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毛主席一句“Long Live Snow”,让老友斯诺佩服

 今古言堂 2021-02-25

毛主席曾说过:“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而毛泽东的一生,都是勤奋好学的。从青年时期开始,毛泽东就大量阅读古今文史典籍,用知识渊博、学富五车来形容毛主席一点不为过。

但当时的毛泽东与许多有过留学经历的青年人相比,显然在英语的水平上有所欠缺。但为了打开语言这道门户,实现与世界沟通交流,毛泽东始终都在坚持学习英语。

毛泽东在飞机上学习英语

与周恩来等领导人相比,年少的毛泽东不同的是从没有去国外留学学习过新知识、新思想的经历。即使在一九四九年之后,毛泽东也只出过两次国,两次都是访问苏联。

那么,是什么使得毛主席开始学习英语,又是什么使得毛主席打消了出国留学的念头呢?
其实在刚开始的时候,毛泽东对于英语的学习是丝毫没有兴致的。

大约十七岁的时候,毛泽东离开了家乡韶山冲求学。东山学堂是毛主席就读的第一所学校。东山学堂作为当时学风开放的一所学校,英语课是必不可少的。就是在这里,毛泽东第一次和英语有了密切的接触。

一九一一年,在父亲的支持下,毛泽东去往长沙,在一所商业学校学习。但问题很快来了。

关于在这所学校的学习经历,毛泽东曾抱怨最大的问题就是大部分课程都是英语教学的,而毛泽东英语非常差,这些英语教学的课程对毛泽东来说,无比困难;还有一点,这所学校里没有英语老师,这使得毛泽东不得不决定离开这里。

青年毛泽东

离开学校的毛泽东非常迷茫,开始四处探访求学。直到有一天,在湖南图书馆读书的毛泽东恍然大悟了,是什么使得青年时期的毛泽东顿悟的呢?

话说,清朝的道光皇帝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时,曾经一无所知的问:“这个英吉利蛮夷到底在哪里,它跟暹罗或者是吕宋接壤吗?”很明显,道光皇帝在打仗时,连一份世界地图都没有。

而七十年后,一个乡下来的青年毛泽东在第一次见到世界地图的时候,震撼可想而知。很久很久之后,毛泽东都记得这次看世界地图给他带来的震撼之感。

周世钊是毛主席的同班同学,毛泽东曾经和他讲过这件事情对他的影响,毛泽东对周世钊说:“当时啊,我就到那个地图上去看我们韶山在哪里?怎么看不到韶山啊,去看湘潭在那里,怎么也看不到。”

毛泽东恍然大悟了,这件事对毛泽东的启发很大。在整个世界中,韶山,乃至湘潭都是是渺小的不能再渺小的存在了,甚至湖南都不过是天地之间的一个浮游罢了。

深受震撼的毛泽东,头一次对这门毫不熟悉的语言产生了兴致。对英语毫无基础的毛泽东,学习英语讲究两个方法,那就是静中求学和闹中求静。“静中求学”是坚持早上早起,趁没有人学习英语。“闹中取静”则是在街道上大声诵读英语。

青年的毛泽东还酷爱读新闻,在读新闻时他有一个小习惯,那就是把新闻里提到的地名都圈出来,在地图上找到它。长此以往下来,毛泽东也学习了不少的英文词汇。

毛泽东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合影

毛泽东辗转来到湖南省立第一师范上学,当时忧国忧民的气息不仅仅在北京非常严重,在全国各地都普遍蔓延着。这时的毛泽东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新青年,也非常关心国家、社会改革等问题。

寻找救国之路,可以说是那一代中国青年人的普遍渴望。试想那个年代的年轻人他们心中的想法:我们这样一个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我们曾经强大过,我们曾经在世界上是领先的,为什么到了这个时候变成这样一个局面。

受新思想的熏陶,此时的年轻人普遍认为学习科学的道路是救国的唯一渠道。当年很多像罗荣桓这样的年轻人怀揣着救国的梦想,投入到科技救国、教育救国、实业救国等事业中去。虽说民国之初北京是封建的大本营,但是上世纪一二十年代的北京却成为了很多有理想、有追求的年轻人向往的地方。

一九一七年一月,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他上任伊始,立刻对保留着浓厚封建教育传统和城府校风的北京大学实行了雷厉风行的改革,这些改革对当时的年轻人思想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

蔡元培主张思想自由开放,当时的陈独秀、李大钊、胡适、刘半农、周作人、周树人等思想领导者都被蔡元培请来北京大学任教。《新青年》是当时风靡一时的读物,它改变了当时人们的思想,引导青年人发奋学习救国。以《新青年》为主导的社会新风气逐渐形成了。

