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崔家沟矿的就业大楼/牧石

 黄堡书院 2021-02-25

就业大楼

牧 石


这里说的就业大楼,是渭北高原北部,崔家沟矿内的一座大楼。从外表看,它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最常见的那种水泥钢筋砖混结构,极为普通的四层职工宿舍楼。若是非要找出一点独特之处,这楼只是长了些。然而,由于处在矿区边缘的大山脚下,这长不但显示不出来,反而使它显得压抑、矮小。我总担心发生毫无征兆的地质灾害,瞬间的山体滑坡会将它吞没。

我刚来这里那十年,几乎天天从这座大楼前泥泞不堪的道路上经过。每每望着它,总有感慨,内心很不平静。

要说就业大楼的来历和过往,就不得不说几句崔家沟煤矿的历史。不然,没有看过我以前文字的人,往下看就糊涂了。
崔家沟煤矿,是一个在马栏农场一九五八年开采的小煤窑基础上,逐步发展壮大成的一个劳改煤矿。由于建于“大跃进”年代,就被称作“跃进矿”,当时,从事劳动生产的是被判处劳教的右派分子和一些旧政权的军政人员、社会盲流,以及一些所谓的没有改造好的刑满释放人员。由于这些人听话能干,发展很快,一年后产量大幅提升,就被省上正式批准为“国营地方陕西省崔家沟煤矿”。后来,随着规模不断扩大,六十年代中期被列为国家统配煤矿,七十年代初,修建了一条铁路运煤专线与梅七线衔接,产能大幅提升,井下采煤、掘进劳动全部换成了犯人,更名为“陕西省第五劳动改造管教支队”,对外继续沿用“陕西省崔家沟煤矿”名称,单位性质也由劳教单位转为劳改单位,此前的劳动者,全部从事生产辅助作业和地面后勤服务工作。
如果不拿原煤产量说事的话,崔家沟煤矿的鼎盛时期,当属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和七十年代,直至八十年代初。论规模,北起铜川市金锁乡崔家沟村,西到七八里路外的耀州区瑶曲镇杏树坪村,南至十几里路外的瑶曲镇衣食村,绵延三四十里路,都分布有崔矿的井口,炼油厂、砖瓦窑和农场果园。然而,这么大,拥有两三千人的一个单位,当初的办公和居住条件却十分艰苦,全矿没有一座楼房,人们办公和住宿,全都分散在矿区周围依山而建的简易平房和窑洞里。直至七十年代,才有所改善,建起了一座矿部机关办公大楼,一座二层的青工楼和一座大礼堂,以及一座像模像样的二楼商店。
也就在这过程,一九七四年,矿上正式上犯人前,需要以前的那些人,腾出他们六十年代自己为自己居住建起的四面有大墙的地方关押犯人时,才盖起的就业大楼。
那么,这座楼为什么叫做就业大楼?其实,道理很简单,就是因为它里面住的都是就业人员。这么解释,问题又来了。就业人员是什么意思?别着急,听我慢慢跟你说。


