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京胡同游之史家胡同博物馆

 都市星空下 2021-02-26

胡同游的第二站是史家胡同博物馆。

史家胡同和宫门口、南锣有些不同,规划建设更完整,胡同内为单行道,路边是车位,车辆停放非常整齐。看不到凌乱的搭建,其中不乏速8酒店、中国妇女杂志社等大的单位、机构,这应该和它的历史沿革有关系。史家胡同清朝时期属于镶白旗,建筑多为大的宅院,是真正意义上的四合院。

这里住过的名人很多。

     这里仅记录我自己有些了解的。 

      章士钊,民国著名律师,曾担任北大教授,其女章含之——我读洪晃的《张大小姐》弄清了他们的人物关系:章含之是洪晃的母亲,曾做过毛的英文教师;其丈夫是著名外交部部长乔冠华。

邓颖超、徐向前、傅作义、荣毅仁等以及著名作家杨朔也曾在这里居住。

当然最需要浓墨重彩介绍的就是史家胡同博物馆的原主人:凌书华。最早知道凌书华,是因为听《民国才女林徽因》,徐志摩决定欧游,临行前他把一个小皮箱交给凌叔华保管。箱子放有徐志摩的书信、手稿及记录徐林爱情的《康桥日记》,徐志摩去世,林徽因就开始从凌叔华手里争夺徐志摩的《康桥日记》,凌书华为了不辜负徐之嘱托,也为了不肯将八宝箱交出,在当时,几乎整个文学界的大咖都支持林徽因,尤其是胡适,只有沈从文支持凌书华,但八宝箱最终还是给到林徽因手中,从此也再没有见过天日。

在这个事件中,我个人是支持凌书华的,一来,八宝箱是徐志摩所托,凌要遵守承诺。二来,林与徐有着复杂的感情纠葛,二人都有婚姻,出于对梁思成、陆小曼的尊重,也应该保守徐的隐私。正如沈从文所言:“其中我似乎听到说过有小曼日记,更不宜给徽因看,使一个活人,从某一些死者文件上,发现一些不应当发现的东西,对于活人只多惆怅……”尽管我与世人一样崇拜林徽因的才华,但我对其与徐志摩的情感还是持否定态度的。

我以前对凌书华的认识也仅此而已。

史家胡同博物馆旧址,原是凌家的花园,凌书华的父亲将花园辟出来作为嫁妆给了凌书华,凌书华的女儿陈小滢将其捐赠给街道做公益。这里对凌书华有非常详细的介绍,显赫的出身,使她受到良好的教育,十几岁的时候就主持艺术家们的聚会,称之为“小姐的书房”,堪比林徽因的“太太的客厅”,不过早了十年。凌书华性格温婉,才华出众,曾经在凌家书房设茶话会接待过泰戈尔。

看完关于凌书华的介绍,我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一定要读一读她又的《古韵》,该书由我喜欢的傅光明先生翻译,我读过他的《老舍之死口述实录》,他尊重历史史实的态度令我尊敬。

凌书华的丈夫陈西滢——没错,就是鲁迅先生在文章中或明或暗地批驳的那个陈西滢,陈西滢是鲁迅的论敌,因为被鲁迅骂过,照中国人惯常的理解,和好人打架的肯定是坏人,于是,和大多数人一样,我一直以来都认为他是个坏人,各种读物乃至中学课本中也都把他视为坏人的。我想,如果鲁迅和陈西滢生在现代社会,如果他们的辩论是在微博或者其他高速传播的平台,那么他俩的粉丝应该都不在少数。连鲁迅先生在《纪念刘和珍君》中点名批判的杨荫瑜校长,也不能说是坏人,“女师大风潮”事件,刘和珍的去世,想必也不是杨荫瑜的初衷,只是她没有鲁迅先生那样的政治敏感,办学理念比较保守所致吧,我无意于讨论这个历史事件的孰是孰非,我只想说:陈西滢和杨荫瑜这两个被我们大多数人认定为是坏人的两个人,他们都不是坏人,新中国成立后,陈西滢夫妇曾帮助著名科学家李四光顺利回国,参加新中国建设;杨荫瑜是中国著名女作家杨绛的姑姑,抗日战争爆发后,她拒绝日军要其出任伪职的要求,因为抗议日军的烧杀抢掠被日军枪杀。

史家胡同还是中国教育繁荣的一个发源地,我们都知道庚子赔款,钱钟书、胡适、梅贻琦等这些大作家、大教育家都是庚子赔款的留学生,所谓“庚子赔款”就是美国从中国获得的庚子赔款超出了美国赢得的数额,时任驻美公使的梁城与美国交涉,收回多余款项,用于设学堂和派学生出国留学,清华学堂作为当时留美的预科学校,就是在这个历史背景下诞生的,这就是清华园的开端。这些庚子赔款要派谁去美留学呢?当然要选拔了,最初选拔的考场,就设在史家胡同。而今,史家胡同小学也成为北京有名的小学。

史家胡同还是北京人艺的摇篮,因此,很多我不熟悉的艺术家都曾活跃在这里。北京人艺的老艺术家们有一个保留节目,就是模仿老北京的叫卖声。

而史家胡同博物馆有一个“北京声音”的展厅,这个展厅的创意者就是凌书华的外孙子、陈小滢的儿子秦思源,这里用声音来记录老北京的历史,已经收录了几百条声音,有很多是现在已经消失或者正在消失的声音,在我着手写这篇日志的当天,收看了北京卫视《我是规划师》节目,其中就是介绍秦思源录制北京声音的事迹,他不仅记录已经过去的声音,还在继续录制现在的声音,比如:胡同吸尘器的声音,使声音成为北京历史、文化的科学记录。

其实北京胡同还有很多我没有看到、没有体会到的文化,只是在史家胡同,我看到了历史与现代的融合,离开胡同的时候,我看到博物馆旁边的文创社门口,摆着:藤椅、鱼缸,我不禁想到:天棚鱼缸石榴树,先生肥狗胖丫头。一路前行,胡同的墙上又看到这样一句话:除了为猫上房金鱼甩子等事儿着急,谁也不急赤白脸的。这样的标语也真真的有着老北京特色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