德先生和赛先生,也就是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所宣扬的,引发了全国上下青年的沸腾。这时一个历史的转折处来临了,青年们纷纷都想通过自己的力量加入到救国的运动之中。

一九一七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建立了一个新的制度社会主义。出于复杂的考量,布尔什维克免除了对中国的不平等条约,这赢得了中国人的好感。更为重要的是,苏俄做出了一个样板,那就是用暴力革命打碎旧世界,建立一个没有压迫人人平等的新国度。

巴黎和会的失败令很多中国人对欧美制度感到失望。于是五四运动后,很多人把目光投向了苏俄,投向了马克思主义,投向了革命。

《新青年》创刊号

一九一八年六月,从湖南第一师范毕业的湖南青年毛泽东来到北京,此时他只有二十五岁,准备赴法留学事宜。天安门广场李大钊演讲,深深震撼了这个湖南乡下来的青年。来到北京的毛泽东通过对《新青年》阅读和学习,对马克思主义的了解更加全面了。

毛泽东始终主张吸收西方知识,但他仍然留了下来,并未赴法留学。毛泽东当时说:“出国去学习是必要的。但也要有人留下,研究本国的问题。我就本国问题的研究很有兴趣,而且我研究得还很不够。因此我觉得自己应该留下来。”

新民学会宗旨本是:“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毛泽东在接管了学会之后,将宗旨变为了当代众多青年人的理想:“改造中国与世界。”

想要改变中国与世界,就要学会与世界沟通。而英语这道立在毛泽东面前的门槛,也是必须要跨过去的。

毛泽东曾在与友人的书信往来中曾感叹道:“英文确实是通往世界的通道,一定要将它融会贯通。我现在每天学习一点英文,如果能够坚持,多多少少总会有点收获的。”

但国内形势的不断变化,使得毛泽东为革命到处奔走,英语的学习也只能暂且搁置。直到长征结束,毛泽东才又拿起了英文书,继续对英语的学习。此时,一位外国的记者悄然来到了毛泽东的身边。

他就是毛主席的老友斯诺,也是主席与其说英语最多的人。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斯诺曾三次来到中国。在一次的宴会上,毛主席与斯诺共同举杯。斯诺用中文说:“毛主席万岁!”

而毛主席则回应道:“Long live Snow.”这句英文的意思是:斯诺万岁。

作为与毛泽东讲英语最多的人,斯诺对于毛主席英文的进步感到非常的惊讶与佩服。那么,能让毛主席说出“Long live Snow.”的这个斯诺是何许人也呢?他与主席又有着怎样的故事?

埃德加斯诺是第一个到达陕北,第一个采访毛泽东的外国人。他写下了震撼世界的报告文学《红星照耀中国》,把一个真实的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展现在了世人面前。

一九三六年,斯诺通过宋庆龄和友人的帮助来到了陕北苏区。来到这里,斯诺见到一个清瘦的、青年人,这个人就是周恩来。周恩来给他立马就安排了一个九十二天的活动日程。他来了十来天之后,斯诺非常惊讶,温文尔雅而有教养,这是周恩来给斯诺留下的深刻印象。

这些一直被国民党宣布为愚昧的强盗,抢掠者的共产党,竟是这样的文质彬彬、风度翩翩、学识渊博。而周恩来允诺可以自由行动的诚意更让斯诺感到惊喜,他原以为在采访和拍照的过程中可能会受到某些限制,现在看来,这些顾虑那都是多余的。

“我要见毛泽东先生。”斯诺试探的就提出他考虑已久的要求。周恩来爽快地告诉他:“毛泽东在保安。”随后周恩来安排斯诺和四十个战士一起护送物资到保安。

这些战士们都非常的年轻,斯诺跟这些战士攀谈起来。在路上大家口渴的时候,没有任何一个人去旁边的果园或者蔬菜地去拿东西,而见到这个有野山杏的时候,战士们像一阵风一样跑去采摘。每人兜了一大兜野山杏回来,其中有一个小战士还给了斯诺。

斯诺在陕北苏区

跟随着这样一支队伍一路愉快地前行,年轻而富有活力的红军形象呢深深吸引着斯诺。当他们抵达保安,红军举办了非常热闹的欢迎仪式。

在山沟里面隆重的迎接仪式让斯诺非常的激动。然而在前来欢迎的队伍中,斯诺并没有发现毛泽东的身影,这令他心中是不免有一丝失落。不过斯诺很快就在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之下,第一次见到他最想见到的毛泽东。

有一次,斯诺在傍晚出来散步时候,远远地看到一个人,这个人头发很长,瘦瘦的,比一般的中国人个子要高,斯诺他的目光非常的睿智,像一个很有思想的知识分子。有人告诉他,这个人就是毛泽东。

他当时非常惊讶,他说:“毛泽东走在路上,跟路过的两个农民在随意的聊着天。一点儿都看不出他是被国民党悬赏了二十五万元要杀掉的人。”

这更加吸引了斯诺。他非常迫切地想马上采访毛泽东一番。一九三六年七月十五号晚上九点,在一座破旧的窑洞里油灯摇曳,斯诺终于和毛泽东开始了第一次采访。

斯诺直言不讳地问毛泽东:“您有过几次婚姻?”