就业人员,是过去一段特殊历史时期,监狱、劳改队里一群特殊的人,特有的一种称谓。这些人,就是崔家沟煤矿一九七四年以前,从事井下生产、地面基建、农场副业后勤服务劳动的那些人。后来,他们虽陆续已被解除劳教,或者刑满释放,但因各种原因不能回家,被留了下来。可是,对他们又不能称作是工人,更不能算做管理人员,这就使他们的身份难以确定。结果,为有别于劳改干部,还有监狱劳改队里的正儿八经的工人,就被称作是就业人员。
这座大楼选址实在有趣。它不但远离干部职工家属区,建在紧挨生产区域的山脚下,使就业人员方便上下班的同时,还不打扰干警职工生活。这还不算,大楼对面不远处的山坡上,就是监狱,也就是他们以前住的房屋。他们每天下班回来,透过窗口时刻都能看到。这是什么意思?是偶然的巧合,还是有意的设计?在这里工作近40年,没人说过。我觉得,如此挖空心思的设计没一点意义,时间证明,一切该发生的照样发生。
大楼里住的近千人,分别来自矿上所属采煤、掘进、机电运输、通风安全和后勤副业等十几个下属单位。那时,对外通讯还使用代号——三十五号信箱,下属各单位是按部队连排编制的。住在这里的人员,首先是按大队划分的,然后再按连排划分在一层楼或一段楼道内,六七个人住一个房间。每个连队都有会议室,大队还有阅览室、理发室。楼内房间都装有暖气,每层都有卫生洗漱间和专门打扫卫生的人,楼后边还有一个能供1000多人吃饭的大食堂——“就业大灶”。
当然,这里住的就业人员,还不到全矿的一半。许多带家的都分散住在十里矿区两边山坡上或公路两边,自己用荆笆和油毛毡搭建的简易房里,还有一些相对独立远离矿部的下属单位的就业人员,住在自己单位附近。
我一来到崔家沟煤矿,1983年走上工作岗位,就在一个完全由就业人员组成的连队工作。所以,有幸与就业大楼有过亲密接触。在大楼内的阅览室里看过报纸杂志,理发室里理过发,连队的会议室内组织人员开过会,还在楼后面的大灶上吃过一段时间饭。
当时,对政治学习抓得紧,每周一三五都要组织就业人员读书看报学习,开会传达上级文件精神。好在他们已习以为常,没把这些当回事。
然而,每次开会学习,望着一张张普普通通平静的脸庞,一双双飘忽不定,让人琢磨不透的眼神,我的内心却复杂,总觉得危机四伏。因为,我翻阅过他们中许多人的档案,拿他们过去的所谓的罪错与面前的这些人无论如何也对不上号。
姑且不论他们以前的罪错,就拿劳动来说,可以说,整座崔家沟煤矿都是他们用一镐一铲挖出来的,整个矿山浸透他们的汗水,都是他们建起来的。想当初,这里野兽出没、人迹罕见,连一条像样点的路都没有。六十年代初,他们一边挖煤,一边烧砖建房,上山开荒种地,靠人拉肩扛,修建起了一条从瑶曲到七一矿,三四十公里长,与305省道衔接的公路,为崔矿打开了一条通向山外的坦途。而且还参与地方建设,修建了铜川市王家河至耀州区瑶曲镇,瑶曲镇至衣食村公路和远在柳林的一座水库,为铜川北部山区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他们中有的是人才,开矿建房搞设计,车钳铆焊样样精通,医院里的骨干多数是这些人。六七十年代,文化生活十分活跃,能整台演出传统戏剧节目,每逢春节,舞龙、耍狮扭秧歌声名远播,吸引周边矿区和农村老百姓不惜走十几里山路来观看。
尽管表面祥和、热闹,但在就业大楼里,还是暗流涌动。一九八三年,全国开展“严厉打击刑事犯罪分子”运动,两次收网,整座楼里就抓了三四十个人。这让我的内心更加忐忑,工作更加无所适从。这些人不是犯人,在管理上,除了身份是个古怪的就业人员外,其他待遇都与社会上的国有企业职工完全一样,按月领工资,享受良好的劳保待遇,还有探亲假,整个一个粗放型管理。但是,按照要求,他们仍属于无产阶级专政对象,不能完全按一般国有企业职工对待。怎么管?上面又无具体规定。
由于特殊的身份影响,使这些人的婚姻成了大问题。除了到这里前已成家的一些人外,许多人都四五十岁了,还没有老婆。所以,这里的人对有关女人的话题都感兴趣,大楼里说媒介绍对象的事天天发生,许多人做了农村人家的上门女婿,婚姻生活很不如意。这就给一些人留下了空子,趁机以介绍对象为名,带着不良妇女出入大楼,半公开的干起了卖淫的勾当。就拿“严打”抓起来的人来说,相当一部分人犯的都是容留介绍妇女卖淫或嫖娼问题。那阵子,风气坏到了什么程度,就连矿上的一个十六七岁的干部子弟,也闻风而动,到就业大楼里来嫖娼。卖淫的妇女看不下去,都劝说“娃呀!你年龄还小,不能干这事啊”。
八十年代末,大楼南侧一楼的宣传站内,还发生过一起恶劣的猥亵幼女案。一个写着一手好毛笔字,年逾花甲的就业人员,用迷魂药将一个女孩迷倒,在宣传站内套间里蹂躏了一天一夜,令人发指。

