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对仗的位置 (一)在正格中,是中两联必须对仗,在这种规则的基础上,又有四种情形。 1,中二联对仗,这是比较普遍的一种情形,多数近体律诗都是这样。 2,四联全对, 如《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作者:王维 渭水自萦秦塞曲, 黄山旧绕汉宫斜。 銮舆迥出千门柳, 阁道回看上苑花。 云里帝城双凤阙, 雨中春树万人家。 为乘阳气行时令, 不是宸游玩物华。 3,首联、颔联、颈联对仗 如春夜别友人 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尊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去,此会在何年? 4,颔联、颈联、尾联对仗 尾联一般是不用对仗的。到了尾联,一首诗要结束了;对仗是不大适宜于作结束语的。但是,也有少数的例外。例如: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48]!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诗最后两句是一气呵成的,是一种流水对。流水对一般放在句末的较多见,但也不是绝对。
(二)律诗固然以中两联对仗为原则,但是,在特殊情况下,对仗可以少于两联。这种情形也有以下几种: 1,只有颈联对仗 2,全篇不对 3,首联、颈联对,这叫“偷春格”
(三)句中自对 还有一种叫句中自对,如“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絃”,句中之“风雨”自对,“管絃”自对,而“风雨”又与“管絃”成对,“黄叶”与“青楼”亦各自成对。这又叫当句对。
四,对仗的避忌 1,纤巧 纤巧是指过分注意对仗的工整,而把内容及意境放在一边,追求工对而损害了思想内容,一般地说,宋诗的对仗比唐诗纤巧;但是,宋诗的艺术水平反而比较低。 2,合掌 一首诗中,出句与对句所用的词基本同义或完全同义,上下句意思相重复,好像两只手掌合在一起,故称这样的对仗为“合掌”。合掌是对仗时所应当避免的。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这种对仗为“正对”,是一种拙劣的对仗。他在文中言明:“故丽辞之体,凡有四对。言对为易,事对为难;反对为优,正对为劣。”如宋之问《初到黄梅》诗:“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纪昀《瀛奎律髓刊误》评论说:“途中、马上、暮春、寒食,未免合掌。”
五,推荐阅读《龙文鞭影》 http://202.38.75.42/~wsn/ebook/poemknowladge/longwenbianying/ 主题:关于拗救
一、什么叫拗救?
近体格律诗中,凡不合平仄格式的字称“拗”。为使音节平衡、符合音律上的美感,“一般”的拗是需要救的。 古人也说,有拗有救,方不为病。拗而能救,则不为拗。
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其中有几种特殊的情况是拗了但不需要救的,以下会讲到。
在具体讲解之前要说明的是,因为五字句和七字句的本质上是一样的,所以在讨论拗救问题时,没有特殊情况我就不讲解七字句了,只要记住,七字句的前两字与拗救与否不发生关系,古人对这里的解释是,七言之第一字,因离音节较远,对整个句子的音律影响很小,所以平仄可以完全不论。 所以我主要讲的是五字句。
一、下面先来讲一讲最常见的几种的拗救。 1、本句自救,也就是救孤平。
平平仄仄平句式中,第一字用了仄,造成五个字中除了韵脚外只剩下一个平,这种情况就叫做孤平了,这在格律诗中是绝对不允许的。所以在第三字补上一个平,变成仄平平仄平,避免孤平。前人也有把“句中前后字皆为仄声,而中间夹一平声称之为孤平的。”但我们一般都是依据王力先生的格律之说,把孤平限定为仄平仄仄平这样的句子了。注意,七言中如果出现这样的句式,即使第一字用了平,即平仄仄平仄仄平,虽然句中还有一个平,也算做孤平。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
2、对句相救 仄仄平平仄句式中,第四字用了仄,变成了仄仄平仄仄,这种情况称为大拗,必须救。需要在对句第三字补一个平,也就是对句为“平平平仄平”。 比如: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对句吹字救了出句的不字
而仄仄平平仄句式中,如果第三字用了仄,即仄仄仄平仄,这种称为小拗或半拗,也可以在对句第三字用一个平来救,但一般来讲对这种情况要求的不是很严格,可救可不救。
3、本句自救和对句相救同时使用,也称双救。 也就是说,出句为仄仄平仄仄,对句的第一个字也是仄的时候,就同时造成了孤平和大拗句。那么在对句第三字补上一个平,就同时救了这两种拗,同理,出句为仄仄仄平仄,对句的第一个字也是仄的时候,就同时造成了孤平和小拗句,也常常一起救了。 这在前人诗中是很常见的。
下面举几个双救的例子:
野桃含笑竹籬短,溪柳自搖沙水清。(老苏新城道中)这里沙字救的是前句中竹字的小拗,也救了自字的孤平。 溪雲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许浑)当然这里救的是前句中日字的小拗,也救了欲字的孤平。 清谈落笔一万字,白眼举觞三百杯。(黄山谷过方城寻七叔祖旧题次联)三字救了万字的大拗,也救了举字的孤平
二、以上是几种常见的拗救,但有一种特殊情况,是虽然拗了但不需救的。 指的是平平平仄仄句式中三四字互易,也就是平平仄平仄,称为单拗”或“特拗”。因为这一句式被前人非常广泛的应用,进而演化为一种固定模式,所以是不需要救的。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宋之问:大庾岭北驿)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老苏)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但注意的是,这里的第一字一般应为平,仄平仄平仄这样散乱的句式是不可以的,当然古人也有破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