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元宵趣史解读

 螺蛳王老师 2021-02-26

古往今来,人们多秉承圆满、有始有终的理念。作为春节狂欢的最后高潮——元宵节受上至君王,下至平民百姓的重视。

赏花灯、吃汤圆、人神共舞、普天同庆,构成了这一节日的亮点。事实上,元宵节诸习俗有着深厚的传统渊源和漫长的演变历程。今日螺蛳君带大家看看这些习俗的前世今生……

No.1

节日渊源

元宵节的起源与祭祀有一定的关系。关于节日渊源,文献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先贤多有论述且持不同说法,大体而言有三大来源:

汉武帝祭祀太一神是其中一说。中国古代年节大多源自古老的岁时活动、祭祀等,元宵节也不例外。《史记·乐书》记载了汉武帝迷信方士、崇拜太一神,每年正月十五朝廷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活动首先在皇宫内部举行,而后传入民间,经传承而转化为节日,形成了元宵节张灯结彩的习俗。

屈原《九歌·东皇太一》

是能找到的最早的有关东皇太一的详细文献记载,

全篇通过对祭祀场面何其宏大壮丽的描写表现了楚人对东皇太一的尊崇。▼

东汉燃灯礼佛是另一种起源说法。据载汉明帝时期效仿《西域记》中古印度召集僧众观佛舍利放灯的做法,下令于正月十五夜在宫廷和寺院燃灯表佛。此本是为弘扬佛法,而后流传到民间,百姓每到正月十五夜于街市张灯,昼夜通明。

此外,道教祀三元说也是元宵一大流传渊源。《梦梁录》中提到“正月十五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故而元宵又名上元节。

No.2

灯节的变迁

张灯结彩无疑是元宵节最主要的景观。事实上这一习俗由来已久。

早在南北朝时期元宵张灯已蔚然成风。梁武帝每年正月十五都在宫中张灯,随后元宵张灯广布民间。梁简文帝曾书《列灯赋》,其中提及灯花式、品种繁多,这一天灯月交辉,景色甚美。

至隋朝,“玩乐高手”隋炀帝对灯节更加重视。每年正月十五日,招待各国使节都要举行盛大活动。全国各地也竞相庆祝,盛况空前。《隋书·柳彧传》记载了当时民间“鸣鼓聒天、燎炬照地、充街塞陌、车马填噎”的热闹景象。

到了唐代,元宵节灯俗规模进一步扩大。尤其是唐玄宗时期,放灯时间延续至三日,元宵节正式成为国家法定的假日。即便那个时代坊市时间管理尚未松弛,但这三日为方便人们观灯,各地几乎暂停宵禁。

宋代经济社会持续繁荣,宋太祖认为五谷丰登,理应普天同庆,于是在乾德五年下诏将上元放灯增至五夜并要求全国各地都要举行放灯活动。甚至为了给到御街来观灯的人们助兴,政府还提出“凡来观灯者赐酒一杯”。南宋时期,灯品制作工艺愈发精巧,形式更多。辛弃疾脍炙人口的“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就是对当时元宵夜繁华景象的生动描述。

宋徽宗《瑞鹤图》  绢本设色 51 x 138.2 厘米

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元代走马灯运用已非常普遍。灯中的各类“人物”“马匹”映着五颜六色的灯光不停转动,如同舞台剧一般。

明太祖为使京城更加繁华热闹,把每年的元宵节假期延长为十夜,为历史上最长的灯节。

至清末元宵节赏灯的活动依旧不衰。观灯者摩肩接踵,热闹非凡。进入20世纪,电灯逐渐取代了古老的油灯、蜡烛,传统的灯节更加绚丽多彩……

No.3

从元宵到汤圆

除了玩花灯,吃元宵也是元宵节的另一项重要习俗。据可考吃元宵的习俗约源于东晋,盛行于唐宋。元宵馅又分甜、咸两味。甜馅用糖、胡桃仁、芝麻、桂花、瓣、豆沙、枣泥等制成。咸味多用碎肉、蔬菜或二者混合做馅。

唐代元宵节,人们吃“汤中牢(捞)丸”,因而又称“汤丸”。至北宋商品市场上已经有糖馅元宵出售。南宋时,不少人爱吃乳糖团子。宋末元初,汤丸、团子才正式统称“元宵”。

民国“洪宪”时期元宵节还闹出一大笑话。元宵节吃元宵这一习俗令袁世凯很不高兴。因为他觉得“元宵”同“袁消”谐音,很不吉利。于是1913年元宵节前,袁世凯下令把“元宵”改称“汤圆”。后来民间又传出“烫袁”一说……直到1916年袁世凯退位,又重新改称“元宵”……

所谓“正月十五闹元宵”。千百年来,以“闹”为核心的各类习俗历经变迁仍生动地映射出元宵节俗活跃的文化精神,元宵的灯火与游人共同构成了元夕之良宵美景,也构成了中国传统节俗的独特景观。


文案:李佳滨 | 编辑:廖  璐

原创文章,若需转载请联系:

螺老师 18969909657(同微信)

今天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啦~

感谢耐心阅读,喜欢一定要“在看”

每天5分钟,成为朋友圈的历史百科小达人

“星标”置顶不仅准时还不迷路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