一九七六年,中国发生几件大事,对每一个国人来说,当然也包括崔矿人,是不寻常的一年。但在崔矿,围绕就业大楼和距离它四五里路外的一条山沟里,还发生一件令人震惊、毛骨悚然,骇人听闻的大案。
这年的四月中旬,在就业大楼北面,步行不到二十分钟的老虎沟里,先后发现六具尸体,其中两具尸体只残留少许表皮,四具尸体已成白骨,震惊全矿,引起一片恐慌。
一九七六年四月十一日中午,两个打猎的人在老虎沟旁的埝子沟山坡的树林里,发现一具尸体报案,耀县公安局迅速赶到现场勘查。现场惨不忍睹,死者上衣被撕开,裤子被扒到膝部,脸面、胸腹部皮肉及内脏已被野兽吃光,骨骼裸露,头部有明显三处钝器伤痕凹陷骨折,上衣兜内装有崔家沟煤矿杏树坪大队就业人员饭票数张,旁边散落有九片花生壳。八十米外,发现用松枝掩盖的一块石头下压有一条裤子,裤兜内的一片碎纸上写有“汤德合欠粮”等字样。此外,现场还发现有筐条五把。当即公安人员判断是一起凶杀案件,随即展开侦破工作。
侦查人员依照饭票这条线索,顺藤摸瓜来到杏树坪大队。经相关人员对现场遗留物和死者衣着辨认,弄清了死者是住在就业大楼里的七连的陈良秀。他在今年二月二十三日被分配上山割条子,至今未归。同时查明,纸上写的汤德合也是住在就业大楼里的七连的就业人员。他在外出的当天请假说到矿砖瓦窑去看老乡,至今一直未归。经过进一步查证,汤在砖瓦窑没有老乡,当天未去此处。而且,与汤同宿舍的人证实,汤那天走时还带了一包花生。这与现场发现的花生壳吻合,据此初步判断,很有可能是汤杀害了陈良秀。为此,专案组决定大规模搜山。
四月十六日,搜山人员发现一个奇怪现象,距埝子沟三华里的老虎沟上空有很多乌鸦在盘旋,就立即穿过树林,爬上断崖,进入老虎沟去查看。结果在一条小溪旁的几块巨石间,又惊讶发现一具尸体,随即进行勘查。现场依然惨烈,死者上衣被扒开,下身仅穿一条裤衩,除四肢末梢还留有少许皮肉外,其余全部被野兽吃得剩下白骨,技术员只提取到了尸体残肢上仅有的两个完整的手指指纹。现场还发现,在尸体头部三四米处的一块大石下面有一洞穴,洞口用石头堵塞,内有棉衣、绒衣绒裤各四条,棉衣兜内装有二十七片花生壳和半块花生仁。更加令人吃惊的是,提取衣物时,又发现下面掩盖着两具尸体和一些霉烂的衣物。
面对一大堆森森白骨,办案和搜山人员都头皮发麻,不知这幽静诡异的深山沟里,藏着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还会发现多少具尸体。真怀疑,这里是一个杀人的屠宰厂。
经指纹鉴定,老虎沟发现的第一具尸体,就是之前警方多方要追查的汤德合。这一意外情况使线索中断,案件发生了急剧变化。究竟是谁杀死了陈良秀?汤德合又被谁杀害了?他们与后面发现的两名受害者之间又有什么关联?
随后,案情继续扩大,崔矿干警鼎力配合办案公安民警,经过三天反复细致勘查,在距尸体十二米的岩石缝里,找到一个矿车销子,在洞内和附近的河堤上,用手刨开潮湿的泥沙,挖出许多已无法辨识纹理的衣服碎片和一条皮带、一只皮鞋、一只男网球鞋,以及两个残缺不全的人头和一些零星碎骨。
这样,死者人数增长到六人!在确定两具尸体是陈良秀和汤德合之后,那么后来发现的这四具白骨又是谁?就成了破案的关键。
