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闽南拍胸舞

 远近轻重 2012-05-11

拍胸舞
    “拍胸舞”又称“拍胸”、“打七响”、“打花绰”、“乞丐舞”,广泛流传于福建南部沿海泉州各县区以及漳州、厦门、金门、台湾等地区。尤其在泉州地方,大到政府举办的各种重大文化活动、大型文艺踩街,小到各部门单位的集会庆典,里巷乡村民间的迎神赛会,以至普通百姓家的婚丧喜庆,无不随处可见“拍胸舞”身影。“拍胸舞”成为泉州、闽南地区最普遍、典型,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民间舞蹈。
  “拍胸舞”为男姓舞蹈,舞者头戴草圈,赤足,裸上身。动作以蹲裆步为主,双手依次拍击胸、胁、腿、掌,配合怡然自得的颠头,并随着舞蹈环境和情绪的变化不同,动作节奏、幅度相应产生不同变化。高昂、激越时可双脚反复顿地,双手使劲将胸、胁、全身拍得通红;舒缓和畅时则抚胸翻掌、扭腰摆臀,动作圆柔而诙谐,活泼而妙趣横生。
  “拍胸舞”基本动作为“打七响”:双手首先于胸前合击一掌,接着从右手开始,双手依次拍打左、右胸部,随后双臂内侧依次夹打右、左胁部,双手再依次向外拍打右、左腿部,共得“七响”,时值合七拍。同时配合双脚于蹲裆步位置有节奏的跳动,身体随之左右晃动。如此循环往复,动作始终不变,只在队形上稍作些进退、出入、交叉变化,即可完成一场“拍胸舞”的精彩表演。正由于“打七响”既是“拍胸舞”的基本舞步又最突出地代表了拍胸舞的基本动律和风格特色,所以泉州、漳州、金门、台湾等地民间又将“拍胸舞”称为“打七响”。
  拍胸舞历史悠久、流传广泛,不同地域、不同环境、不同身份的舞者,往往形成各自不同特色的舞蹈风格。如旧时行乞者所跳的“拍胸舞”,一般动作幅度较小、较拘谨和收缩,且往往在有意无意之中自然地融入表达示怜、乞讨、祈求、盼望等典型的生活形体动作,形成“乞丐拍胸”特色;“拍胸舞”者多几近裸身,遇冷天常需借酒驱寒,酒酣耳热之间所跳的舞蹈则多夸张、大幅度、甚至可跳起、可卧地,步法多颠步、动作强弱、节奏快慢也较复杂多变,久而久之形成“酒醉拍胸”别具韵味的舞风。
闽南拍胸舞
  “拍胸舞”的起源从舞种分布、风格特色和服装道具等方面综合考察,系保留了泉州、闽南地区古闽越族原住民舞蹈的遗风。
拍胸舞”盛行于泉州,流传于闽台,除此以外的其它汉族地区未见有“拍胸舞”这一独特的舞种分布。而在与古闽越族同处于一个历史时期和地域范围的南方古百越族广大少数民族地区,却不难见到与   “拍胸舞”相类似的舞蹈。如在黎族、高山族舞蹈中都可见到与“拍胸舞”相同的拍击胸、腿的“四击”动作。最典型的如鄂西土家族传承艺人吴兴富所表演的传统土家族舞蹈“肉连响”,其“以手掌拍击额、肩、臂、肘、胁、胯、腿、脚等部,发出有节奏的连续响声”(见1992年8月5日版《舞蹈信息》黄汝家《天下一绝――肉连响》)的动律特色,则几乎与泉州“拍胸舞”如出一辙。
  “拍胸舞”赤足裸身,原本无音乐伴奏,其强调以身体拍击出声响节奏,一方向体现舞蹈本身的动律特色,一方面也用来协调群体动作,喧染舞蹈气氛,较好地保留了远古闽越舞蹈粗旷、古朴的民族舞蹈遗风。“拍胸舞”者头上都戴着一个形制特殊的草箍。其传统的制作方法是将一条红布条与稻草混合编织成一长条,围成一个草圈,并于草圈接头前留出一段10―20厘米长的向上翘起的如同蛇头一样的顶端,且又必使所杂入的红布条恰好就在蛇头顶端露出,有如蛇之吐信。蛇是古闽越族的图腾崇拜物,得以保留在“拍胸舞”中,高高盘绕在“拍胸舞”者头上,历千年不变,使我们至今得以领略古闽越图腾祭祀舞蹈古朴、庄重、整齐划一、如醉如痴的动人情景和舞蹈遗存。
  现今闽台各地的“拍胸舞”大多配以南音“三千两金”的音乐,其源头则起于泉州古老剧种“梨园戏”所保留的传统宋元古南戏剧目《郑元和》中的“莲花落”一折,表现主人公郑元和上京赴试,途中因迷恋歌伎李亚仙,至三千两金盘缠用尽,被迫流落街头与众乞丐为伍,沿街沿巷边演唱自诉身世的“三千两金”,边踏跳“拍胸舞”的情景。该舞蹈与音乐后来流入民间,广为传播,至如今各地凡跳“拍胸舞”大多配以“三千两金”音乐,“乞丐舞”因此也成为“拍胸舞”又一别称。而“拍胸舞源于宋元南戏《郑元和》”的传说,在很长一段时期内被认为就是“拍胸舞”的源头。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一批代表性艺人的不断总结、丰富创新,“拍胸舞”动作已从最初始、最田野的基础动作“打七响”,发展到拍击肩、臂、胸、胁、肘、腿、足等部位,并创造出一整套新的舞蹈动作组合。闽南、泉州地区解放以来最具代表性的“拍胸舞”艺人主要有以下三人:
  郭金锁,福建省歌舞团、省艺校任职。1936年生于泉州南安官桥镇。幼年家境变故,沦为乞丐。7岁起先后随民间艺人郭善、吴孝曾等多人学艺,掌握各种传统民间舞蹈。其“拍胸舞”集多家风格于一身,主要动作组合有:“打八响”、“欢喜步”、“斗鸡步”、“雨来步”、“大人步”、“李铁拐”、“不倒翁”、“蜘蛛步”、“蟋蟀跳”等组合。
尤金满,厦门艺校教师,1924年生于泉州安海。1936年参加安海“上帝宫车鼓阵”学习“车鼓”,先后向李永、蔡振队等老艺人学习各种民间舞蹈,从事民间舞蹈表演、教学创作,至今不辍。其“拍胸舞”融合地方戏曲韵味,细腻而优美。主要动作组合有:“老鼠逐”、“蜈蚣展须”、“加令跳”、“矮步”、“车轮”、“青蛙扫蚊”、“公鸡斗”、“善财观天”等。
  邱剑英,1930年生于泉州市区,幼年当报童,常尾随“乞丐拍胸队”后,慕学而能舞。之后广泛学习民间舞蹈,20世纪50年代起注重“拍胸舞”继承出新,做出成绩。其“拍胸舞”风格粗旷、诙谐,主要动作组合有:“击掌回音”、“玉驴颠步”、“金鸡独立”、“蟾蜍出洞”、“半月斜影”、“大、小奄鸡行”等。
  1959年,泉州地区舞蹈工作者首次以“拍胸舞”为素材,创作舞蹈《田间乐》参加省、全国文艺会演;1985年省梨园戏剧团携带《郑元和?拍胸舞》等赴日本参加“亚洲民族音乐舞蹈节”交流;1992年泉州鲤城区王宫、陈店村农民“拍胸舞”队参加“天津广场舞比赛”和“沈阳国际秧歌节”比赛获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