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史家胡同的史(上)

 古磨盘州人 2022-08-15 发布于北京
史家胡同一定不是因为明末忠臣史可法命名的。这条胡同元朝就有,且明朝以后就叫史家胡同。
史可法曾住在史家胡同,明末为了纪念史可法的忠烈,胡同里修建了祠堂。史可法是抗清的,雍正朝,他的祠堂变成了“左翼宗学”,清朝灭亡后,这里建了北京二中,当年庚子赔款的留学生入学考试就在这儿举行。第一期考中者名单中有一个名字我们都熟悉,他叫梅贻琦。
后来,北京二中搬到了内务部街胡同,这里就变成了北京,甚至全国最牛的小学——史家胡同小学,在这儿读书的孩子家非富即贵。为了上这个小学,据说,学区房早年间被炒到30万一平。其实,真的进了这所小学,学生也会按照家长被分成三六九等的,只不过很多父母没有意识到。
史家胡同是东西走向的,长度约700米长,东起朝阳门南小街,西到东四南大街,南边平行的叫干面胡同,北面平行的叫内务部街胡同。以前逛胡同都是单独以胡同论,去史家胡同知道了,了解一条胡同,得知道它相干的胡同。因为胡同里住的不都是穷人,有些大户人家,宅子好几进,大门在南边胡同,后门在北边胡同。下文会有具体的讲述。
在胡同口西边的墙上,有关于史家胡同的介绍,什么“一条胡同,半个中国”,这种说法无疑是夸张的,这个说法主要来自于胡同里面先后住过很多名人,当然也有一些故事了。
话说清朝末年,康有为同榜进士中有个人叫凌福彭,在北洋政府期间,他官至顺天府尹(北京市代市长)和直隶布政使(河北省副省长),他有私产在干面胡同,房屋超过百间。凌先生官当得不错,他还有个爱好就是诗词歌赋、笔墨丹青,经常会请些社会名流到自己家里做客。齐白石、陈半丁、陈寅恪等名家都出入过凌府。
凌老师有位千金叫凌叔华,被现代人称为与冰心、林徽因齐名的“民国三才女”。凌先生估计把这个女儿视若掌上明珠,他给女儿的嫁妆就是干面胡同的这座庭院,房屋超过百间。凌小姐的爱人是北大教授陈西滢,陈西滢当年在文坛跟鲁迅兄弟齐名。
因为爱好文学和交际,凌小姐经常在家里宴请社会名流:泰戈尔、辜鸿铭、陈寅恪、齐白石、徐志摩、胡适、林徽因等,她们家被称为“小姐家的大书房”,后来林徽因在10年后搞了“太太的客厅”,还被冰心讥讽。
凌小姐1947年跟随丈夫去了英国,一直到1990年,感知生命到达尽头的凌小姐,想回家看看白塔和老宅子。躺在担架上,她回来了,白塔看到了,过去的家看不到了,干面胡同已经成了某单位的集体宿舍,后门史家胡同这边还有个小院子,当时是座幼儿园。看着面前热情洋溢的孩子,凌小姐望着天空低语:“妈妈等我回家吃饭呢。”
凌小姐的遗愿是,把这所宅子捐给国家用于公益事业。于是,这所宅子的后院就变成“史家胡同博物馆”,至于干面胡同的那前面几进,只能永远地消失了。据说这是北京唯一的胡同博物馆,很多北京人可以进去怀旧,博物馆那块牌匾写得也特别有胡同范。
接下来说的一些,其实都不叫故事,顶多算是名人轶事。
史家胡同8号早先住户叫俞启威,他先前使用的名字叫黄敬,曾任天津市长、第一机械工业部部长,当时他手下有一个副局长,后来变成非常牛的。这个其实也不稀奇,在北京,这样的巧合多了去了。当他还叫黄敬的时候,在青岛大学读书,认识了该校图书管理员李云鹤,李云鹤当时离婚后逃出家门到青岛,他与黄敬很快热恋并同居。后来,就不说了,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搜索有关的知识。
史家胡同20号是人艺的宿舍区,这里曾活动过曹禺等名家的足迹。1949年,华北文工团一班人马住进史家胡同,第二年人艺成立,由于无剧可演,演员都想着改行,这时候,老舍先生推出了话剧《龙须沟》,剧本好像都是在这儿讨论定稿的。
时任北师大文学院院长的焦菊隐执导话剧《龙须沟》,《龙须沟》一炮走红,老舍成了“人民艺术家”,后来投太平湖而死。差不多那时候,焦菊隐被赶出干面胡同独门独院的家,住进了史家胡同大院。殊不知,焦菊隐的曾祖父焦祐瀛当年是咸丰皇帝的顾命八大臣,家就在史家胡同,两宫干政后,顾命八大臣遭到慈禧的杀的杀、办的办,焦菊隐离开史家胡同回到天津老家。相隔百年,造化弄人,历史有时候就是那么说不清。
史家胡同最复杂的院落要数51、53、55号院落。这三间一字排开的院落,最初是清朝两广总督、文渊阁大学士孙士毅的府邸,这是乾隆因为他军功卓著赏赐给他的。
53号院是个传奇,居住过各色人等,据说这里曾是清朝大太监李莲英的外宅,住过清末驻德国大使洪均和苏州名妓赛金花,国军东北剿总副总司令、陆军中将范汉杰等。
以下故事有点狗血,请有兴趣的帮助查证。

胡同西口的标识

全国最牛的小学,没有之一。

从西往东看

51号

53号

55号

胡同中段

(未完,待续.....)

朱晔(古磨盘州人)

安徽望江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金融作家协会副主席(常务)兼秘书长;2008年开始文学创作,已出版著作7部,累计出版260万字

已出版作品

历史散文(3部):《理说明朝》《理说宋朝(北宋篇)》《理说宋朝(南宋篇)》

旅行随笔(2部):《一车一世界》《炊烟袅袅:一乡一世界》

长篇小说(2部)《最后一个磨盘州人》《银圈子》

期刊发表作品若干:散见于《文艺报》《厦门文学》《中外文摘》《金融时报》《安庆日报》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