办案人员翻山越岭,走访附近方圆四五十里范围内的自然村和独居户,同时在崔矿对历年来外逃及请假离矿未归的就业人员进行摸排,查出一九七二年以来全矿未归就业人员有三十五人,还发现其中四人家属经常来信查询。于是,以这四人为重点,发动与其熟悉的人回忆他们离矿的时间和衣着及携带物件。而且将现场收集到的417块残衣碎片,一片一片细心的冲掉泥沙,按照色泽式样特征,经过两昼夜的反复比对,恢复成36件比较完整的衣物轮廓。然后,让熟悉的人仔细辨认,弄清了四具白骨的身份,一个是七连的就业人员尚玉林,一九七三年十月二十八日请假去焦坪小街未归,走时带了现金近百元;一个是七连的就业人员史全德,一九七四年四月六日请假去焦坪小街银行存款未归;一个是井口工具房就业人员耿荫菊,一九七四年十二月十八日请假探亲未归,走时带英纳格手表一只;一个是十四中队就业人员涂景信,一九七五年六月二十八日请假外出买木料未归,走时戴着一块罗马表和不少现金,都住在就业大楼里。
至此,专案组分析:一、从两个现场的六具尸体都头骨破损的特征来看,作案手段一样,且其中五具尸体在同一个地点,两个现场又有花生皮互相联系,判断可并案侦查,凶手人数为一到两个人。二、现场位于偏僻的深山密林之中,行人罕至,估计凶犯与死者关系密切,诱骗外出谋财害命可能性大,且六名死者都是崔矿就业人员,凶器是煤矿用的矿车销子;现场留有大量衣物不要,明显是怕暴露自己;几年期间连续作案,说明凶手就在矿上,甚至就在就业大楼里;从连续杀人这一特点来看,此人心毒手辣,行动自由,平时伪装好人,有人缘。三、从陈良秀尸体旁的五把筐条分析,陈是在劳动中被杀的,时间应该是被分派上山的当天即2月23日;后来的四具尸骨,从腐烂程度判断,死者死亡时间应在近一到两年之间;凶手熟悉山区情况,估计在崔矿就业时间应该在4年以上。
侦查范围确定后,崔矿立即在全矿展开强大政治攻势,管教干部组织就业人员召开大会,在就业大楼内外到处张贴“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等标语,办学习班,公布案情,鼓励揭发检举。由于被害6人中四人来自七连,专案组就将其作为重点单位来抓。把全队251名就业人员三人一组编成83个学习小组,集中办学习班,对4分队48名戴有“坏分子”等帽子的就业人员编成16个互监小组,并布置人员昼夜武装巡逻,严加管束,屋内屋外到处是“立功赎罪”“立大功受奖”等等醒目标语,形成大兵压境,瓮中捉鳖之势。很快,专案组收到大量检举,最终将焦点集中在七连的就业人员高公民身上。
   高公民,男,46岁,富农出身,1953年12月因贩毒罪判刑,劳改中又因逃跑和流氓罪先后4次加刑,合计刑期15年,从服刑第7年起,被调到崔矿就业。
他之所以成为重大怀疑对象,原因如下:一、有作案条件。此人身强力壮,平时伪装积极,善于表现,担任组长,节假日外出自由,经常上山挖药,熟悉山区环境。今年二月二十三日发案那天去向不明。七连四分队就业人员普遍反映,高与死者尚玉林,史全德,耿荫菊和汤德合关系密切。有人证明,尚玉林外出前一天晚上,与高喝酒到深夜。同时,有人反应他的钱财来源不明,每月收入40多元,但经常给家里一寄就是100多。有多人都反映,高公民有4块手表,其中一块罗马表是死者涂景信从别人手里买到的,一块英纳格手表是死者耿荫菊的。特别是有人揭发,最近还见高公民带着死者张德合生前的手表。涉案人员决定正面接触高公民。
