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闽南文化守护者|郑玉玲:让历史起舞 用艺术说话

 风吟楼 2021-02-26

      欣闻闽南师范大学郑玉玲教授所著的《闽台民间舞蹈的源流与嬗变》专著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我们的闽南文化守护者栏目组相邀采访。初见郑教授,其举手投足间尽现舞者的优雅与学者的气质。




十年磨一“剑” 讲述跃然纸上的闽南舞蹈史



郑玉玲教授从事舞蹈教学、创作与研究近30年,现为闽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福建省舞蹈家协会理论委员会主任,同时也是漳州市舞蹈家协会主席。作为闽台民间舞蹈的表演者、编创者、交流者、教育者和研究者,从学生时代始至工作后,更是潜心深耕,研究闽台民间舞蹈的源与缘。

每个女孩都有一个舞蹈梦,在少女时期听到音乐总能不由自主地跳起来。”回忆起与舞蹈事业的缘分,郑玉玲教授脸上带着满足和回忆。也许,正是这份最初的热爱,陪伴她历过一路艰辛,让枯燥而艰涩的研究也带着丝丝甘甜。投身舞蹈教学工作后,郑玉玲教授对舞蹈研究不断深入,她说,“舞蹈是博大精深,是思想情感的表达,富含意义而又纯粹直接。

郑玉玲与闽南师大舞蹈团学生合影

舞蹈艺术之母几乎和人类同时诞生。”郑玉玲教授谈到,中国舞蹈就像是一棵花团锦簇的大树,这棵大树具有根深、干壮、枝繁、叶茂的特点。早在先秦夏商周,就确立了诗、舞、乐三位一体的乐舞格局和雅乐舞蹈文化。隋唐时期,我国舞蹈史更是迎来了黄金发展时代,建国以来,我国在挖掘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更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闽台民间舞蹈艺术是中国民间舞蹈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了古老质朴的原住民舞蹈、色彩斑斓的民俗舞蹈以及古典仪式舞蹈,呈现多元并存的风貌。以闽台民俗舞蹈为例,就有神尪傩舞、大鼓凉伞、布马阵、拍胸舞、大车鼓、穿灯舞等。如何让更多人了解闽台民间舞蹈的历史,品味其中的文化意蕴,重视传承保护是郑玉玲教授十几年前就开始思考的事。

郑玉玲开设《闽南民间舞蹈》课程,给闽南师大学生教授《大鼓凉伞》(蔡文原摄)

舞史悠悠,成书之路也漫漫。闲谈中记者了解到,郑玉玲教授在攻读舞蹈学研究生期间,就确立了“闽台舞蹈”研究方向。“《闽台民间舞蹈的源流与嬗变》是我主持的2012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的研究成果,7年的钻研,加上2009年起开始深入台湾各地的田野调研的积累算起,将近用了10年的光阴了。”郑玉玲教授开玩笑道:“出这本书,就像是又孕育了一个孩子。”50万字的字里行间,其中艰辛,不言而喻。



从舞台走向田野  挖掘带泥土芬芳的民间艺术


著名学者、博士生导师、闽南师大客座教授、全国台湾研究会副会长汪毅夫先生得到《闽台民间舞蹈的源流与嬗变》,便以一日二夜读之而毕。他评价,这是一部从田野出发、得力于田野调查的舞蹈艺术史专著。该书凭据田野实录而非历史记载,溯源追流,类聚群分,从而勾勒出明显的历史线索、做出大致的历史分期,乃舞蹈艺术史研究新创的风格。

诚如汪毅夫教授所言,《闽台民间舞蹈的源流与嬗变》一书读来,也让笔者仿佛置身一段悠长的,跃然于纸上的闽台民间舞蹈史。而这其中,不仅有透过书本似乎可见的文化肢体语言——舞蹈,还有带着泥土芬芳的第一手历史文化考证。你不仅能对闽南民间丰富的舞蹈种类大开眼界,还能透过舞蹈看一段一脉相承、源远流长的闽台史,颇为有味。《闽台民间舞蹈的源流与嬗变》,不失为从舞蹈角度看闽台历史的一本佳作。而这,离不开郑玉玲教授大量的民间采风工作。

郑玉玲调研采集的台湾宜兰“大神尪仔阵“傩舞表演

以浦南傩舞研究为例,早于12年前开始,郑玉玲教授就在漳州芗城区浦南镇开展浦南古傩的调研挖掘研究工作,对大头尪仔依附的浦南历史背景、傩舞表演形态、动律风格特征、伴奏特色等进行田野采集与剖析,并将其与台湾大神尪的比较中,进一步揭示漳台神尪傩舞的共同基因特征及其根脉关系。郑玉玲教授介绍,傩作为一种舞蹈形式,起源于周朝。古时生产力水平较差,在面对自然灾害,瘟疫肆虐等人类无法驾驭的天灾时,古人便寄望于扮演成威武甚至狰狞的角色去驱赶疫鬼,以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福建自古就是一个巫术信仰浓烈的地方,加之海边的人要面临着海上不稳定性的因素、闽南人到台湾拓垦蛮荒之地初时的无所适从等,这些因素促使人希望通过傩舞向神灵诉苦祈愿,以望消灾除魔,传承至今逐渐世俗化,成为娱神娱人的民间舞蹈形式。



