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乡土文学 | 张启超:打闪灯 红红火火闹元宵

 香落尘外 2021-02-26

乡土专栏主编:朱保彰

文:张启超 / 图:堆糖

打闪灯是我儿时过年的主要娱乐活动,也是元宵节的主要活动之一,对于小孩来说,元宵节最吸引人的莫过于打闪灯,这才是真正的意义所在。不吃饭可以,不睡觉也可以,不让打闪灯那绝对不行,从正月十二试灯到正月十六,每个晚上都要打,风雨无阻,即便是下着鹅毛大雪也照打不误,每到傍晚,整个村庄变成了一片灯山火海,萝卜灯,蔓菁灯,纸糊的蜡烛灯笼,各色各样,千奇百怪,流光溢彩,异彩纷呈,把一个不大的村庄渲染和幻化成一个五彩缤纷的奇幻世界。

闪灯,又叫忽闪灯,顾名思义,就是能闪动的灯,是可以和人比甩高、可以和人碰的灯。闪灯大多是用萝卜或蔓菁做的,有蔓菁最好,因为蔓菁比萝卜耐烧,没有就只好用萝卜。先到萝卜窖里扒个萝卜,横着从中间一切两瓣,在切开的地方或蔓菁中间挖一个圆洞,找点破棉花套子塞进去,倒进去一些点灯的洋油,或者把一个蜡头放进去,四周用旧棉花塞紧,到石榴树上砍一根一米来长铅笔粗细的石榴枝或者荆条从中间插上去,就行了。

而做灯桃(灯笼)相对就比较复杂,要先用秫秸梃子扎个筐子,用竹签固定住,然后在四周裱糊一层塑料布或透明的油光纸,上面和下面分别粘上红纸剪的穗子,再用铁丝和木板做一个襻子穿进去,还要买铅笔头一样专用的蜡烛,一般都是女孩才用,当然也有挑了挑子下乡卖灯桃的,有方的,有圆的,多半是圆的,上面还有动漫画和红穗子,虽然好看,他们都要一两毛钱一个,大部分都是自己做不花钱,点完了就再做一个。

天还不黑,大人们都在守候香火,打发老天爷上天,小家伙们就忙着准备自己的事了。先跑到供桌前把流下的蜡油掰下来,装进兜里,到时候闪灯没油了,好放进闪灯里。然后不时地跑出大门,翘首以待,伸头看村里的十字路口有没有人已经把灯挑出来了,一旦发现有第一盏灯出现,立马跑回来取出已经烧缩了的忽闪灯和大人要洋火,或者跑到供桌的蜡烛上引着火,挑着忽闪灯来到村子中间,一边把闪灯上下甩动着,一边嘴里喊着“游着游着,”“呕失呕失”,在人群中来回乱窜寻找同伴碰灯,比谁的火头大,比谁甩得高,看谁灯里的棉花套子先掉出来,或者灯火甩灭,一旦出现尴尬的局面,那就算败了,虽然不赌钱,一定会招致同伴和围观者的嘲讽和挖苦;或者花套子被人从地上抢走,而发生打架事件。

而女孩的灯笼因为是纸糊的,太娇嫩,一旦蜡烛倒掉或者被人碰到就会燃烧起火,打起来就必须格外当心,有的大人还要手把手陪护,就是大人一只手小孩一只手,或者抱着孩子两个人一起来打,唯恐灯笼着火报废,招致小孩哭闹。一般不敢到人群中间去,而只在外围不易碰到的地方,这样就在人群周围形成了一个火圈,把整个灯场点缀得越发壮观和绮丽。尽管如此有些玄(调皮)孩子还是专门和她们过不去,来到跟前哄骗和挑逗挑灯笼女孩:你灯笼底下有糖鸡屎。女孩歪灯查看,灯笼多半被里面的蜡烛给燃着了,玄孩子知道自己闯了祸,马上逃离,即便侥幸跑掉不赔偿别人,也会招致自己父母的打骂或女孩父母的叫骂。

不过打闪灯也是有限制的,大人说不能灭灯回家,也就是说要在灭灯以前赶回家,不然就会瞎眼。同时打闪灯也是有时间的,一年也就有限的那么几天:十二试灯,十三亮灯,十四、十五正灯,十六摔灯(没用了),十七老鼠嫁女不兴点灯,也就是“过了这个村,再没有这个店了”。

过年的乐趣不光是打闪灯,还会把拾来的炮搞出多种花样,它们有的是焾子屯得太紧没有炸响弱焾的,有的是被别的炮炸断了焾子嘎(卡)焾的。拿着香火把断了焾子的重新点燃,或者放大花,就是把炮的一头剥开拿香火直接点炮筒里面的药,或者看药呲(这里读作ci平声)出来,猛地往上跺一脚,可以发出砰的一声炸响。也可以把一个鞭炮从中间折断,但是只折断一半,把两个带药的炮口同时点燃,让它们相互对喷打架。或者把两个炮的两头都剥开,头对头放到地上,中间留一点距离,点燃一个,会把另一个引燃,从而两个鞭炮对喷,有的还会在地上一边喷,一边自动转圈,这就叫驴拉磨。把炮纸剥开,里面的药既可以放大花,还可以把药和石子掺在一起装在纸筒里做成摔炮,不用火点,往地上墙上任意一摔,就能发出小炮一样的响声,冒出一股白烟。还可以和别人换面包(纸叠的方块,可以摔)。炮药还可以做枪药,那时候的小孩子差不多每人都有一把用自行车链条做的链子枪,没有药枪就不能打,成了一个玩具。所以,拾炮也是小孩过年的一个重要项目,和穿新衣服要压岁钱同等重要。