专案组找高公明谈话时,他的手里还握着企图随时伺机扔掉,杀害康德和时抢得的手表。在强大的攻势和铁证面前,高公明不得不低下头,老老实实供认杀人过程。
一九七三年十月到七五年六月期间,他以帮尚、史、涂、耿,找对象、买木料、取药材为名,先后将几人诱至老虎沟杀死,然后扒下衣服,抢走现金、手表和钥匙等物。且每次作案将凶器——铁销子,藏在石头缝中,方便再次作案用。
一九七六年二月二十三日,高公民以给汤德合找对象为名,将其骗到老虎沟一石堆旁,以解手为借口取出凶器,趁汤不防,将其击昏,拖到巨石间打死,抢走罗马表一块和一兜花生。逃离途中,意外在埝子沟遇到陈良秀在割条子,由于担心罪行被发现,随产生杀人灭口念头,寻机从陈手里片过镰刀,将其打昏,并从陈的棉衣上撕下一块棉布塞入其口中,掐脖使人窒息死亡。随后,扒开陈的衣服寻找值钱财物未果,匆忙逃离。期间与陈搏斗中,高还将抢得汤的花生洒落一地。
随后,专案组根据高公民的供述,收集到所有物证,音证了口供,形成完整证据链。至此,案件告破,真相大白,杀人恶魔被正法,六条冤魂得以安慰,就业大楼恢复了往日表面上的平静,矿山又有了生机。
我之所以引述这个故事,不是为了博人眼球,只是想不夹杂任何个人观念,通过一个真实事件,让读者自己去了解和认识就业大楼内复杂的人际关系。
80年代中期,极左思想造成的错误渐渐被纠正,就业人员的身份问题解决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被转成了国有企业正式职工。随之而来,按照国家相关政策,他们的家属和子女的户口问题也被解决了,来到了矿上,吃上了商品粮,许多人都搬出了就业大楼。
我去过一些住在矿区周围山上的就业人员的家里。他们的房子,基本上都是用笆子和油毛毡搭建起来的,看起来虽简陋了点,但绝大多数都收拾的整洁,院子里有花有草,还有种蔬菜、养鸡的,给我印象挺不错。当然,这种房屋不是就业人员的专利,当时一些刚解决家属户口的干警没房住,也住这样的房子。
此时,就业大楼里也住进了带家户,环境卫生已远不如从前,乱的不成样子。这档口,矿上就在杏树坪的东面山坡上,盖起了几排楼房,名曰“工人新村”,专门给解决了家属户口的就业人员,不!这时应称作是职工了的工人居住。可我总觉得有些别扭,为什么把新村建的那么远,独处一隅,不与以前的家属院连成一片,融为一体?
我为那些在文革结束后平反离开这里的“右派”,以及一些改革开放后不辞而别回原单位或老家的就业人员而感到庆幸。这样,就彻底斩断了与这里的联系,脱离这个是是非非说不清的地方,渐渐忘记那令人压抑、不堪回首的岁月,真正开始自己新的生活。
一九九二年,矿上的选运大队搬进了就业大楼,把其中的两层改造成了办公室,其余大部分住的都是新招收来的二三百名年轻职工,并且接管了楼后面的就业大灶,使这里成了名副其实的选运大楼,就业大楼便彻底结束了它的使命,退出了崔矿的历史舞台。从那时起,人们也开始改口称其为选运楼,渐渐地淡忘了它以前的名字。
进入新世纪,这座大楼的红砖外墙用水泥砂浆包裹后,被刷成乳白色的,楼后面的就业大灶也被拆除,盖起一座雪白的新楼房。而今,矿区环境面貌焕然一新,两座楼房一高一长,错落有致,背靠松柏掩映的青山,沐浴在新时代的阳光下,交相辉映,煞是好看,已成为矿山一处新的亮点。
然而,尽管变化已面目全非,可我看到它,还总想起以前的就业大楼……
2021年1月2日