左图:郑玉玲调研采集的台湾宜兰大神尪与太鼓融合的传承创新表演
右图:漳州市芗城区浦南镇“大头尪仔”巡安表演  段冬寿摄

通过《闽台民间舞蹈的源流与嬗变》一书,笔者似乎也看到,一个闪耀在舞台的舞者,卸下舞服,挽起裤脚,走进民间,走向田野,为我们捕捉生动活跃在民间一线的民俗舞蹈。



以专业成就使命  让舞蹈为历史书写证言




“要采集台湾第一手民间舞蹈,春节期间才是最佳时机”,为此郑教授于2009年至2015年间四个春节,正是举家共度传统佳节之际,独自一人踏上了台湾调研之路。期间也多次受邀赴台进行舞蹈学术研讨会与交流讲学。尤其是深入台湾田间巷道的调研看到了从闽南播植台湾的歌、舞、戏、曲、乐的闽南形态也感受到浓浓的闽南风尚习俗与亲情。

郑玉玲教授介绍,闽台两地舞蹈的相似性,不仅在神尪傩舞有体现,台湾宜兰的“马阵”与漳州南靖、漳浦一带的竹马舞,也同样彰显闽台两地文化相近情感相连同根同源。郑玉玲教授告诉记者,每次去台湾调研,都要去位于宜兰的台湾传统艺术中心,特别喜欢走访台湾宜兰乡间因为宜兰人的祖先90以上来自漳州,宜兰世代居住着以漳州人为主的闽南人,浓浓的漳州腔和地道的漳州风味,似乎还在漳州家乡的感觉,漳州传统艺术也在此生根繁衍。从有着“宜兰布马祖师爷”,获得台湾“薪传奖”和“民族艺师”称号的祖籍漳浦的林荣春老艺人访谈中,她得知宜兰的布马阵是在南靖竹马舞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优化而来







     左图:郑老师于2009年在宜兰拜访林荣春老艺人

     右图:在林荣春老艺人的指导下学习状元骑

谈起多次的台湾调研经历,郑玉玲教授难掩激动。“赴台调研能够顺利,我得到了很多台湾学者同仁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并且,也在传统民间舞蹈文化中得到了大量闽台同根同源的印证。在大量的相似性和共鸣中,我也再一次感受到闽台两岸是一脉相承的。”郑玉玲教授进一步介绍,走访中,她与台湾民间艺人和学者在交流民间舞蹈过程中,发现大量闽台民间舞蹈的共性和本源同一性。“闽台两地不仅传统文化一脉相承,传统艺术、民间舞蹈也是一脉相承的。这更让我觉得研究闽南民间舞蹈的源流与嬗变特别有意义。我们让舞蹈说话,让艺术说话,让文化说话,就是给台独言论最痛一击,就是对历史最好的解读。”

郑玉玲采集的 泉州大摇人”表演
郑玉玲采集的台湾小型神尪”招财进宝”表演

作为一个闽南人,郑玉玲教授有着刻在骨子里的闽台情。而她正是凭借舞者的热情,以学者的严谨,用双脚去探测历史,用双手去书写舞蹈,用专业成就情怀,让艺术为历史证言。读《闽台民间舞蹈的源流与嬗变》,不仅是纵读源远流长的闽台民间舞蹈史,也是读一段一脉相承的闽台文化情。正如艺术需要传承,这份家国情怀,也需要传承。这或许也是这本书读来时,让人深感份量尤为厚重的缘故吧。

据悉,接下来,郑玉玲教授将投入新立项的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重大研究专项《闽台大神尪傩舞艺术的抢救挖掘与传承研究。她将完成包括成套专著丛书、拍摄影像资料、编制传统技艺手册在内的一系列计划目标,从历史考察、技艺研究、表演传习诸方面开展学术研究,从理论的高度,努力寻求闽台大神尪傩舞艺术的抢救、保护和传承的应对之策。

郑玉玲教授表示,希望能带领团队完成这新的挑战,让闽南舞蹈发光发亮,用舞蹈为闽台两地搭建沟通的桥梁,更好的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我想中国的傩文化史,建立闽台傩文化特色专题,对非遗开辟的闽台区域专题做一点自己力所能及的事。”郑玉玲教授说。

来源:漳州新闻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