又欣喜的心情,写得朴实真切,细读动人。杜甫每日都登上江阁远望,焦急地等待弟弟座船的影子。由于柳树茂密,遮挡视线,他就恨上了柳树。他每日看着来往的帆船,计算着弟弟的行程,显得急不可耐。后来,白居易之“计程今日到凉州”,温庭筠之“过尽千帆皆不是”,都似乎从此句化来。 03:小雨晨光内,初来叶上闻。 雾交才洒地,风逆旋随云。 历来微雨最难写,因其细柔轻腻而不易刻画,杜甫此诗却写得细致形象。此二联出自《晨雨》诗。 春雨细如牛毛,有光之处才能看到,故“晨光内”写其形;晨雨轻柔,触在叶上才能稍微听到,故“叶上闻”写其声。并且此联有互文之意,细雨润叶,才能看到叶子微微的亮光,才能感受到其轻微的声音。 雨如丝如缕,湿雾之中才看到雨落在地上,而风稍微一吹,雨就化为云雾随风而去。这一联也是刻画其轻,着重以“云雾”做映衬。“才”写出雨轻柔迟疑之意,而“旋”则写出雨随风化云之迅速。 这两联细致刻画晨雨之轻柔,写得细致形象,工细入妙,字字写小雨,字字皆正面而写,真有神妙之致。杜甫还有写雨妙句曰“烟添才有色,风引更如丝”,可与此二联对看。 04:江湖深更白,松竹远微青。 公元768年,杜甫已经57岁,由于思乡情切,他离开夔州,顺江东下,计划走水路再曲折北上,回到故乡洛阳。这年三月,他在江陵府靠岸,写下《泊松滋江亭》诗,此联即出自此诗。 三月已是暮春,夜色将昏,杜甫停舟,登亭远望,江水澎湃,看起来幽深,在夕阳余晖中显得惨白;岸边的松竹绵延很远,在夜色笼罩下,微微泛青。这一联紧扣黄昏之景,写得苍茫辽远,又孤独而无生气,恰似漂泊中杜甫的心情。 值得一提的是,王维曾有句“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与此联句法及意颇为相似;而杜甫也有“飞星过水白”之句。须知,“白”字易佳而难工,颜色相对也容易相犯。但是无论杜甫还是王维,在颜色搭配上都堪称绝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