胡 旭

胡旭笔名牧石祖籍陕西省绥德县现居铜川中国散文学会、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作家摇篮》杂志签约作家。作品散见于《青海湖》《鸭绿江》《散文百家》《参花》《牡丹》《中国青年作家报》《文化艺术报》《西部法制报》等杂志报刊。有散文获陕西省作协征文优秀奖入编《全国司法干警优秀作品选》等文集。
来源:黄堡书院

友情提示:凡黄堡书院公众号原创文章,转发者请注明来源,违者视为侵权。


往期文章阅读:

前文化部长王蒙:可能这是我一生中最大的失策

你可懂得梵高的孤独?

《作品》:70后优秀作家的代表弋舟

作家协会的来龙去脉

浴火重生耀州瓷

韩少功:人情超级大国的结局

铜川的姚筱舟是《唱支山歌给党听》词作者

季羡林:那提心吊胆的一年

大师们的简陋书房

珍惜拥有,珍惜相聚时光

如果方言消失了

著名作家笔下的“过年”

80年代人的生猛,是现在年轻人不敢想象的!

铜川邱晨,央视地名大会横扫群雄

走,逛会走!一起感受铜川集市上浓浓的年味儿

当年交公粮的那些农民已经老了

阎连科:回家

王蓬:我的第一本书

焦波:我没让爹娘见最后一面

作家和谷《皇朝背影》序 西安出版社2021年1月版

盘点中国“文二代”:职业很多元 作品须过硬

六集历史文献纪录片《红色神府》暖春预告 和谷撰稿/东狮影视出品

趁热——魂牵梦绕孟姜塬之二/郭玉田

人民日报 | 和谷:花土沟

川淮手记 | 唐楷的精神与我们的期翼

底层读者拔高了《平凡的世界》?以每年300万册的销量递增

匪性难改卢占魁/刘平安

《名家笔下的柴达木》出版发行

苏东坡游历临潼华清池,留下了四首诗和一首词《华清引》

李国平:由严家炎和柳青的一场争论说起

从西北大学走出的作家群体

唐朝的“背影”与说史的操守——读和谷文史散文《唐朝背影》/张翼

小说得有种粘人的况味——读和谷长篇小说《谷雨》/张翼

博古藏今的喻德江陶瓷博物馆

肖云儒:西京搬家史

柳宗悦(日本)/民艺之美

叶广芩:作为陕军一员我充满骄傲和自豪

读《秋声:和谷〈人民日报〉版散文集》/张翼

简净中的时光漫溢——读和谷《独旅》/张翼

看了日本、荷兰、美国、中国的养老院,颠覆了我的认知

为什么上纯文学期刊这样难?

铜川市王益区扶持和表彰一批优秀文艺创作者

鲁迅这辈子挣了多少钱?
余华原著、张艺谋执导经典电影《活着》完整版

今日西安日报 | 七双布鞋/和谷

2020黄堡书院十四件事

作家和谷2020年作品要目

聆听2021丝路诗人新时代的驼铃声/和谷
三登收获文学榜丨文學陝軍专访弋舟:到世界去
电影文学剧本《石破天惊》和谷/刘平安

“我爱我的家乡”大型融媒体直播 27日12时走进幸福新铜川!

惊回首:陕西文学六十年风云际会,沙场秋点兵

探秘路遥与铜川的不了情

重温电视连续剧《铁市长》惊心动魄!

陈忠实:不能忘却的追忆

陈彦三把火:央视《装台》张艺谋导《主角》新作《喜剧》!

文著协名家会员作品展播丨和谷:归园札记

纺织姑娘/和谷

作家和谷给陕西文学陈列室赠送14卷本《和谷文集》

《金秋》封面人物/金秋娇子:和谷
文学群星榜|诗性和谷
《南凹槐花诗会》入围美丽乡村国际影像节
瓷城散记/和谷
贾平凹:陈炉
玉米金黄/和谷

【编辑】孙    阳

【主编】秦陇华

你右下角点一个 小编工资涨五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