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静水流深(聂笑民)《关于格律诗常用句式结构之我见》| 闲云野鹤《书法作品展》

 诗画天地图书馆 2020-08-05

(本版插图系闲云野鹤书法作品)

静水流深作品


关于格律诗句式结构,通常习惯用法是词意结构音节尽量统一于音律节奏。当今很多诗作者不注意这个问题。但它是实实在在的存在于创作实践中,并对格律诗(特别是诵读时)的音律美有着很大的影响。其中七言句(指律句,以下同)中,前四字及句中三字使用三字节(指三个音节,以下同)固定词,五言句中句首使用三字节固定词,这些就是比较典型的词意结构音节与音律节奏不统一的例子。比如七言前四字使用三字节固定名词:滕王阁/换发/雄姿(3/2/2,指语意结构音节,以下同)。句中三字使用三字节固定名词:聆听/滴水崖/琴声(2/3/2)。比如五言前三字为固定名词:黄鹤楼/悠久(3/2)等等,这些都是与律句朗读音律节奏2/2/2/1不一致的例子。

诸多文献显示,上述的句式是不符合律句常用句式结构的,是该回避的(在词曲联中可行)。当代教育家、文献学家启功先生的《诗文声律论稿》显示“五、七言倒数第三字与第四字不能相连为一词,否则就不是正常的五、七言规格”。也就是五言句不能是1/2/2(词意结构音节划分,以下同)或3/2句式,那么就只能是2/1/2或2/2/1句式结构了。当代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在其早期(六十年代出版)的《古汉语通论》中有关于这方面的一些论述:“近体诗的句式往往以三字结尾,最后三字保持相当的独立性,可细分为一二或二一”,“七言的一般句式为4/3结构,4可细分为2/2,3可分为1/2或2/1……也可以五言前加二个音节形成二五的句式,五可再细分为二一二或二二一”。依此类推,七言句在五言句的句首加两个音节就不能是2/1/2/2与2/3/2结构,必然是2/2/1/2、2/2/2/1、2/2/3、4/3。这与当代著名美学家、教育家朱光潜《诗论》提到的前3后4的结构“头重脚轻与先抑后扬的普通语言倾向相违背”等说法都是互相应证互相一致的。朱光潜在《诗论》 的《中国诗节奏与声韵》一章中还进一步提到:“五言句常分两逗,落在第二字与第五字,有时第四字亦稍顿。七言句通常分三逗,落在第二字、第四字与第七字,有时第六字亦稍顿。读到逗处声应略提高延长,所以产生节奏……在中文诗习惯,两字成一音组,这两字就应该同时是一义组。如果有三字成义组,无论在五言中还是在七言中,它最好是摆在句末,才可以免去头重脚轻的毛病……因为语言节奏与音乐节奏的冲突太显然,顾到音就顾不到义,顾到义就顾不到音”。


这样习惯上五言常用的句式结构是2/2/1. 2/1/2  .2/3.等,避免使用1/2/2..3/2这样的句式结构。七言常用句式结构为2/2/1/2..2/2/2/1..2/2/3..4/3等,自然就回避3/4(含3/2/2、3/1/3、3/3/1)(宋末元初韦居安《梅磵诗话》及明朝梁桥撰《冰川诗式》均称其为折腰句),回避2/3/2、2/1/2/2、1/3/3等句式结构。比如笔者以前有句咏原平市中阳乡、下神头岗村红杏儿的句子“盛夏迎宾何处是,中阳/乡下/神头岗”2/2/3.这是符合惯用的律诗句式结构的。如果按原词意音节划分句式结构为“中阳乡(乡名)/下神头(村名)/岗”这样句式结构即3/3/1,这就不合律诗句式结构习惯了,读起来就拗口。不顺溜,也影响咏吟的效果了。此处是通过把这个“中阳乡”拆开来借了后面的“下”字,与“下”结合变成“中阳/乡下(2/2)”或“中阳乡下(4)”结构,这样来化解词意结构与音律节奏不一致读起来的拗口,词意也讲的通。如果是固定的名词,比如“柴达木盆地”(词意结构为3/2)就不能拆成“柴达/木盆/地(2/2/1)这样的常用句式结构来用了。所以句首四字或句中使用这类固定的三字节名词就不合律句惯用的句式结构,读起来就比较拗。按有关文献声律划分规则,也有很多人为读起来依旧符合2/2/1的声律变化,会把词意为3/2结构的句式硬按音律分节,分成2/2/1诵读(就如“柴达/木盆/地”),以此来符合习惯上音律节奏的变化。这样的做法未免太削足适履,牵强附会。实际是不符合格律诗原本声律节奏与词意结构音节二者和谐时之韵律美感的。
        

精编唐诗三百首中选有句首四字中和句中三字使用三字节固定名词的诗五六首,对此类问题,就现存诗例看古人一般就是在固定名词后加衬字(方位词居多),将3/1/3变为4/3或2/2/3结构的方式来化解这种词意结构音节与音律节奏的不一致。比如“二十四〔桥〕/明月夜”,“白帝城〔边〕/古木/疏”,“武帝祠〔前〕/云/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清”等,“家在/蝦蟆陵〔下〕/住”也是这类化解方式。至于古典作品中这类句式当然也有,像不忌讳“撞、挤、连”韵及“三平尾”的作品一样也有许多,但相对于数万唐诗来说毕竟还是少数。还是该看主流。至于今人对于这诸多声律讲究如何做,还是那句话,宽不限严,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无论是业余玩乐还是有其它追求,肯定是越完美完善越好吧。

另外,在诗词文献中其实有很多观点和忌讳随历史发展,古今“各家”说法是存在变化的,同一家在不同时期的说法也有变化。还有些习惯性或约定俗成(非概念规则硬性规定)的东西更是本无所谓对错。诗词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变革和传承交替并行的过程。“取其精华,去伪存真”是贯穿始终的硬道理!有些不利于发展和传承的东西是需要尽量回避或摒弃的,有些东西 还确实是必须延续和保留的。所以在研习过程中还当博采众长,从其发展长河中寻找其发展的主流脉络并把握其中重要枝节为是。 

作者简介

聂笑民(网名静水流深),男,1966年生,山西省原平市人,现居忻州,山西省诗词学会会员,忻州市诗词学会会员,忻州遗山诗社社员,原平市老年新闻文化学会会员。自由职业。的语言,心中始终有一处温暖,如雨后的晨露,洋溢在眉眼,不增不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