可是翻译吴亮平却粗心的翻译成了:“你有几个老婆?”因此闹出了大笑话。

毛泽东在接受斯诺的采访之前还是做了非常充分的准备,以一个非常开放的胸怀去迎接斯诺的采访。实际上在斯诺来之后,毛泽东还举办了一场盛大的晚会来欢迎斯诺。

毛泽东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当世界把我们遗忘的时候,是斯诺来到了我们这里,认识了我们,并把我们介绍到外面的世界。我们永远感激斯诺对我们做的贡献。”

两人的第一次谈话给斯诺的采访开了好头,那在随后的十几天中,斯诺与毛泽东彻夜谈话直到旭日东升才可以结束。

在谈话中,毛泽东丝毫不避讳这个外国记者的任何问题,态度自然大方。那正是这种随意而又潇洒的形象,让斯诺对他产生了一种特别的好感。

在采访期间,毛泽东还经常和斯诺讲英语,以此来提升自己的英语水平。

在陕北的窑洞里,斯诺看见了毛泽东衣服上满是缝缝补补的痕迹、朱德用马尾毛做成牙刷刷牙、彭德怀穿的背心是拿废弃的降落伞制作而成的、林伯渠的眼镜的一条腿坏了就用绳子缠起来。通过这一个个细节,斯诺看到了一种独特的力量,后来呢他把这种力量称为东方魔力。

斯诺看到的所有这些真实的景象,与国民党形容的共产党无恶不作截然相反。

红军大学,斯诺看见红军战士们学习的条件异常艰苦。讲课的老师都是当时中共中央的各位领导,斯诺作为特邀讲师,为红军学员们进行了生动的演说。他为红军战士们打开了世界之门,让中国工农红军与世界有了联系。

在来陕北之前,斯诺只想到红军的生活条件很艰苦,却没有想到他们的业余生活竟然充满活力,他们的业余生活也非常的丰富,有打篮球的,有打乒乓球的。就是在这些点点滴滴中,斯诺对共产党人和中国工农红军逐渐有了清晰的认识。

除了用笔记录下生活中的一个个鲜活的细节,斯诺还用摄影机拍摄了许多画面,这些照片都成为了珍贵的历史记录。

三个月的采访转眼之间已经到了尾声,最后斯诺就提了一个要求,要为毛泽东拍一张照片。斯诺说:“我照了非常多的照片,我可以把它们介绍到外面的世界,介绍到西方去。但是我还没有给你拍一张照片。”毛泽东应允了他。

毛泽东就站在窑洞前面,侧着身子。但是斯诺觉得应该戴一个军帽,旁边的李克农、陆定一,都把他们的军帽给毛泽东带。但是他们的军帽又破又小,毛泽东戴着不好看。最后斯诺把红军刚刚发给他的新军帽亲自给毛泽东戴到头上。

后来有人还讲:“这是苏区唯一一个给毛泽东戴帽子的人。”就是这张经典的照片,一九三六年的十一月十四号,这张毛泽东头戴八角帽,身穿红军军装的戎装照第一次在美国被刊登了。

回到北京的斯诺,编写了一部三十万字的作品,他文字以及图片将自己的所见所闻都记录了下来,将一个真实的陕北告诉世界,将一个真实的共产党告诉世界。这本书就是《红星照耀中国》。

埃德加斯诺在书中写道:“在采访毛泽东的过程之中,我很惊讶毛泽东非常了解当今欧洲的局势。在西北,他们还出版着自己的报纸。毛泽东熟读世界历史,对欧洲社会和政治的情形也有实际的了解。他对英国的工党很感兴趣。”

但当时英国的工党或欧洲的政治早就不是毛泽东所好奇的了,当年那个站在世界地图前被其深深震撼的乡下青年早已成长为一个时代巨人了。在共产党队伍日渐壮大的同时,毛泽东对世界的了解也更加全面,此时的他需要的不仅仅是了解世界,他同样也想与世界交流沟通。此时的他,不仅学习英语,与西方人的密切接触也频繁了起来。