自然,如果压岁钱不被家长没收或者当着客人的面能和家长要到钱的话,还可以到商店去买砸炮和响鞭。砸炮,就是两张红纸中间均匀地排列着一个个凸起的豆子大小的小疙瘩,小疙瘩里裹着火药,用剪子从缝隙把疙瘩剪下来一个,用砖块砸或者放在木手枪后面扣动扳机打都可以响,有的也在墙壁上擦,所以也叫擦炮、砸炮,虽然只是啪的一声,没有麦芒炮那么脆响,但是能冒出一团白烟,也别有一番情趣。响鞭就是像一根气绳子一样水红色的线条,一根差不多有一米长,里面裹着火药,外面上了一层光滑的石蜡,用火点着就能像电影里面炸药包的导火线一样,不但能滋出红红的火花还能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一根响鞭能响很长时间,把它甩起来,它就能变成一个圆圆的火圈,人就像站在烟雾缭绕的火圈里,给人一种“出神入化”的感觉。

偶尔也能看到谁家放大花,那一定是有钱的人家,多是当干部或者上班吃商品粮的人家。他们年年都会买上几筒大花,只是很简陋的那种,一般是擀面杖粗细,一拃来高,外层裹着一层红色的蜡光纸,两根一拃长的焾子,人们知道他家会放大花,大老早就去他家大门外等着,在人们的再三催促下,主人拿出来放到大门外面的大路中间,一边喊着都往后往后,一边拿根长长的香火闪着身子去点,点一下马上跑开,人们都赶忙捂上耳朵背过脸,拿眼角斜着看,老半天不见动静,都失望地喊,嘎(卡)焾了吧?胆大的拿电灯照上去,看到两只长焾子安然无恙,马上都哄笑起来,原来主人太紧张了,香火根本没有触到焾子上,主人再次走上去,重新点燃,终于看到火花滋滋闪烁着往前飞蹿,少顷即失,正当人们以为又一次卡焾子了再次去点时,突然蹿出青红相间的火苗来,随着一阵噼噼啪啪的响声,火苗越蹿越高,有三尺到五尺,终于打到路旁的树枝上,马上传来一阵欢呼声,还没等火苗熄灭,早有胆大的飞步赶上前去,抓起空花筒,忍住灼热把里面残余的硫磺甩到地上据为己有。

这个空花筒就成了儿童的宝贝,一是作为战利品向同伴炫耀和玩耍,二是重新装药再次加工二次利用。

年轻人不尽兴,干脆呼朋引伴跑到县城去看,那时候县城差不多年年都有灯会,县直各单位、工厂和乡镇都会布置灯展,整条大街几里地长两边都是灯,一家挨着一家,各种各样的灯都有。有钱的单位还都是电动的,孙悟空会拿着金箍棒翻跟头,猪八戒背着媳妇能一上一下地攒动,小老鼠一圈一圈不停地转,还会发出吱吱的叫声,更让人稀奇的是猪八戒背着媳妇居然会唱“妹妹你坐船头,哥哥在岸上走,恩恩爱爱纤绳荡悠悠”。

不光有灯,还有跑旱船(划旱船)、玩肘歌(又叫掫个,华盖、伞盖)、踩高跷、耍文狮子、舞狮子和舞龙灯,最前面一面大鼓有磨盘那么大,敲一声能听几条街,鼓后面演员们穿着大红袍,打着红脸,腿上绑着二尺来高的棍子,一边扇着红扇子,一边跳舞。耍文狮子的把圆笼绣朝地下一指,大狮子打一个滚就能生出小狮子。玩肘歌的在肩膀上站立一根一丈来高的木杆,杆头有一个华龙伞盖,和戏里皇上出巡打的华盖似的,表演者不但不让杆倒,还能让伞盖转动,能左肩换右肩,有的杆头还能站人。特别是舞龙的,一条大龙通红通红的比一个人的腰还要粗,曲曲连连有几丈长,很多人拿着棍让它不停地翻飞,身上还能喷出烟火。据说这一套可不得了得很,是我们县的一绝,700多年了,还上了国家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有时候还会放大花,那就更吸引人了,全村的人几乎倾巢出动,大路上的人像领梗(粗绳子)一样,有自行车的骑车,没有的找人蹭车子,或者干脆步行,还有的用架子车拉着腿脚不便的老人,都赶到县城去。或者去十里开外的母猪营,那时候母猪营的人都做烟花,每年都会在村外的麦地里放烟火,丝毫不在乎路程远近和劳累与否、回来鸡叫几更。

往往不到地方就已经水泄不通了,人们只好原地停下来,不约而同地把脸仰上天空。这时候,烟火已经开始了,随着一声响,一个火球直冲云霄,紧接着突然炸开来,变成一朵大红的牡丹,红的绿的蓝的白色的五彩缤纷,姹紫嫣红,霎时布满天空。接着一团彩色的流星雨纷纷从天而降,一阵暴雨般的哗哗声过后,忽然消失在人的头顶上空,还没等人反应过来,突然又是声巨响,一个天大的绿色的菊花,从头顶向着天际依次延伸,纷纷向人们覆盖下来,菊花间突然出现一条红色的钻天猴子像旋风一样打着转,呼啸着像一条巨龙迎空飞转,直插云霄……

等人们看完了烟火赶回家,鱉乌子(蝙蝠)已经上宿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