延安时期的毛泽东,与西方人的接触日渐频繁,这些西方人中更多的是记者。在谈话或者采访的时候,毛泽东经常要这些外国记者教他一些英语词汇或语句。毛泽东带领党内其他的领导人一起学习西方礼仪、交谊舞等。那个时期的杨家岭和枣园书记处的礼堂,每周末总会有他们参加舞会的身影。

毛泽东会见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

一九四六年八月,在延安毛泽东再次迎来了一位美国客人,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安娜与毛泽东进行了非常愉快的交流。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这一毛主席的经典名句也是在这次的采访中诞生的。

但这可给当时的翻译人员陆定一出了一个难题,纸老虎在英文当中没有一个能够相对应的词汇来表示。紧急中,陆定一想到了稻草人Scrae-crow,他觉得这应该跟纸老虎的意思很接近。

可毛泽东听到这个词却很不解,因为他知道纸张的英文单词是paper,老虎的英文单词是tiger,随即向陆定一询问,听了陆定一的解释,毛泽东摇头说:“不行,这个意思不准确,纸糊的老虎应该是paper- tiger。”

毛泽东创造的英文词汇paper-tiger,直到在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在一九七三年访华时,仍然被提起。

毛泽东会见美国国务卿基辛格

解放战争时期的毛泽东一如既往坚持英文学习。虽说他的英文水平远不及那些留过学的人,但毛泽东也从来没有放弃对英语的学习,坚持不懈的学习使得他的英文水平也不断提高着。他知道,英语是打开世界的门窗,只有学习好英语这个工具,才能带领中国真正地走上世界的舞台。

解放战争结束之后,当年青年时期的毛泽东立下的新民学会的口号“改变中国与世界”已经完成了一半。此时的中国,面临的问题是如何与世界沟通,如何在世界立足。

林克是当时主席的英语翻译,同时也是主席的英语老师。林克回忆说:“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主席对英语的学习更加重视。新中国成立之后,毛主席巡视的那一段时间,不管在哪都能看到毛主席学习英文的身影。有时哪怕只有很短的空闲时间,也会用来学习英语。”

成为新中国领袖的毛泽东,继续坚持着英语的学习。英语卡片是林克为毛泽东整理一些英语单词,方便毛主席随时随地学习英语,这些卡片成为了主席毛泽东学习英语的专用工具。这些单词卡片的复印件,今天被收藏于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中。从这一张张卡片之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已经是一国领袖的毛泽东,仍然坚持着孜孜不倦的学习,他没有忘记当年立下的带中国走向世界的誓言。

毛泽东整理的英语单词卡

章含之也是当时主席的翻译兼英语老师,对于英语的学习,主席还与章含之有过不同的意见。

据章含之的女儿洪晃回忆说:“当时我妈很想拿文学资料当教材教主席,主席呢就拿了《九评》的英文版说:‘这样,你就拿这个英文版的来教我吧。我本身已经知道我中文写了什么,这样我学的能容易一点,而且呢跟我的思维有关系一点。’”

从此之后政论文章和马列主义著作成为毛主席学习英语的主要书籍。在一本毛主席的英文版《矛盾论》上,主席写满了密密麻麻的笔记。这一点一滴印证着一个新中国领导人带领中国立足于世界的决心。

毛泽东做的英语注释笔记

在英语的学习中,毛泽东对外语的实际政治功能更加看重生活化的英语不是毛泽东所关注的。毛泽东曾经使用过的那些单词卡片证实了这一点,那些卡片上的词语显然都是政论文章中常见的。这样学习英语的方法,也使得后来毛泽东看英文书仍需要查字典。对于新中国的领袖毛泽东来说,英语是通往外界的窗户,但也仅仅只是窗户,他更看重的是那扇窗后面的整个世界。

此时的毛泽东急切需要的是带领中国改变、影响世界,实现当年“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后半部分。

在毛泽东和许许多多共产党领导人的带领之下,这一目标最终实现。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我们让全世界的人看到了新中国自信的身影;与美国、日本等许许多多国家的建交,新中国一步一步走上了世界的舞台;在联合国有了一席之地的新中国,也终于立足于世界之林了。

一九五七年十一月十七日,毛泽东在苏联接见中国留学生时讲:“世界是属于你们的,也是属于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属于你们的。”

毛泽东在苏联与中国留学生见面

出身湖南人的毛主席在读“世界”时受口音影响,读成了 “四概”

浓重的湖南口音使得许多留学生不解其意,于是主席就用手比划了一个圆解释道:“World”

从“四概”到“World”;从韶山冲到站在世界的舞台上;从一个被世界地图震撼的乡下青年到新中国的伟大领袖;一路走来,风雨飘摇,毛主席始终不忘初心。当年立下“改造中国与世界”的誓言,他从来没有忘记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